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思成与中国古建筑

 my兴趣书斋 2014-09-28

梁思成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图典》观后感


中国建设报 2003-07-28

  近日,有机会又遇到多年未见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宏明教授。闲谈之中,得知和教授在授课之余,收集各类旧版图书,其中包括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等前辈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中国古建筑图片。这些中国古建筑图片经梁思成先生的第二任夫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林洙女士编辑成书,即《中国古建筑图典》。

  我不是建筑专家,对于古建筑也是外行,但是,翻看这部8开幅面的四卷大书,1600多幅中国古建筑照片仍然使人震撼。虽然这些照片已超过70年,但仍清晰透彻,层次分明,很有质感,许多古建筑历历如在眼前。我们能从中领略我国古建筑的风貌,体味古代建筑的风韵。特别是,这些古建筑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或因年久而倒塌,或因毁于水火、战乱而不复存在;即使存在的面貌也有变异,已经无法再次拍摄到如此古老而又规模浩大的古建筑图片。幸亏梁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当年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古建筑照片,也有赖于林洙女士和和宏明教授的大量收集编辑工作,使得这些照片集中于《中国古建筑图典》中与读者见面。

  翻看这部《图典》,引起了我对梁先生当初调研工作的兴趣,为此我又翻看了其它几本书,得知梁先生与同事们当年的艰辛工作。作为《中国古建筑图典》的背景理解,特汇总如下:

  ■中国营造学社

  1919年,朱启钤受北方政府总统徐世昌的委托,赴上海出席南北议和会议。当他路过南京时,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手抄本的《营造法式》一书。两次刊行之后,产生了深入研究中国营造学的兴趣。于是他自筹资金发起“营造学社”,这是中国最早的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

  1929年,朱启钤为筹措学社的研究经费,向支配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申请补助。“中基会”董事之一的周诒春是学社的社员,也是梁思成初入清华学堂时的校长(他曾是朱启钤的幕僚)。他认为学社缺少现代建筑学科的专门人才,他从梁启超那里知道梁思成对研究古建筑有兴趣,因此专程到沈阳来找他,劝梁思成加入营造学社。开始梁思成十分踌躇,因为东大建筑系刚刚办起来,他一时舍不得离开。另一方面,由于朱启钤曾为袁世凯称帝筹备大典,这事使梁思成很别扭,但终于被周诒春说服,并于1931年9月到营造学社工作。

  朱启钤为了区别于他个人出资兴办的营造学社,在接受庚款补助后,将学社改名“中国营造学社”,并于1930年正式成立。社长由朱启钤自任,社员最初仅30人,至1937年发展到80余人。社员只是一种荣誉,并不担任研究工作,多是些社会名流和知名学者,及一些大企业家和金融界的巨子。研究工作由职员承担,职员领取工资,但并非都是社员。

  学社的研究工作分文献和实物调查两方面进行。在组织机构上分“文献”和“法式”两组,法式组主任梁思成,文献组主任刘敦桢。刘比梁年长四岁,192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工建筑系,到学社任职前在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

  ■学社早期的工作侧重于文献方面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留传下来有关建筑技术方面的书籍,仅有两部。一部是宋代的《营造法式》,另一部是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当年负责修建的官员撰写的。因为这两部书的内容既专又偏,一般人看不懂。匠人们因不识字,也不用书。有关的术语名词也因世代口授相传而演变,致使书中的术语名词日久失用,构造做法就更加难解了。梁思成认为,清代的《工程做法》更接近现代,应当先从《工程做法》入手;他还认为,研究建筑史应首先对古建筑进行实地调查测绘。于是,他以故宫为教材,拜老木匠为师,开始了艰难的研究工作。

  梁思成经过对清工部工程做法及各种民间抄本的深入研究,于1932年完成《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从建筑的角度对清代“官式”建筑的做法和清式营造原则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这是我国第一本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做法的读物。

