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9-01-29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学社于1930年2月在北平正式创立,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

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6年停止活动。

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创办人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交通系大员朱启钤先生。朱启钤曾官至代理国务总理,后因为支持袁世凯复辟而饱受非议,并因之退出政坛。其后,朱启钤专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并最终投资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发轫于中国建筑学者在美国庚款资助下于1929年开始的关于《营造法式》的系列主题讲座。后来渐成气候,从松散的个人的学术讲座发展成有组织的学术团体。

营造学社成立之后,以天安门内旧朝房为办公地点,营造学社内设法式、文献二组,分别由梁思成刘敦桢主持,分头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古建筑的田野调查工作。

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间的短短5年中,学社成员以现代建筑学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贵数据,其中很多数据至今仍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大后方的营造学社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期间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营造学社迁回北京。但经历了战争的蹂躏,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营造学社资金日渐紧张,学社的创办者朱启钤先生也已经家资散尽,无力维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社只能在朱先生私宅办公,在社会上的影响日微,渐渐不为人知而于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学界的一大憾事。

营造学社不仅在学术上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专业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学术团体,一般的学人若想加入营造学社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进入营造学社后还需经过专业训练,这使得营造学社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团体,同时更加像一所专门学校,因而培养了大量建筑专业人才,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罗哲文等许多建筑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均出自中国营造学社门下。

2006年,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