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中以钓鱼为题材的佳作 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先进文明的国家。这一时期,是我国文化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见于《全唐诗》一书的就收录二千多个诗人所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其中有不少是以垂钓做题材的。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诗人高适,写过一首《渔父》诗: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开口。 短短四句,把老钓翁专心垂钓的神态刻划出传神的境界。你看这位老钓翁,选择了山边深潭的湾子作钓点,这种湾子一般是鱼儿爱栖息的地方,足见他垂钓选点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两眼盯着浮标,手把竿,全神贯注,别人问他话问了很久都不开口,可见他此时真是“天地之大,吾心目中,唯浮标尔”。从高适的这段描写来看,这位诗人是深知钓鱼之道的,否则绝不会写得这样深刻。 唐天宝历年间柳宗元的名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写出了一幅高旷、清新的境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不少画家以其意境画入画,书法家把它书写成条幅悬挂在书房吟咏。柳宗元除了《江雪》外,还有一首《渔翁》诗也是为人们传诵的名作: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前四句,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尤是是三、四两句,展现了旭日东升,烟消雾散的江上晨景,一叶扁舟,声声柔橹,和沐浴着朝霞的青山绿水,都与诗人恬淡自适的心境融为一体,给读者以深远的想象余地,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从诗中得到了美感的享受。 杜牧也写过一些咏钓的诗。其中一首《赠渔父》: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 诗人用清新的语调,描写了渔父在万籁寂静的傍晚和晓雾迷蒙的早晨,在池塘深处安静地垂钓,度过了几十个春秋。虽然诗人描写的画面是一幅“烟笼寒水月笼妙”的低调,但这首诗呈现的美丽的画面中,包含着杜牧诗所特有的爽朗俊逸的情调,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了含蓄的意境。从钓鱼来看,杜牧也是一个懂得钓鱼情趣的人。芦花深泽,在芦苇密茂的草边,是鱼儿的索饵场,正是良好的钓点;“静垂纶”写出了钓鱼要静的道理。如果杜牧不懂渔事,是写不出其中奥妙的。 唐代杰出的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也是垂钓的高手。他写了一首《独钓》诗: 侯家林馆胜,偶入得垂竿。 曲树行藤角,平地散黄盘。 羽沉知食驶,缗细觉产难。 聊取夸儿女,榆条系从鞍。 韩昌黎这次跑到人家后花园去钓鱼了。这花园环境非常幽静,绿树遮隐,蔓藤绕树,金色的隬光透过树丛,洒落在平静的池面上,像是一个金盘子。投钩池中,忽见浮标子沉下去了,连忙提竿,觉得很沉,又怕钓线细跑鱼,只好握竿“溜”了一会儿把鱼拉上来,折了一根结实的榆树条把那条大鱼穿上,系在马鞍上,回家也好向儿女夸耀一番。你看,这位大文学家钓到了大鱼,那么小心翼翼的样子,即使今天很有经验的老钓手,也不禁会拍案叫绝! 在我国文学史上,兴起于唐、五代的一种诗歌体裁——词,本是起源于民间。这些词最早始于七世纪中业。残唐、五代的割据混乱局面结束,到北宋归于统一,这种诗歌体裁得到了发展。宋代的词中,也有不少垂钓的佳句。 在北宋文学家中,苏轼是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人。