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质信息论》第三章 唯物还是唯心 3

 灵藏阁 2014-09-26

3-3  自作聪明的唯心主义

 

3-3.1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  

世界上很多东西,包括我们可以感觉到的现象,包括我们感觉不到的本质原因及联系,有时很难靠我们的理性去打通。于是各种唯心主义的解释便出现了。有些解释是为了寻求捷径,例如猜想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有的是认为自己的感觉和思维最可靠,外在事物的存在性论证必须以自己的感觉和思维为起点,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有是的为了某种目的而用尽诡辩,如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所有的唯心主义都带有假说的性质,而且这种假说又不能用公理(普遍经验)和逻辑去证明。

柏拉图在《理想国》讲过一个洞穴囚徒的故事,庄子讲过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在柏拉图的幻像与真实之间是可以区分的,走出过洞穴的囚徒知道哪个是幻像哪个是现实,没有出过洞穴的囚徒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幻像,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人知道幻像而幻像中的人不知道现实,现实与幻像是有高下之分的,是上下的层次;在庄子的幻像与真实之间是不可区分的,不知道哪个是幻像哪个是现实,梦中的蝴蝶不知道自己是幻像还是现实,现实中的庄子也不知道自己是幻像还是现实,这是两个互相缠绕的层次。中国道家的哲学是消极的、不可知论的、反知论的客观唯心主义,西方柏拉图哲学是积极的、形而上学的客观唯心主义。

 

 

3-3.2  有神论的演变

无论是古老的万物有灵论、泛神论还是一神主宰论,都是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外在于人的目的性、外在于人的精神。早期的人类是从人的目的性、精神性推想到动物的目的性、精神性,这毕竟有一定的道理,虽然动物的目的性已远不能跟人的目的性相提并论,而且精神性也只在高等动物身上很弱地体现。人们又进一步推想到植物也有目的性和精神性,植物身上虽然也有目的性的表现,如一粒种子总是长成特定的复杂的植物体,不过过去的人们对植物的目的性的本质、机制是全然不知的,他们对植物的目的性的认识是模糊的,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植物具有精神性的推想是完全不靠谱的。人们还进一步推想石头、河流、雷电等非生物的事物也有目的性和精神性。正如著名的法国生物化学家莫诺所说,万物有灵论的信条“主要是,人把对于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强烈的目的性功能的理解,投射到了无生命界中去。换句话说,就是假定自然现象能够用而且必须用解释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活动的同样的方法、同样的‘定律’来加以说明的。”(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第2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在泛神论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多神论的思想,于是现实的事物本身不再有精神,一些有着具有精神和超级力量的神来各自分工管理一定范围的现实事物,这是原始的“分布式自治管理”向小范围的“集中式管理”的思想演变。再后来有人把这种集中化管理的思想进一步上升到一神论,提出存在着总管一切的神,从精神和目的性管理(管理学中叫目标化管理)的小集中发展到大集中。我们看到,在上述的人类思想的演变中,“类推”方法起着主导的作用。

 

 

3-3.3  目的论和创造论 

神是目的论、创造论思想和完满性理想思想的产物。创造论是一种狭隘的思想:根据人造的东西是被创造出来的就推想出所有的事物包括人都是被创造出来的,于是就推出了必然有一个创造万物的上帝。创造论和目的论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面,创造论讲的是事物的产生,目的论讲的是事物的行为,它们是同一种思维方式,有同一种思想根源。在这种思想观念中,被创造者总是不如创造者高明,执行目的者总是处于施加目的者的控制之下。因此,在把创造论和目的论思想由人作用的范围推广到整个世界之后,那就必然会推出一个至无上的创造者、全能者──神的存在。“完满”是基督教经院哲学中特有的概念,经院哲学中好像也没有给它一个定义或解释。我的理解是,完满性包括逻辑的必然性、空间的完全性、时间的永恒性和功能的全能性,同时这个概念还具有美学上的和伦理学上的意义。完满这个概念包含着逻辑性、现实性和理想性,而它在运用逻辑推理时又经常地用理想、用教义取代逻辑步骤,违背逻辑的严谨原则,违背逻辑同一律。把这样一个多重意义的、含混不清晰的、具有理想色彩的概念用在论证当中,那是很荒唐的,不可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人们不仅把人的目的性推广到世界的一切行为,也把人的观念推广到世界本身的关系,例如,把平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两直角这样的逻辑关系也当作观念(而实际上逻辑关系属于客体信息,观念属于主体信息)。这样就把人的在自然进化中所衍生出来的特性推广到了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于是具有人的特性的神就被人创造出来了,先验的思想也出来了。

