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石仙方多狂狷:张臣舜

 娜视花开 2014-09-25


     张臣舜制印《范曾研究高峰论坛》

白石仙方多狂狷
——
痴迷范曾的篆刻家张臣舜

 

诗豪天

 

 香港《大公报》报道:在国内书画界,许多书画家作品上用的都是张臣舜刻制的印章,一些大学教授、诗人、作家也以得到他刻制的印章为荣。虽然如此,张臣舜却从不张扬炫耀。记者近期得知张臣舜为“范曾研究会”雕刻了系列印章:《大家风范》、《仲淹遗韵》、《得大自在》、《大师才能坐四望五》、《抱冲斋十翼》和《范曾研究高峰论坛》等,得到范曾研究会会长杨青云的中肯评议:呈现出书法点画的金石味质,结构造型和章法布局之古朴可爱,雅洁灵动强化了刻家手摹心追的清刚沉雄之美。它同书法一样,同样融合了青铜器皿的斑驳凝重,苍雄古浑等所有基于天苍地浑的古茂逸野,集古朴苍拙、雄浑爽健之大成。出自张臣舜之手的范曾系列大印,玲珑雅致的情趣,仿佛置于“王者”气象,又为刻家的印章增添了些许古雅和灵动,是一种超越古人的自信与从容,又合于汉魏风度的大家风范。

张臣舜为何痴迷上为“范曾研究会”制印?

张臣舜带着一脸的笑意说:“我一直喜爱范曾的绘画和书法,在业余时间也练习书法和篆刻。有一次在网上查到范曾书法的资料时,就自然查到了‘范曾研究会’的新闻。才突然发现还有一个‘范曾研究网’做的富丰多彩。重点是我看好大多有杨青云会长写的美术评论。看他写的《范曾论》之后就开始也在想做点什么?我首先是从杨会长的《范曾论》中走近了范曾,关注上了范曾。特别是从《范曾论十九:范曾何以“得大自在?”》中深深地佩服一个评论家,把范曾绘画的哲理性东西写出了入木三分的理论高度。也是从我看到范曾这样的‘得大自在’中暗暗有了想法……”

    张臣舜从一篇《范曾论》中得到启示:为范曾研究会制印,也提高了他在研究制印过程中的积极性。张臣舜认为突然爱上了范曾迷上了范曾,都是得感谢杨青云会长的精采妙论。如记者郭思思的专访文章中说:你从一个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告诉人们“大家”背后的范曾真相,还原了一个立体的范曾,一个大师范曾的本来面目,就成了一件意义重大的学术研究。尤其在今天,许多评论家集体隐退不发声。但你还在坚持一个评论家的学术良知,以及这种评论的姿态和声音。近期读了你的《范曾何以“得大自在?”——范曾论十九》之后,我觉得你那种评论是有底气的,来自于一种学理力量的支撑。通过你在研究上的深“挖”与“播种”,使《范曾论》的意义、价值、功能、效果等等进行了界定,它是一种体现着一个新锐评论家对现实生活的深邃透视精神,它弥漫了评论家超越专制轨范和巨大压抑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勇气。

杨青云说:哪怕范曾真是不谦虚,哪怕范曾确实有点傲气之骨,但这就是范曾的味道。这样如此的“范曾大师”可能显得更可爱,也更受到人们尊重。尽管,范曾以“坐四望五”自喻,已经不再会受到质疑;尽管,我们不会再憧憬轰轰烈烈的“范曾神话”,但范曾的书画与诗词,依然是我研究的岁月里,豆蔻年华中最亲密的伙伴。所以,今天的范曾走红,不是突然之间,也不是人云亦云。只是,范曾曾经带来的那些故事更加让我们刻骨铭心……

