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古城保护呐喊

 黑老赵 2014-09-24
为古城保护呐喊
中国网忻州频道 来源: 忻州日报 李彬信 2009-08-20 11:12:24 星期四
  7月8日上午,我冒雨参观了《忻州老城》大型图片展览。当我看到那么多面熟的但早已逝去的古老建筑时,我的心在颤抖,在哭泣。而看到那些仅存的古老遗物仍不被重视,更不被开发利用时,又不由得要叹气,要呼叫。是眼前的老城勾起了痛苦的回忆而欲罢不能地要把它写出来。

    (一)

    在晋北这块土地上,历来被誉为“晋北锁钥”的忻州城,曾经是忻州人民值得骄傲夸耀的古迹之一。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分管文教工作的王中青副省长来原忻县视察工作时,抽出半天时间,由县委、县政府领导陪同,文化馆兼管文物工作的我引路解说,登城墙、看堞楼、上城楼、览全景,作了详细观察和询问。尔后,王副省长提出三点指示:一是忻州城南北城门的堞楼和城楼,雄伟高大,庄严壮观,而城墙西枕九原岗,东座牧马河岸,真不愧有“卧牛城”之称。忻县要视为国宝很好加以保护;二是要尽快树立保护标志;三是让文化馆在北至东的城墙马面上,一马面一字写一条大字长条标语,向人们宣传保护城墙的重要意义。

    副省长指示,立即行动,县财政拨款,文化馆承办。城墙马面那么高,搭架费事,写字更难,一条白底红字标语,五六个人写了一个多月才算完成。

    有副省长指示,本以为忻州城可以保存下来。想不到1953年新铺南北大街的水泥路面时,有关部门就有了城墙妨碍交通的说法,有意拆除。因仅仅是修路,当时尚无大的城市建设工程,拆城墙也就没有形成事实。可后来铺设北关的水泥路时,土稍门、瓮圈和高大雄壮的堞楼,还是被拆除了。这一拆除开了头,以后逐年被拆,直至大部拆毁,完全属于人为毁坏。

    现在保存下来的北城楼,是因为文化馆用省文化局(那时还不是厅)拨来的修缮费维修后,一层做了图书室,二层做了文物室,才免遭拆除之灾。

    令人尤其痛心的是,同北城楼一样,与之南北对称的南城楼,尽管有着北方古建筑特有的风格,已经保存到1972年了,还是最终以所谓“革命”的名义被彻底毁掉了。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忻州城这一古迹了,只有老年这一代人,回忆往事时会有一些留恋和惋惜,并想凭借一点极不全面的记载,唤起人们对现在存在的古建筑加以珍惜和保护,并尽可能开发利用,使之成为旅游业的闪亮景点。

    (二)

    坐落在忻州城内学道街的文庙,在晋北来说,是占地最多,规模最大、构建最为宏伟的一大古代建筑。正因为如此,早在1958年,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的领导对文庙进行了勘察和规划,提出由省文化厅每年下拨修缮费4万元,用五年的时间,在保持原貌的情况下,将文庙建成文化中心。为了保护北城楼,又不影响城市交通,研究好文庙与北城楼之间,搭一天桥,加以连接,以便人们在三馆内尽享文化营养之后,登上城楼观赏全城景象。

    当时,参与研究规划的人员,认为这将是荟萃忻州文化的一个新亮点。因此,对未来五年的文化中心建设,充满了无比兴奋的信心和殷切的期待。然而,始料不及的是,当行署文化局派人向当时的县领导说明情况,请批准方案并大力支持时,得到的答复是:文庙要办党校了,其他任何单位都不得占用。省里给钱,为忻州建设文化中心,同时又保护了文庙这一古迹,这般好事竟被缺乏远见的权威所扼杀。而遗憾的是,当时及至后来,人们对此都不敢言谈议论,更不敢做出争取办成的举动,终于使文庙淹没于历史的尘封之中了。如今文庙何在?早在1978年3月8日,在文庙的大成殿举办农业展览时,由于主办人员忽视对文物的保护,竟然把洗像设备和炉火一起置于殿内,又无人值夜班看管,以致引发火灾,让这一古老建筑升了天了。

    文庙毁于人为火灾,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三)

    金元时期的文学大家,忻州人元好问,一生写了5000多首诗,完成了一部上百万字的诗稿《壬辰杂编》,汇编了北方两百多位作家诗作的《中州集》。尤其是在兵荒马乱之世,时年28岁的他,就写了组诗《论诗三十首》,表达了他卓尔不凡的见解,为诗歌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此气势豪迈的一位诗人和史学家,就八百年以后的今天而言,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名望,而且在日本同样被崇拜。记得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县文化馆就收到过从日本寄来的一本《元遗山诗集》精装本,中日文对照,有前言,有后记,还有元好问生平简介。可叹的是,50多年前的忻州人,拆毁凌云楼,后又改建遗山祠,不怎么重视忻州这一历史文化资源。   
 
 
(作者:李彬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