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高僧曾记载楼兰古城: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丝绸之路|斯文·赫定

 弯刀书斋 2014-09-24

此时,站在反方立场的赫定,为了支持李希霍芬的推论,决定亲自走一趟罗布泊。

实际上,早在1890年12月,赫定就已经到过中国。他由俄国的鄂斯(又译为奥希)进入中国的新疆。此时的赫定还没有明确的探索目标,二十多岁的他冒险精神正旺,第一次中国之行更像是一次充满刺激的旅行。他拿着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笔记,沿着塔里木河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赫定的这次探险可远没有普尔热瓦尔斯基顺利,他在沙漠中迷路,整个驼队只有两个人活着走出了沙漠。

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经历,让赫定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了清醒的认识,它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确名副其实。不过,这并没有让赫定打消探险的念头,他要做的是为自己做更充分的准备。

“1898年,赫定突然站出来说,他愿意前往罗布荒原,通过实地测量证实,是否确实存在‘北湖’。”杨镰说。

“北湖”应该在罗布荒原的北部,那是一片未经探索的“盲区”。“北湖”是否存在?罗布泊的位置记载是否正确?只有亲自到那里走一圈才能得到答案。危险性不言而喻,而对探险家来说,吸引力也正在于此。

赫定要当到达罗布荒原北部的“第一人”,而探明罗布泊位置的科学目标,给他带来了瑞典国王和诺贝尔基金会的资助。

1899年的初夏,赫定沿着塔里木河,再一次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做一次史无前例的罗布荒原南北穿越,才能探及“罗布泊位置之争”的脉门——“北湖”。

流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塔里木河,可能是世界上最神秘莫测的河流了。“塔里木”在古突厥语中,意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塔里木河”一名见于《清史稿》,系维语,意为“无缰之马”和“田地、种田”双重含义。

“无缰之马”确实是塔里木河的一个形象比喻。它是中国最大的内流河,水系复杂,河道摆动无定,水量更是难以捉摸。历史上,罗布泊就是塔里木河的河水汇成。但赫定来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时候,罗布泊早就从一个湖泊变成了罗布荒原。

那一年,塔里木河水量丰沛,赫定顺着河水一路漂流。12月7日,他的船队驶入塔里木河的一处叫做“新湖”的湖泊,其下游的河流已经完全结冰,无法漂流了。旅队在湖泊边停下来,赫定派来的陆路分队已经等在那里。

赫定扎营的地方是现在尉犁县南端一个湖泊的出入口,从这里向西北行3天就能到达库尔勒镇,附近也有一些维族村落。赫定觉得这里方便补给,便选定此处作为考察的大本营。

按计划,这一次他要从塔里木河穿行到南方的车尔臣河,行程大致为300公里,时间约为20天。离开大本营,他们也就离开了水源,在整个行程中,惟一能够补充水源的,是一个被罗布人称为“阿提米西布拉克”的淡水泉。

“阿提米西布拉克”从18世纪后期为探险家探悉,也有了一个汉语名字叫“60泉”。这个“死亡之海”中几乎惟一的水源补给地,是进入罗布荒原腹地的最重要的中继站,找到它,要靠运气,或者找到一个知道60泉位置的罗布人。

赫定这次探险似乎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他在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游记中读到过,60泉的具体位置,除了一个叫“阿不都热依木”的罗布人外,谁也不知道。普尔热瓦尔斯基描述,他是一个矫健的猎人,通过追踪一匹受伤的野骆驼,意外地发现了60泉,但是到哪里去找阿不都热依木,书里就没有写了。

非常幸运的是,赫定在大本营附近遇到了几个罗布人。赫定学过古突厥语,能够和罗布人进行交流。上一次他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探险时,就因为能说古突厥语,还被一个罗布人部落奉为上宾。

这一次,赫定遇见的罗布人中,刚好有一个正是阿不都热依木的弟弟。于是,阿不都热依木和他的弟弟一起,加入了赫定的驼队。

1900年的春天,万物复苏之时,赫定和他的驼队出发了。

这个35岁的瑞典探险家绝对料想不到,他的幸运远远不只是轻而易举地找到60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