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羲文化探源

 钟愧傲工作室 2014-09-30

    湖南省平江县的北大门——南江小镇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自古繁华,历史源远流长,境内幕阜山曾被道家尊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五洞天,名元真太元之天,古称天岳山,神奇妙幻。相传为始祖伏羲魂归之地,由此演绎出源远流长的伏羲文化。

              从“天岳”到“幕阜”

    幕阜山因伏羲魂归、虞舜观天巡狞而封天岳,在许多历史记载中,都言之凿凿,山上有天岳堂(位于一峰尖与流水庵之间),山下有天岳关(小坳),甚至平江还有天岳书院。另外明《隆庆岳州府志卷十八》录有吕洞宾《沁园春》一词中也提到“昨日南京,今朝天岳,倏焉忽然。”其指的也是八仙过海在洞庭湖与天岳山之间各显神通的故事。古书还有记载:“天岳之阳,谓之岳阳,岳阳之名,源于天岳。”这些来历也说明“天岳”这个名字不同寻常。

    为什么幕阜山有此殊荣?最主要的是他非比寻常、得天独厚的天然地位。从面积来看,幕阜山占地总面积为480平方公里,超过了名山五岳。另从高度来看:幕阜山一峰尖为1606米(近期测量,她还是一座十分年轻的山脉,每年都在长高),仅次于五岳的华山和恒山,但面积大大超过二山,位居六岳之首,所以能统管五岳,雄霸天下。因此幕阜山被尊为“天岳”,可说是当之无愧、名至实归了。

    当然得封为天岳,仅仅具有赐名条件不行,还得有天子的特别封赠,赋予她特别的历史尊誉。据查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先后两次(第一次于219年,第二次于210年)来幕阜山祭神,除泰山有此资格外,其余诸山皆无此殊荣。

曾经的天岳山如此大有来头,为何又改名为幕阜山呢?中国汉字讲究一个来龙去脉,重视训诂循理考证与探究,仔细分析这“幕阜”二字无论从字面还是从辞源上来考证,均没有出处和特定意义,这不符合名山大川的命名原则。曾经有位学者在一本石印书上,看到了“墓伏山”三个字,就拊掌大笑,认为刻字的人太粗心了,但今天看来,才如梦初醒——“墓伏”乃伏羲之陵墓。后人因讳忌“墓”字不吉利才改山名为“幕”,不排除用谐音 “幕阜”替代不合生活习惯的“墓伏”。用此名来纪念他也就算是符合民意、大顺民心了。这可能是当时对事实的真实记载。

    由于在特定的时期,慑于威权,被封为天岳。但这只是一座山的荣耀,而不能展示山的传承意义,于是又将曾敕封的天岳之名改为幕阜山。还有一说,三国吴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时,拒刘表从子磐,扎营幕于山顶,从远观看营幕连天,壮观神奇遂唤此山为幕阜山,此说法也可采信。另外,本地特有的云霞特征,高山经常云幕覆盖缭绕,有如营幕浮空,景致蔚为壮观。诸多因素综合,改天岳为幕阜山,更符众望了。

                 走近伏羲

清朝平江才子李次青也有对联:天子三经地,皇帝九谒门。天子和皇帝如此三番九次来朝谒幕阜山,都是为了凭吊长眠此地的重要人物,他就是伏羲。

    伏羲氏约公元前7724年前,在位118年。 相传伏羲蛇身人首,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多次亲巡古地南江,最终羽化登仙魂归天地,肉身墓伏天岳山。伏羲为太昊,即功高齐天的神,这或许就是幕阜山被秦始皇狩封“天岳”的缘故。

    伏羲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雷神的形象是鹰嘴龙身,伏羲人首龙身,先民又将他认定是雷神的儿子。魂归故里后,山脊上有自然形成的龙鳞状花纹,仍旧清晰可见。

    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采自各种精华汇成人的完美外形,创立了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故华夏民族有“龙的传人”之说。国人崇拜龙图腾,崇尚龙文化,龙已经成为炎黄子孙增强凝聚力寻找精神归依的一种最好支撑。

伏羲创制八卦,用阴阳八卦解释天地万物演变规律和人伦秩序,是道家思想的启蒙。由此衍生《易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此拉开华夏子孙的繁衍文明与生生不息的帷幕,开启了华夏文明之先河。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本地的许多风俗习惯与信奉的宗教都与此相合,如:我们称洗澡为“洗纹身”,其实伏羲先辈们都是纹身的,人们至今还在沿用这种说法,说明伏羲在楚地的久远影响。

另外,伏羲首开华夏文明之先河并制人伦秩序济世救民,替天行道而惩恶扬善,它以清静无为修道成仙的特质,使现世的人们求得了精神的宁谧和生命的圆满。可以说是地地道道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之灵魂的精神家园。也许正基于此,鲁迅先生认为“中国的根基全在道教”,说得极为中肯。而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幕阜山便散发出尤为神圣的光芒。道士只有到天岳来,将自己所修之德向天祷告,才能早成正果,八仙也多次飞临此山,还有汉张良、葛道人等多位神仙在此修仙炼丹,伏羲文化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在幕阜山找到的记载,有葛洪、许逊两位天师,他们所传播的道教思想已植入我们民族的根系。幕阜山鼎盛时期宫观多达百处。全花岗岩石结构的青阳宫,专家指出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完全可以与全木结构的岳阳楼媲美,它曾使作品称为神品的唐代狂草书法家张旭流连忘返,并欣然写联。

晋代葛洪(284——364)是“四大天师”之一,他写有《幕阜山记》一文:“山有石壁刻铭,上言:“禹治水,登此山”,至今在山顶还有一个叫做缆船坡的地方。另外南宋平江九才子之一的李儒用,曾作《春江游眺》七绝一首,诗曰:“山自青青水自流,花香鸟语满溪头。道人此际身无累,亲见羲王正冕旒”这首诗是描绘平江山水的田园诗,说明在南宋时,人们就记得安葬在这里的“羲王”,还想象着他在平江土地上“冕旒”。

    事实与资料都证明幕阜山的不同寻常。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幕阜山给了我们太多的感慨与惊喜。作为南江人,让伏羲文化找到寻根之处,发掘八卦祖师的道教玄机与奥秘,彰显“人根之祖”、“人文之祖” 的伏羲精神,我们责无旁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