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课改”看教育

 智夫勤 2014-09-25

在当今教育新形势下,新课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吹进了各中小学校园,老师们经常是课下谈“课改”,课堂用“课改”,但教育者们究竟有没有让新课改发挥其实效,在教学中取得扬长避短的作用呢?

教育教学自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到现在仍只是“空头文件”,当领导们在大谈“减负”、“向素质教育发展”的口号时,孩子们仍在饱尝着“应试教育”之苦。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如今新课改又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诞生了,于是各学校纷纷响应,让教师们观摩学习,组织优质课比赛,在课堂上创新,有的甚至在课堂上做活动,你追我逐,甚是“花哨”。从表面上看确实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也体现了师生合作的精神,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少之甚少,搞不清楚老师究竟要讲什么,要教什么,给人感觉很“虚”。究其原因便是过分注重了“新”形势,而忽视了“改”的内容。

新课改想要健康全面的发展,积极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做到真正为学生而“改”,必须先改变几个关键性的要素。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百科全书”。要落实新课改,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所以教师不应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机械地接受学习,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应再把眼光停留在学生今天的学习成绩上,而是要把目光放远,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研究的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新课标教案中把情感目标放在教学目标中的首要位置,教师在以往教学中过分强调了理性和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的成长不能整体协调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地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动力,从知、情、意等多维度来建立多功能的教学方法,克服理性和非理性,智力和非智力的分离,促进学生多方面和谐发展。

二、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那么,怎样才算是新课改下地新的教学方式呢?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现在化教学手段的魅力,多美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师应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让清晰地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将枯燥的教学转变成具生动的课堂练习,使教材“活”起来,课堂也“活”起来。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情感得到交流,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最后,在学习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自己去说、去讲,在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从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再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发了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潜能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弹去新知识、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迫切要求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1、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有关专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所以课堂教学要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去操作,去试验,去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新课改应从教学内容着手,始终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尽可能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让学会谈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点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满了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

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便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的互助性学习。在课堂中,应加大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是生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学生分成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师应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例如,把学生分配成有当组长的,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有当主持的,负责协调小伙伴的发言顺序等等。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更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教师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等,都给与具体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  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从教师的“教”中解放出来,才能使新课改整体“活”起来,使教学改革有着质的飞跃。(来源:教育星空的博客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