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K11艺术空间:开启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先行者

 irisylp 2014-09-26

  撰文:何金芳 Julie He

  香港独特的文化景观

  香港,是一个难以形容、难以说清楚的城市,宽广的海岸线赋予了港人探险、创新的性格,而街头肤色各异的行人体现了港人的包容,灯红酒绿、购物天堂时常是香港的代名词。九七回归之前,香港属英国殖民地,港人陷入尴尬而复杂的政治、文化身份。综上所述,形成香港中西合璧、混杂的文化景观,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如著名文人郑灵风所说:不管你是喜欢还是憎恶,香港终是一个重要并且值得研究的地方;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香港的重要性并不因此有所改变

  九七回归之后,有人认为香港在经济上比大陆发达,变成了经济文化上“北进”内陆。香港的流行文化发展得异常繁荣,以粤语流行曲为主的香港流行音乐曾经影响大中华地区,而以粤语为主的香港电影也一度雄霸东亚,拥有诸如李小龙和成龙等国际知名影星,有“东方好莱坞”之称。80年代“香港人”的身份获得普遍认同,同时亦建立起一套面向本地市场的普及文化,如电视、电影、歌曲、漫画等,衍生出一个新生的“香港文化”体系。另一方面,随着香港于当时逐渐商业化,香港文化也沾上不少商业色彩。能够迎合公众口味的通俗文化得以普及起来,可是较严肃的文学及艺术创作却较被忽视,因此也落得“文化沙漠”的称谓。

  香港画廊的分布情况

  也许,由于香港这种特殊的文化生态,而艺术院校又稀少,以致香港本土的艺术家不论是数量还是创作上,都远远不如大陆。因此,香港早期的画廊大部分都以推广中国当代艺术为主,如成立于1983年的汉雅轩、1992年成立的少励画廊,都利用香港作为连接西方的直接通道,充当了国际推手的角色,成功地把中国当代推到国际舞台,在这点上他们可谓功不可没的。

  香港的画廊几乎都扎堆在中环,因为上世纪初到香港的外国人基本上居住于中环一带的半山区,而把握经济命脉的商业公司和政府主要建筑则集中在附近。为了迎合和满足这些外国人的猎奇心理,荷里活道开起了古董店,专门向这些老外售卖古玉器、工艺品、书画等。像万玉堂、精艺轩、Connoisseur Gallery都是颇有资历的老画廊。而来自纽约的Sundaram Tagore Gallery算是中环区最早进驻的外国连锁画廊,也是第一家在香港成立的国际画廊。2005年当代艺术的全球热,香港的画廊也多起来了,先后有十号赞善里、季风轩、申画画廊、奥莎画廊和CAT STREET GALLERY 、ANGEL LI GALLERY成立,而且也是以外国画廊居多。香港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且贸易自由,零关税,加上HK ART FAIR的成功举办,高古轩、白立方等国际重量级画廊先后进驻,香港的地位日益重要。

  K11,开启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同样开设在黄金旺地的K11艺术空间,与中环单门独户的画廊截然不同,它在尖沙咀高级、时尚、热闹的K11 art mall里面,长期展示13组K11的总设计师郑志刚个人价值2000万元的艺术收藏品,六层楼的商场中每层各设计了18个艺术品陈列窗;服装秀场会经常上演来自世界服装前沿的服装展示和演绎。这些典雅高尚的艺术元素将K11空间巧妙地贯穿融合,每一个到商场来购物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艺术散发出来的张力。

  可是,为什么K11艺术空间会开设在shopping mall里面呢?K11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个问题的确有点令人费解,众所周知新世界集团是香港领先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而且在大陆以及香港在内的18个城市开设了百货公司,这些产业看起来好像跟艺术一点也不搭边。新世界集团经历了两代人的打拼,在香港地产界确立了无可撼动的地位。可是,任何一个企业想要持有发展的生命力,必需转换长期固有的营销模式并注入新鲜血液。作为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和新世界策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第三代接班人郑志刚从哈佛大学留学回来后,带着朝气和活力,经过三年构思和筹备,2009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以艺术·人文·自然,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K11,艺术则是最重要的DNA。郑强调自己的哲学理念是:艺术地生活,生活即艺术。消费与艺术,消费者与艺术家一种无言的交流,在这里悄悄展开。K11

  作为集团新打造的品牌,包含了物业项目、零售、艺术圈和环保行动,K11艺术空间和艺术村都是属于艺术圈旗下的子品牌。至于K11的名称,则来源于东方哲学中的“虚实共生”,本质上意义中立。因此K11含义甚广,并激发出无尽释意。因此所有的K11项目均能为顾客提供不同的感官经验。

  K11以这种崭新的方式,颠覆了艺术的高不可攀,改变公众的生活方式,提升公众的价值观。这不正是活生生的当代艺术吗?K11浓郁的艺术氛围,与消费者的互动,推动了香港艺术生态环境自然的良性发展。