他的诗、词和散文在北宋文学中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特别爱张志和的《渔歌子》,说元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有远韵,恨其曲度不传。苏东坡在原词基础上加数语,调寄《浣溪沙》写了新篇: 西塞山前白鹭飞,扬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山谷见之,击节称赏。且云:“惜乎散花与桃花字重叠,又渔舟少有使帆者。乃为《浣溪纱》也改写了一首《浣溪沙》,更有意思: 新妇矶头搅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底下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舡头。 东坡云:“鲁直此词,清新婉丽,以水光山色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然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事太澜浪乎。”山谷晚年亦改编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方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因以宪宗画像求元真文章,及元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後数句云: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元真子,何处而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 徐师川作《浣溪纱》、《鹧鸪天》各二阕,盖因坡、谷异同而作。浣溪纱云: 西塞山岗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 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云:新妇矶连秋月明。女儿浦口晚潮平。沙头鹭宿戏鱼惊。 青箬笠前明此事,绿蓑衣底度平生。斜风细雨小舟轻。 《鹧鸪天》云:西塞山岗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长在晴江理钓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浮云尤里烟波客,惟有沧浪孺子知。 其二云:七泽三湖碧草连。洞庭江汉水如天。朝廷若觅元真子,不在云连在酒连。 明月棹,夕阳船。鳜鱼恰似镜中悬。丝纶钓饵都收却,八字山前听雨眠。 这都是当年的词坛佳话,见《词苑丛谈》。 宋代词人潘阆写的《酒泉子·忆余杭》,词意清新,有奇趣:“长忆西湖,尽日携样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思入云水寒。”词人淡淡数笔,勾画出一幅西湖垂钓的美景。苏东坡非常喜爱这首词,把它书写成玉堂屏风。 北宋末年指斥秦桧“懁奸误国”的名臣朱敦儒,曾写一首《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坐,醒醉更无时节;话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诗人以飘逸的词调,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烟波垂钓图。朱敦儒字希真,晚年隐居垂钓。 《澄懁录》记载:陆放翁云:“朱希真居嘉禾(今浙江绍兴),与明侪之。闻笛声自烟波间起,顷之,棹小舟而至,则与俱归。”陆游这段话,叙述了朱希真烟波垂钓的情景。朱希真恰好与烟波钓徒玄真子相比美了。 陆游晚年,也回到故乡绍与镜湖边“闲时钓秋水”了。这位一生写过九千三百多首诗,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诗人,晚年曾写一首《鹊桥仙》词描写了他退居故乡垂钓的情景:“华灯纵博(奕棋),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原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词的第一段前三句,追溯了他当年穿上戎装,驰聘国防前线南郑(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迈的军旅生活。