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指什么?在我的字典里,仅是对待事物冷静与理智,不急于表露,不喜形于色,也不欣喜若狂。对感性的认识也是容易动心、动情,为事物的变化表现出急促的反应,特别容易感情用事,也较来得快、陷入深。介于我的认识,我真正多属于感性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的个性显露出特别的色彩。没有谁会说,属于哪一类的个性才是好的,但如果走一端,那就不是理想的个性了。理性与感性想结合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人,因为他们不会冷漠,也不会热情高涨;他们心中喜悦却不曾狂欢哈笑;他们对事物感受度高,能作成相应对策,却不会盲从。我属于感性较强的人,但我不喜欢。因为那是种理想化很浓的个性。我会因为一件事情、一个人、一种举动而触动,甚至会于其中莫名其妙地把情感完全投入而难以自拔。我会急于表达,总想把话语一嘟噜地倒出,然后又会后悔、反思,极度自责,彷徨。但我很不喜欢过于理性的人,因为他们的冷静,对人的态度,让我很难接收。什么事情好像都要考虑再三,心里的话从不说出,让人急也无动于衷,真是“你急他不急”!
我常在思索,人到底怎么才能做个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人呢?我想,我们应该要为他人着想,对待生活、对待他人要充满热情,要勤于思考,用心去做好任何一件看似微小的事情。粗中有细,细中有序。如此,想做那么一个完美的人不容易,但又是可以努力去做到的,我们不妨一试。
感性是生命的本能,生物的条件反射,是感性最初始化的形式,在生命形式的进化过程中,基于本能的感性,逐渐上升为理性,才有了生命形态的逐步完善。感性永远是理性的基础,离开了感性,也就谈不上理性。
所谓理性,就是基于感性,通过思考而升华的一种抽象的认知,它是对必然性的一种附合,分别为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前者是已经确认的结论,后者则是基于前者的预见。理性包括了思维本身的结论,也包括了以此为动机的行为判断。世上的人,因为感性和理性程度的差别,混沌地分为两大类,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之所以混沌地区别,就在于人类再高级也还是动物,不存在纯粹的感性和理性,当然也就找不出,纯粹感性或者理性的人。
感性主导的人,一般号称自己是为感觉活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主要依靠自己的感觉或者直觉,很少考虑条件的约束,因此表现得另类,但他们实际上,必须接受客观的限制,所以谈不上纯粹的感性。
理性主导的人,遇事三思而后行,主动地接受了必然和社会的约束,并清醒地考虑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很少出格,行为一般符合约定的规范。人类既然已经产生了社会,客观上个体就必须服从群体,所以理性的人,相对适应了环境,也是将来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个具体的人,怎样去归属自己,并不是简单的主观选择,归属是个客观的结果,它受制于一个人,业已形成的性格,所受教育的程度,思想观点的形成过程与结果,等等诸多方面,甚至经历中一些偶然性的东西,都会对此产生重要的影响。但这样说,并不是人类便完全被动了,只要形成的条件发生变化,归属是可能改变的,其实归属的划分,本来就是一种混沌的结果,事实上它也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候只要一个念头,一个人就可能改变自己,但这个念头,却不是轻易便自己跳出来的,它是一个人自我信服的理念,但偏偏人最难说服的就是自己。
从归属所造成的结果来分析,人类是需要理性的,因为感性的人,往往容易受伤,容易面对失败,甚至必然和社会的惩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改变,理性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是发展预测得出的结论。但这样的趋势,是不是也预示有一天,人们可以完全摆脱了感性的世界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不说,它甚至也是理性的结果,感性和理性,实际上就是这么个互为因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