柏拉图抱有根深蒂固的创造论和目的论这种原始思维模式,他认为有一个神匠(造物主)按照一个理念(或计划)创造了宇宙,就像工匠按照他心里的桌子的观念创造了一张桌子一样。因此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柏拉图的错误在于:第一,目的性不是普适的,是物质有序化过程达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活动过程,柏拉图认识不到这一点;第二,目的性中的观念、理念不是先于物质世界而永恒存在的,而是来源于客观世界,柏拉图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家们摒弃了世界的神性,他们认为世界的过程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事物是按照它们内在的本性运作。而柏拉图则坚信宇宙的秩序和合理性只能被解释为由一个外在的精神所施加。自然哲学家们的思想更符合世界的实际情况,十七世纪以来的近代科学正向这种思想的回归。而柏拉图的思想是一种倒退,他的一神论、神创论思想特别符合后来的基督教思想,所以基督教在欧洲兴起以后,这两种思想是一拍即合。柏拉图又强调了宇宙中的理性秩序,并猜测宇宙中的数学关系,这是他思想中合理、进步的方面。柏拉图的神是有理性的神,跟希腊神话中那些像人一样情绪化的神是不一样的。他的思想中既有一神论的思想,又有自然神论的思想,他把行星和恒星也看作一群天神。

神创论、目的论都是用人的特性对世界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方式在过去、在世界各个民族都是很普遍的。像亚里士多德这样聪明的人也是坚信泛目的论,认为“自然界厌恶真空”。“自然界厌恶真空”这一在今天看起来很可笑的带有强烈人性化色彩的自然观念一直到十七世纪才被帕斯卡彻底纠正。泛目的论则仍然大行其道(尽管十九世纪的自然选择进化论已在生物起源理论上把它推翻,二十世纪的控制论已揭示了目的性的本质和适用范围),人性化自然观现在依然顽固地盘踞在许多人的脑袋中,学术界各种唯心论的哲学思想、普通百姓的迷信思想都是这种原始的自然观的遗产。

 

 

3-3.4  心灵与物质哪个是实在的 

唯心论者站在认识者的角度,把心灵看成实在的,把物质看成是虚幻的,从他个人的角度似乎有点道理,但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就是荒唐的。

唯物论者把物质看成实在的,把心灵看成是虚幻的,这固然更具有客观性,但是我们对心灵还是要做进一步的考察才能知道它是不是虚幻。

心灵,也就是意识,它在人脑内有着物质的基础,它是脑神经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的运动的体现,这种结构和运动的形式是形式信息,形式信息一定是实际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具有实在性。

而心灵(或意识)的内容是由脑内形式信息承载的,这些内容是表义信息,这些表义信息如果是认识者眼前的现实世界,或是昨天实实在在地发生过的一个事件,那么这些表义信息也是实在的,如果这些表义信息是“认识者跟织女相会”这样一种幻想,那么这种表义信息就是虚幻的。

唯心论者认为自己对物质世界的模型所代表的实在(如果有的话)的内在性质毫无所知,而对于心灵世界的内在性质尚有所知。他们认为就直接的认识来说,心灵世界更为实在。其实,认识者,特别是那些自信的唯心论者,并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的内在性质。如果他知道的话,他就会放弃唯心观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