后两句则叙逑他由于一直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并不断把它表现在诗歌创作里,而被加上“嘲咏风月”的罪名被免去官职,回到故乡“独去作江边渔父”。词中“镜湖原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指的是贺知章还乡里为道士,求同宫湖数亩作放生池,皇帝有诏赐镜湖剡川与贺知章的事。所以陆游说湖光山色本无主,闲者便是它的主人,又何必官家赐给。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许多历史人物酷爱垂钓。春秋战国时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的大夫范蠡,在灭吴之后感到句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便泛舟俏俏地离开了越国,船到太湖中的钓州时遇到大风大浪,便停舟靠岸,范蠡就在钓州边钓起鱼来。《拾遗记》讲汉昭帝在琳池之南造起了一座非常豪华的“桂台”,在深秋季节终日在桂台之下泛舟垂钓。葛长庚可是专爱钓鲈鱼的,他在词中写道:“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州一夜横。羊棹快,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鲈鱼与鳜鱼相比,更是名贵的珍品了。晋代的张翰,原籍是江南吴郡人,一年秋风起鲈鱼肥的时候,他思念家乡鲈鱼的美味,说道:“人生在世,唯适意耳。何必为名缰利锁所羁乎。”于是弃官携眷,全家回到江南,重温鲈鱼的美味,也传为佳话。
2、垂钓古今谈 春暖花开,垂钓池塘,既可满载而归,饱尝鱼鲜,又能欣赏自然风光。有人说:“吃鱼哪有钓鱼乐。乐在此中无法说。身体健康百日钓,老叟此时最快活。”更有人书云:钓鱼兼有“赏画的绚丽,吟诗的飘逸,弈棋的睿智,游览的旷达。” 凡此种种,无非是说今日钓鱼,已是人们工余假日,退休之后健身怡性的一种高雅有益的活动。然而,追溯我们的祖先,钓鱼却不是为了消闲。《列子。汤问篇》中主记载一段神话说:相传古代,“渤海之东”,有个无底的“归城”——众水所归的深壑,大地八方九野和天上银河的水,都流入此处,而且“无增无减”,水上有五座神山,高下周围三万里;山上有金堆玉砌的楼台,飞禽走兽全是色白如绢,树上长的珍珠美玉可以吃;各种花果都有美味,“食之皆不老不死”。因为“五山之根无所连著”,一直颠簸起伏,弄得神仙一刻也无法安定。于是天地命令北海海神兼风神的禺疆,派遗十五只巨螯——大乌龟,三只一组,六万年一换班,轮流用头顶着五座神山。但是这些戴山的大乌龟很调皮,喜欢四肢舞蹈,搞得神仙大受簸荡之苦。某日,龙伯国来了个巨人,几步路就跨到五座山前,他“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原来龙伯国的巨人,法力无边,力大无比,钓起六只巨龟,并作一处,背回龙伯国,烧灸了龟壳来卜问吉凶…… 这个最早记载的龙伯钓螯的神话传说,远比姜子牙垂钓渭水遇文王的故事要早若干年代,反映了人类在渔猎时期赖以求生的活动,高尔基说得好:“在原始人的观念中,神并非是一种抽象概念,一种幻想的东西,而是一种用某种劳动工具武装着十分现实的人物。”(《文学论文选》)。龙伯钓鳌借助神话的色彩,把我们祖先的想象力,自信力寄寓其中,尽管巨鳌之力能戴起神山,而且是天帝所遗,但终为龙伯国的人钓得,这不正是“人定胜天”的意思吗? 我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骨制的鱼钩。《诗经》里“篦簏竹竿,以钓丁淇”的诗句加上“北京猿人”发现地周口店山顶洞遗址附近,有很深的池塘,里边有巨大的草鱼。这就再明白不过的告诉我们:我国古代祖先早就用多种方法猎鱼求生了。 如今人们以钓鱼为乐,钓者日增,反映了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且垂钓兼有“观画”、“吟诗”、“弈棋”“游览”之妙,不妨亲执竿钩,走向池塘边领一番垂钓的乐趣。(原载《安徽文化报》1984年)