  目标明确,扶持本土年轻艺术家

  谁都知道,年轻人预示着未来,投资年轻人就是投资未来。很多画廊都把眼光投向年轻的艺术家,当他们还是很青涩的时候,为他们包装、宣传,做展览,期待他们成熟的时候能卖个好价钱,同时也以此证实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在商言商,画廊此番操作无可厚非。K11艺术空间也不例外,看中的是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性,他们建立了“创艺新星”计划,每年选出一位本地杰出的年轻艺术家,并为其提供策展及市场推广等各项配套,协助艺术家持续发展其艺术生涯。如擅长装置艺术和录像的马浩贤就是第一届的“创艺新星”。在对艺术家的扶持上K11 艺术空间无异于其他画廊,但其最终的目的不是卖个好价钱。艺术项目策划主管Kennis说,公司希望提供给年轻人一个可以发挥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K11艺术空间更像个美术馆,或者基金会。其他艺术家也有同感,正如在武汉K11的展览开幕式上,艺术家代表鄢醒就提到:“武汉K11艺术村提供了一种介于美术馆和商业机构之间的可能,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观展览的经验。”K11艺术空间跟艺术家之间不像跟其他画廊一样有什么代理制度,目前重在于展览推广和收藏,不涉及销售。这种身份的模糊性,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许有人说,K11艺术空间把目光定位在年轻艺术家身上,是一种营销策略,因为shopping mall就是针对25岁至50岁追求现代生活的消费群体,他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服务自己的消费对象。作为公司品牌运营,也未尝不可。不过这部分群体基本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同时具有欣赏能力和消费能力的,这不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收藏家吗?画廊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培养藏家,不也是希望给艺术作品找个好娘家吗? K11首开先河,巧妙地使用了时尚和艺术的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不能不让人佩服郑志刚对创立品牌和运营的高明之处,如今, K11当仁不让地成为尖沙咀的地标性作品;同时也是香港乃至世界商业领域首创的代表作。

  K11艺术空间的别样学术标准:艺术大众化

  大陆很多画廊都打学术牌,学术与商业相得益彰,倒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经营法则。何为学术?如何确立学术性?难道只有表现苦难、深沉、宏大叙事才叫学术?在这点上,K11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看法,“艺术地生活,生活即艺术”,非常切合香港的城市性格,这是K11艺术空间自己的学术定位,同时也是其选择艺术家的标准。自2009年开张以来,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和讲座等活动,这些艺术家大部分都是本土艺术家,表现手法多元化,内容多为日常生活,显得很亲民、很轻松,很有香港文化色彩。正如北京艺术家宋冬作品带有典型的北京胡同文化一样,很普通很日常,却非常有感染力,《物尽其用》不论在北京还是伦敦或是德国展出,均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2010年,K11艺术空间邀请了一直认为艺术和生活并无距离的香港艺术家白双全,主持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工作坊“听不见的说话”,与参与者一起发掘生活及艺术的好主意,并实验不同的聆听方式,想象别人的处境,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此作品“香港生活杂记”参加了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回应展2/2)。这种别样的方式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艺术家,与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理念如出一撤。

  民以食为天,而香港酷好美食是出了名的,像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美食家蔡澜的理念就是“伙食实在重要,吃得好,做起事读起书都有精神,影响甚大”。在K11“foodart festival”上,由文化葫芦小组策划的《味不可言》,邀请香港7位艺术家化身“艺术厨师”,从酸、甜、苦、辣四个角度呈现香港的饮食文化,手法多元化,陈柏生用的是当代水墨,欧阳应齐以漫画,刘学成用行为装置来表现,趣味性非常强,吸引了很多观众。

  也许,这些平民风格令圈内人质疑他们的艺术含量,认为这些展览缺乏学术性,不值一提,而大陆的专业媒体也鲜有报道。Kennis对此的回应是:“艺术是不分阶级、不分高低的,我们只是希望建立一个平台给许多喜欢艺术的人一起参与。”其实最近有个热点问题,就是当代艺术如何公众化,当代艺术如何介入日常公共空间。当代艺术的兴起,也是促使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艺术机构将“公共空间”归还于大众的重要因素。对民众来说,“当代艺术”仍然带有一种陌生感、距离感,因为普通民众对艺术的认知有所局限,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当代艺术虽然指向了政治变革等公共性话题,进入了广场、大街等公共空间,但其自身仍然具有很强的精英姿态,所涉及的话题大多不够具体。当代艺术的公共性,最重要的内涵是艺术的社会性和艺术的民主性,它首先表现为对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公众人格的应有尊重,它应该具有对那些无名的广大观众的一片爱心,真实地表现人,深刻地触及带有普遍性的东西。看得出来,K11art project想努力改变这一点,放低艺术的姿态,让艺术像逛街、饮食一样自然,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的当代艺术运动就把艺术拉下高雅的殿堂而走向大众。

  K11的版图

  或者,我们可以把K11这种行为定义为艺术赞助人,如今,对于艺术赞助人和现代商业品牌对艺术生产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艺术需要企业的资金支持来推进和传播,企业通过艺术赞助,能以一种高雅的形象将品牌根植于公众,而且影响力更加深远。K11,在其艺术价值、人文价值、投资价值兼具的支持下,已经预示着其市场前景的无可限量。从一开始,K11就规划要登陆大陆各大城市,如武汉、北京、上海、沈阳、广州、天津……2010年7月率先在武汉成立了chi K11艺术空间,年底有10年轻艺术家入驻贵州艺术村,2011也有5位艺术家进驻武汉艺术村,上海淮海路上K11 art mall开张在即,北京也已也在计划之内。K11的标志是由圆点构成,想必也是此意,星星点点,布满天穹。

  结语

  K11艺术空间像艺术界的一朵奇葩,开在shopping mall里面。事实上,他们与香港这个独特的城市文化融为一体,非常深刻、完美地阐释了香港的城市性格。传统与时尚的相得益彰,生活和艺术的相辅相成,以及人文主义精神的光彩,是郑志刚以K11给“新世界”航母注入的新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对传统画廊商业性质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对美术馆“官方化、封闭化、保守化”的挑战。但是,如何把握展出的作品,是要张扬艺术创作的个性,还是关照到公众的审美需要?是为了对公众审美发挥积极的作用,还是为了机构的商业诉求?这涉及到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K11艺术空间模式的追问。这不仅仅是K11艺术空间一个机构的问题,它值得所有艺术机构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