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前,夏商周时期的学术传播都是以口传的形式,这一点全世界都有共性。轴心时期的经典都是诗韵文,《圣经》、《易经》、佛经都是如此,韵文是为了口诵、背诵、传播方便。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拼音字母文字一般不会有这个问题,而作为象形文字、非拼音文字的汉字就会出现“通假字”现象。“通假字”实为同音的假借字,起到拼音的作用。所以除了官方(皇家)之外,经典在诸侯、民间的版本充斥了大量的“通假字”。这种情况当经历了秦始皇焚书之后就更加严重了。出土所见的战国、秦汉简帛,全部是诸侯民间的版本,所以“通假字”问题尤其突出。 东汉末期的皇帝虽然丧失了统治的威权(宦官参政),但对经典的文字规范是有绝对权威的(宦官不关注文化,只关注权利),于是命令蔡邕按照中宫秘笈(孔子的传本)刻石,这就是熹平石经,熹平石经用的字都是本字,其他民间版本与此相异的是“通假字”。 今天我们见到的楚简《周易》、帛书《周易》、阜阳汉简《周易》都是民间士大夫到皇 遯卦,楚简《周易》作“豚”(豕上有二点),帛书《周易》作“掾”,阜阳汉简《周易》作“椽”。“豚”是小猪,“掾”是佐助,“椽”是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这些字由于是用来注音的,所以本字都与经典本字无关。 但皇家的经典本字也有异文,为什么?这与汉字的演变有关。但不会出现字义的分歧。 遯卦,在皇家经典中另有异文,《经典释文》:“字又作(辶彖),又作遁。隐退也,匿迹避时、奉身隐退之谓也。郑(玄)云:逃去之名。(孔子)《序卦传》云:'遯者,退也。’” 可见经典本字虽有差异,这种差异只是时代文字的演变导致的,遯卦的本义没有变异。 (文:李守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