3、春水桃花一钓蓑 天上,飘洒着绵如柔丝的春雨;林间,绽开了艳若朝霞的桃花;河面,泼刺跳波的鱼儿击碎清碧的水珠……这幽逸清新,迷魂醉魄的景气,萌发我探求桃花与渔的题趣。 晋人陶渊明的经典名篇《桃花源记》,是枚奇异的宝石,在文学长河中激起的洄汶,引起历代人的迷恋与追寻。桃花源究竟在何方?终无人探得。唐代张旭的《桃花溪》诗说: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口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清朝黄岱洲虽有《过桃源》诗,但仍无缘入洞。 桃源盘的小河山,一洞深,锁薜萝。行过溪桥云密处,但闻花外有渔歌。 还是开创渔歌先河的张志和来得实在,用缘情之笔,把桃花与渔钩天衣无缝地揉在一起,组成绚丽多彩的画,托出一个令人神醉的真实世界: 西塞山静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不须归。 苏东坡宕开一笔,在宋画家和尚惠宗的《春江晓景》画上,戏点文墨,让桃花与河豚鱼结缘: 竹外桃花二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鱼无比鲜美,乃不可多得的上品佳肴,但毒性大美中不足,使人望而生畏;而鲤鱼则是鱼中之贵了。古有鲤鱼跳龙门的神话,相传孔老圣人得子时,鲁国君王昭公特赐鲤鱼以贺,孔圣人即为其子命名为“孔鲤”。唐代因皇帝姓李,同音的“鲤”鱼,得到禁捕的优待,时下民俗婚娶 节庆,亲友们互作馈礼相赠,视为吉祥之兆。唐诗人戴叙伦的《兰溪棹歌》云: 凉月如眉卦柳梢,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人雅兴别缴,“秉”烛夜游,观察细腻,得红鲤夜跃桃花水的神来之笔。难怪《唐才子传》称他:“诗兴悠远,每作惊人。” 鱼中有鱣鲔,为无鳞肉鱼,大者二、三丈,今浙东叫黄鱼,明代饯宰在《画鱼》一诗中,使双双鱣鲔与桃花“并蒂”,其诗云: 绿波春水没鱼家,杨柳青青拂钓娃。二月江南春雨歇,一双鱣鲔上桃花。 鱼儿上钩、入网,中钗是常例,使其“上”桃花,可真够艺术夸张的,读来真获得美的享受。 春是美的使者,美是春的灵魂,驻情春钓则美上加美,清人奚冈有首《题画绝句》云: 谷口云深雨意多,倚楼人自弗今哦。烟芜漠。平桥晚,春水桃花一钓蓑。 此境令人神往,何不待时提竿而去。春悄悄来,也将悄悄走,溪水里飘逝着鲜鲜的桃花,渔竿上却卦起串串鱼儿…… 。(朱启辉)
4、蓬头稚子学垂纶 北宋诗人苏舜钦,为官耿直,一次神祀后,他依旧习用卖废公文信封的钱举行公宴,遭到未被邀请赴宴的李定等人陷害而罢官,于是来到苏州购园筑沧浪亭闭门闲居。一天去西轩钓鱼,愤懑内运,归来放言于纸,诗云: 曾以文章上石渠,忽因馋口出储胥。 致君事业堆胸臆,却伴溪童学钓鱼。 诗中的“石渠”、“储胥”是汉代书阁、宫殿的名称,以典说自己是因才入朝,被诬废官,空有报国心肠,只好以钓童为师来宽慰身心。 说起童钓,唐代诗圣杜甫的名诗《江村》中,诗人的小儿子,敲针作钩活鲜鲜的天真童稚气,令人弥觉可亲可爱。其诗曰: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同样,元画家王冕在《船上歌》中,以浪漫色彩,描述了一渔家人的怡情乐意: 草木老子双鬓皤,拍手夜唱沧浪歌, 浮生不信巢穴好,卖屋买船船作家。 明月满天天在水,别调新歌水中起。 萧散可同甫里翁,逃名不比鸿夷子。 大儿船头学读书,小儿船尾学钓鱼…… 兴来移棹过前汀,满船白雪芦花暖。 这一家人自由自在,自比过着如唐朝诗人号甫里的陆黾蒙隐居不仕垂纶江湖,又似功成身退化名鸥夷子的越国范蠡偕西施泛舟太湖的生活。那船尾学钓的小儿,似乎钓龄尚短,钓技不高,不如杜甫的小儿子会自作钓钩,更不是苏舜钦笔下的钓师。钓鱼这玩艺不绝对讲技术,有时还得来点“运气”,兴许这些小钓童钩上的鱼不比别人少,不过他们在这三首诗中仅仅是个“配角”。 真正把儿童钓鱼当主角写诗的,唐诗中可算凤毛麟角。有位早先为手工匠,后隐居于甫田的胡令能,时人称其为“胡钉铰”,虽他仅有四首诗传世,但其中一诗,毫无雕饰直写了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小钓手,熟知鱼儿喜于阴湿水域,又怕响声惊动的习性,选择人迹少到阳光难照的草丛作钓位,不拘形迹专心致志钓鱼。这栩栩如生的童钓形象,活泼漫烂,聪明伶俐,龙其是对问路人故不作应的神态,让读者难以忘怀。胡令能的《小儿童钓》诗,亦可谓千古绝唱: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本文原载:星报--钓鱼世界)