  文献组其他同仁还做了不少古籍收集整理的工作,如《园冶》、《梓人遗制》、《工段营造录》的整理出版,同时还编辑了《哲匠录》、《明代营造史料》、《重修圆明园史料》等。

  ■梁思成的中国古建筑调研

  1932年3月,《清式营造则例》脱稿。梁思成认为,对古建筑更深入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古籍中,必须对实物进行测绘调查。他的这个计划得到社长朱启钤的全力支持。

  1932年春,梁思成首次赴蓟县调查独乐寺,6月,又出发到宝坻县去调查西大寺。1933年4月、11月,两次赴正定,调查了隆兴寺、“四塔”和阳和楼,并调查了赵州桥。同时还发现了开元寺钟楼、关帝庙、府文庙、县文庙等10余处古建筑。

  1933年9月,梁思成、刘敦祯、林徽因、莫宗江,还有一名工人一起前往大同调查。1934年,第二次赴山西,调查晋汾地区。1934年10月,梁思成再到晋汾地区进行考察,并测绘了太原晋祠、永祥寺大殿,以及双塔、汾阳县龙天庙、善惠寺、杏花村灵岩寺(毁)等几十处古建筑。

  1935年,梁思成等人赴河南调查安阳古建筑天宁寺等。1935年8月、9月,调查了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罗汉院双塔、报恩寺塔,以及留园、怡园、环秀山庄、拙政园等园林。

  1936年,梁思成等人调查龙门石窟,并赴山东到历城、章邱、临淄、益都和滩县调查中部11个县。

  1937年,梁思成等人赴陕西调查了西安的古建筑,包括西安钟楼、华觉巷清真寺、大雁塔、小雁塔、碑林,临潼的秦始皇陵、华清池,户县的草堂寺、灵感寺,耀县的药王庙等。从1932年至1937年,学社调查过的县市有137个,经调查的古建殿堂房舍有1823座,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

  1939年9月,梁思成等人开始了他们计划已久的川康地区的调查。自1939年9月至1940年2月,梁思成一行往返于岷江沿岸、川陕公路沿线、嘉陵江沿岸,跑了大半个四川,跑了35个县,调查古建、崖墓、摩崖、石刻、汉阙等约730余处。

  至抗日战争前夕,梁思成已与学社同仁完成了华北、西北、江浙一带地区的古建调查,中国建筑史中重要的建筑物几乎全是营造学社在抗日战争前调查发现的。

  20世纪30年代,交通不便、卫生条件差,加之战乱,梁思成等人的调查之艰苦可以想象。如西南的调查工作整天在山区中进行,马队和双人抬的滑竿是主要交通工具。在运气好时能拦截一辆军用卡车,载他们一程,否则就只有靠两条腿了。当我们翻看《图典》中的照片,可以想象梁思成等人艰苦工作、跋山涉水的情形,不能不钦佩老一代专家的敬业精神。

  ■《中国古建筑图典》的出版价值

  从1932年到1940年期间,梁思成与刘敦祯先生率领中国营造学社的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赵正之、麦俨增等同仁,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足迹踏及16省、200余个县、涉猎2000余建筑文物、城乡民居及历史城市,拍摄、测绘了大量建筑资料,鉴别和测绘了佛光寺、独乐寺、赵州桥、应县木塔等中国建筑史上一些重要遗物。这是历史上首次对古代建筑的普及调研,也是首次抢救古代建筑的壮举。

  梁思成等人的调研,使许多现在已经荡然无存的文物建筑的原始风貌得以保存,使中国古建筑艺术世代相传。使流传于民间的建筑经验得到了记录,成为现代建筑设计施工不可或缺的历史参照。它对中国建筑的历史进行了初步梳理,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特别是古建筑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它使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印证、破译和诠释。总之,使中国古建筑这一瑰宝拂去尘埃,大放异彩于世界。

  最近,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中明清皇家陵寝。我国目前已经有29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其中,24项为古代建筑物或与古建筑有关、或与古建筑共同成为世界遗产(如泰山、黄山、武当山等都包括古建筑群、寺庙在内)。此时,我们不能不想起梁思成等一大批专家们的开创性工作,是他们奠定了中国古建筑的地位基础,才有了世界对于中国古建筑的认识,有了今天大量中国古建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京斌

北平永定门一线带有马面的城墙及西南角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