分享

【科普】作为农民给你们讲讲农村发展所走的每一步

  2014-09-22
        论坛里很多人都在议论,集体经济和个人承包制度,作为农民我可以从建国到现在逐步的讲清,农业发展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

         人民公社运动起源于1958年,建国后农业实行的是家庭私有化耕种模式,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约5亿人。在建国后,我们国内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大牲畜,一个劳动力没有牲畜帮助,靠人力,只能耕种2亩地,事实也恰恰如此,共和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解放前也是粮食产量上不去。

        由于农村缺少大牲畜,当时国家为了提高,农业的产量提出“互助合作”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首次打破了家庭单独生产模式,由于“互助模式”提高了土地耕种的面积,粮食产量上升了。由互助上升为合作社,极大限度的利用了当时的生产能力,土地耕种面积进一步增加。由于土地面积增加,中国也迎来了历史上,最高的生育高峰,60年代到70年代的生育高峰,这一时期,60年-70年新生人口增加了4亿。

       由于合作社的成功,最后发展到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对中国60年代到70年代农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一时期,人民公社也面临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人民公社的建立,使中国粮食生产走向了,良种化,制度化农业。从人民公社建立到1978年,中国土地耕作面积在逐年的增加,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大牲畜也恢复到了,可以延续耕作生产的良性道路,同一时期农业机械也全国投放,进一步增加农民可耕作的面积。

        从70年代初人民公社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搞良种化,建立农业良种推广组织。这一时期,出现一个新的矛盾,人均耕作面积的扩大,单独劳动力耕作从过去每人耕作两亩提高到每人耕作10亩以上,劳动任务繁重,严重的制约了农业发展,每个单个劳动力照顾土地面积的单位的增加,没有带来粮食的增产,反而下降了。
 
       这种情况一只持续到1976年开始好转,新生一代农业大军进入土地耕作,粮食产量开始增加,新生的农业大军有2亿多人。

       到了1983年,在农村平均每个劳动力可耕作面积,从原来每个劳动力耕作10亩,下降到耕作6亩左右。从1983年起,新生的农业大军参与了个人承包农业,获得了粮食产量增加,到1997年,农业机械化进入农户,农村新一代的土地耕作面积比1978年增加了一倍。

       但是从1986年起,农村出现严重的三角债问题,至今无法解决,这一时期城乡收入差是,一个城市工人月工资收入是农民的一年的纯收入。到1995年,城乡差距拉大到,一个工人月收入是农民一年纯收入的1.5倍以上。

       从国家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后,城乡收入差距依旧没有缩小,一直呈现扩大化的趋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至今天已经积重难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