5、女钓趣事 十多年前养病,我与老伴以钓鱼作辅助治疗。水边空气新鲜,花草繁茂,使人心旷神怡,竿提鱼出,其心情之乐难以形容。垂钓乃是促使心身健康的一大好事。然而,好事并非人皆赞同,尤其是女同胞钓鱼,却被视为一怪,有人还爱咕噜几句:“天下哪有女人钓鱼?怪事!” 妇女能钓乎?少知而多怪。女钓古即有之。早在《诗经》中就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此诗是远嫁异地的妇女,思忆昔日少女嬉钓的情景,叹远莫能致。纵观历代诗文,女诗人写垂钓诗或专写女钓者的也不乏其作。唐五代蜀王衍的妃子李舜弦有首《钓鱼不得》诗,虽是以鱼喻人,但对女钓者的形象刻画,堪称妙笔,其诗云:“尽日池边钓锦鳞,菱荷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元时女文学家管道升常与丈夫互相和唱,她有四首《渔夫词》其三云:“南望吴兴路四千,儿时闲去霅水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清人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就写探春、李纹等“四美钓鱼”,这四位小姊妹,垂钓于藕香榭畔,各钓得一鱼。宝玉性急,走下矶石,鱼惊避影,后又用力过猛,竿折丝断,未能得鱼,其文描述钓鱼情景十分精彩。 中国有妇女钓鱼,外国亦如此。英国一九八六年的钓鱼比赛,二十八岁的钓鱼女郎——丹尼丝,以钓得二十磅鱼而荣获冠军宝座。当年的报道说,英国女钓手已激增142000人。 钓鱼原是一项极好的体育活动,岂可男女有别? 笔者归休后,仍常与老伴共钓,前星期日在芜湖市梅棠村外垂钓,喜见钓者群中一改“青一色”,增添了红红绿绿的衣者,色彩鲜艳的遮阳帽、花阳伞,在日光照射下特别耀眼,装满饮料、水果、糕点的女式包在绿菌菌的草丛里出现,显示着女钓者的特色。每当一尾银光闪烁的鱼儿,在鱼竿头晃动时,就爆发出一阵清脆爽朗的笑声,给静静的水边注进了纯稚,甜美的生机……我情不自尽地涌出几句诗来:塘边添得女钓娃,羞鱼潜底吐水花。窈窕钓竿锦鳞起,笑声胜似浪声哗。原载《芜湖日报》90年8月
6、渔歌“一”字多情趣 一是万数之首,诸多文人借“一”而吟,会合文意,连缀文辞,给人以力、以美,以激奋,以闲逸。古渔歌有不少与“一”相关的篇章,颇有情趣。早在《诗·卫风》中就有:“谁谓何广?一苇杭之”(“苇”后指代小船,“杭”作“航”通用词)。后更有从不同视角来写“一”字渔歌者:戴石屏赞颂严光隐的富春江:“万事无心一钓竿”;解缙嬉慰皇帝钓鱼不得:“金钩一抛荡无踪”;刘基题山水图:“空江悠悠一渔艇”;范成大更潇洒:“归去来兮一钓丝”。舱子和尚和黄山谷把一写得千钓之力,和尚先以宗教文体--偈写道: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舡空载月明归。 后黄山谷以《诉衷肠》词牌,歌成长短句: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需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满目清山戴月明归。 山谷化偈为词,写人写鱼,悬月映舟,潜鱼咬饵,十分传情,品之觉得入味三分。 清徐石麟以《醉太平》散曲,目题《遣漫》写得更为豁达: 纶竿一把,蓑笠槎枋,摇船学个渔家,度绿扬浅少。半稿斜醮青山下,高歌一曲沧浪罢。归来人睡满身花,无鱼自佳。 一字渔歌中最为“叫场“的,当算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道情》,其一是: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往来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获港满满由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此道情韵味清浼,透人心肺,闲休垂钓,边钓边吟自会别有情趣。 把一字渔歌写的最奇、最巧、最智,也富有戏剧性的纪晓岚,一次他随乾隆皇帝南下,某夜船至江心,一渔舟飘然而驰,触发乾隆的诗兴,当即令纪晓岚以“月下渔舟”为题,作一七绝,并且在诗中嵌入十个“一”字。纪晓岚才思敏捷,边踱边吟,一气呵成: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轮明月一江秋。(本文原载:星报--钓鱼世界)