从范曾粉丝杨青云,到范曾新粉丝张臣舜,他们一个是真真研究范曾的绘画人品,一个是通过篆刻宣传范曾,来彰显他对范曾的崇敬之爱。张臣舜是把他对范曾的热爱萌发转发到制印行为上,他说:我制印的主角现在是范曾,把一种玩文字的艺术界定在一块顽石之上,是真正实现了我热爱范曾诗化世界一种思考自身的内在需要,倾听灵魂真实的声音,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本质上,物质的繁盛、科技的进步也常令人激动发狂。感官和贪欲,正把现代生活变得百病丛生。那些流于感官的快乐,正在消磨人性,也在改变人的本性。我是从老子哲学中感悟范曾,来学习范曾五味的文化现象。人生的享乐是有,最终也要归于无;经济是有,文化是无,无中生有,是一切文化创造的原则。本来这个世界没有“范曾研究”,是让一个学术才俊杨青云用“无中生有”搞出了一个书画神话。搞出一种学术信仰。本质上讲,我们这个学术“信仰”是与生命、自然、原始思维、人性的善和美联系在一起的。何文娜说:“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的信仰肯定不是生命的终极阅读,成长的日子也不尽是信仰里的灰姑娘找到了白马王子,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的皆大欢喜。随着阅读与阅历的双重展开,我们当然知道,信仰就像我们敬仰范曾的得大自在,能经得起尘世无情的敲打,需要用童心一样的纯粹和执着去呵护。然而,它却以让人融化的温润告诉你,世界虽然残酷,但还有一个属于我们信仰的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我们与范曾对话,我们与范曾一起乐一起作诗论画真是别有风味……”

张臣舜是把一个艺术家的“信仰”延展了一种纯粹和执着呵护的“范曾热” 融合了信仰、勇敢与智慧,它身上有着中国文化的底蕴,更有“范曾现象”迷人的色彩。张臣舜自幼喜欢书法和篆刻艺术。他起初将书法视为写字,通过临摹,潜心追求汉字书写的技法、法则,进而懂得书法之道须广泛涉猎篆、隶、楷、行、草诸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又研究上了篆刻“玩”文字,玩出了精神灿烂的一枚枚美印。刚柔会通,刀刀见功。饱解一笔一划,非要用出刀斧把玩的那种硬功夫的气势,还求见到墨渍风神的一种厚笃禀性,故有艺术勇气在。以我看,个中也饱含绝境意识中所谓不破不立,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摹遍各路篆刻名家之后,即便技法再成熟,设若艺术中无我,风格又何从呈现刀光剑影?

张臣舜的篆刻创作,并非简单地照搬古人图式,其篆刻的內容多取自《道德经》的名句格言,他是从老子道德经中感受篆刻美学的博大內蕴,真正把打动心灵的文字很概括地表现出来。他在白文与朱文之间找到了一种很自然的刀功衔接,所以看上去清新明快,不做作。他的用刀给人印象非常深刻,把一种刚劲的内涵力量,似要涨破石边。如他创作的《范曾研究高峰论坛》印拓放大之后,更是字字呼啸而立。以文字“范曾”入印,寻求玉印之清刚,在“范”字的左侧一笔和“曾”头上的“两点拉长”,“曾”下部分的折笔中加以押印之活泼,与“研究”化巧寓理,偶动于静,避开了汉印的斑驳,玉印的平稳,瓷押的荒俗,集三家之所长,极尽趣味美态。印面雄浑博大的视觉冲击,直把文人的闲情雅致发挥的淋漓尽致。从字法、篆法、章法上严谨治学,以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以古为师、印外求印等语相勉,得其古文字精髓。使其在风华正茂之年而头角崭露。
    近五年来,
张臣舜的书印作品先后在当代名家书画展、西泠印社国际篆刻书画邀请展展出。其中在北京第二届国际篆刻展中《厚德载物》获得铜奖,并选入《中国现代篆刻名家作品集》以及《范曾印章图集》(《抱冲斋十翼》放于卷首被名家点评)。《张臣舜篆刻作品选厚积编》获“首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书画类一等奖。张臣舜的篆刻“道德经系列”作品编入了人民画报《走向世界的中国书画卷一》,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2012中国书画百杰艺术家”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