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年医缘,110岁老奶奶去世

 万宝全书 2014-09-29

午休醒来,接到杨老伯电话,电话中老伯说,“王医生,我妈妈去世了,一周前,走的很安静,当时我们一家在包水饺,挺热闹,她坐在那里,突然就走了。”我很意外,又在意料之中。电话里老伯说很多感谢的话,感谢夜鹰这么多年对老人的照护......

不知觉中,9年过去了。当年我毕业没多久,医院里有一个家庭病床项目,招募年轻医生为一些老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提供的医疗服务很简单,一般是到病人家里做随访,简单的查体,常规的药物治疗,以免除病人往返医院的劳苦。大概每月去2-3次,有120元收入。后来该项目停办,但我却与几位病人及家属成了老朋友。我仍然会去探望他们,他们有事仍会咨询我。

这位老人是其中年龄最大的,1904年出生,我初次拜访时她101岁。九年来,最大的一个坎是2005年她肺部感染、心梗、心衰,当时住院1个月,顽强的度过数个生死关。出院后这些年一直很稳定,服用极少的药物。后来有数次肺炎,都是在家输液治疗而愈。今年以来,身体状态明显下降,坐位时会跌倒,在三次跌倒后卧床,出现褥疮、肺部感染,在家治疗效果明显不好。我建议老人住院,家人正准备住院时,老人去世。

仍记得初次见到老人时,那一见倾心的瞬间:满头银发,神态安详,脸庞肌肤红润如婴儿,一种返老还童的模样。我很喜欢这位很老的老奶奶。年初,我去看望老人,听说王医生来看她了,老人说“王医生啊,好久没来了啊!......”

老人的儿子王老伯86岁,身体蛮好,上下7层楼问题不大。说话不紧不慢,做事不慌不张,非常容易沟通,是位令人亲近尊敬的长者。老人孙子也是为直爽的老大哥,经常邀请我一起喝茶,只是夜鹰总没时间。

这是一个长寿而和睦的家庭,每个人都很善良,脾气温和。与这样家庭的交往,也是夜鹰作为一个北方人快速融入广州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9年医缘,汇成一段医患的温馨交往记忆。

医生和患者是朋友,是交易双方,还是仇敌,这也许取决于两者如何相遇。

所谓的构建医患和谐,不是在精神上呼吁医生甘于贫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不是在技术上培训医生如何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更不是在法律道德上约束患者尊敬遵从医生,而是给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个“一见倾心、两情相悦”的相遇之处。一处充满爱、关心、尊重而远离利益、算计、防范的场所。

2014年9月19日.广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