7、漫说垂钓 双休日去钓鱼的人越来越多了。闲着无事围着湖塘,沿着大江大河放线投饵,钓出一份菜肴,钓也一份闲致,更多的是钓也一份情趣。 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懂得猎鱼的手段。从出土的半坡氏族的鱼纹陶皿可以看出,那张扬飞动的线条栩栩如生的鱼饰造形,传神地刻画了背后原始人群人群与鱼类的密切关系。鱼可食,这是上天莫大的恩赐啊! 史无记载,垂钓始于何时。现在流行姜子牙在渭水直钓钓鱼的故事也许是最早的记录了。钓鱼,无论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使得。因此,这是一项老少皆宜的户外活动。渔具很简单,低廉一点的一根竹竿子扎点钩线就可以了。经济宽裕的,用玻璃钢的竿子携带方便、伸缩自如。至于抛钩,带甩轮的竿子更是很新潮的了。垂钓,大多数人玩的是心跳,也有些人玩的是闲逸。古代士大夫为我们留下不少关于垂钓的诗文逸话。 唐人张志和,自号玄真子。唐肃宗时侍诏翰林。其人最喜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有《渔歌子》词五首,传到日本,当时的嵯峨天皇步韵唱和也拟作五首,一时传为美谈。《渔歌子》其一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是江南水乡春讯时节微风细雨里垂钓的悠然自得。活脱脱一幅色调鲜明,境界浩远的烟波垂钓图。 秋天泛钓也别有情致。清代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诗日:“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连用几个“一”字一气呵成,道尽江上渔父潇洒逍遥。 鱼在水中,体态从容。唐朝的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道:“潭中鱼可百十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人相乐。”妙手偶得是绘鱼之状的精品。 古代隐士或仕途中人官场失意后,放浪形骸足迹江湖,临渊羡鱼,爱的就是鱼儿顺水逐浪,无牵无挂。从而,悟出生命的真谛。同是那个柳宗元贬官为永州司马的时候,一日早晨,到湘江旁取水,看见钓鱼的人,便久久凝视挥笔成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矣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水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在这里,没有功名利禄的羁绊,在这里,没有忧馋畏饥的心机。所以,连苏东坡也不能免俗“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 近人用现代诗写垂钓心情的作品就更多了。记得有这样一首,可惜作者的名字记不得了: 钓鱼竿一节一节加起来很长 红渔线坠入藻草水都很清 躺在每个太阳日的野柳下自由地放线 每次夜幕降下都背着空鱼篓归来慢步悠悠 垂钓的日子一天一天加起来很短。 诗意虽然平实老气了一些,但也不失是写实垂钓的一首好诗。 善于垂钓的人很讲究钓鱼的地点、季节和分辩一天的时辰的。不是稀里糊涂,到了河岸湖边,随便一个地方,抛下钓饵就行的,这里学问大着呢!清朝水师提督彭玉麟一生马倥偬,犹不忘垂钓之乐。他亲手总结的垂钓心得,姑且抄在这里: 钓鱼钓鱼,心神专一。春钓浅滩,夏钓树荫,秋钓坑潭,冬钓朝阳。春钓深,冬钓清,夏池秋水黑阴阴。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草。深水钓鱼,浅水钓渊,雨季鱼靠边。鱼儿顶浪游,钓鱼迎浪口。钓翁钓翁,莫钓南风。西风要到酉,钓鱼切勿守,轻提慢慢动,鱼儿上钩勤。水下小鱼多,大鱼不在窝。 词意简洁明了,无须解释。读者如果有心不妨一试。(黄书明)
|
|
来自: 老樟xy67896789 > 《诗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