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疯狂生长的模式
1.Uber/商务用车
Uber在国内的运营策略与大本营旧金山有所不同,为了规避国内法律风险,Uber的合作对象变成了汽车租赁公司而不是私家车主,聘用租车公司的司机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以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乘车体验。不过觊觎国内商务用车领域的并不止Uber一家,前有易到用车,后有快的推出的1号专车,以及滴滴专车,都让商务用车市场成为巨头逐鹿的游戏。
2.拼车
拼车出行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模式。拼车概念在今年得以逐渐升温得益于两点:法规政策的明朗和大众移动支付习惯的成熟。北京市1月份出台的《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为以分摊成本为目的的拼车出行的合法性正了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的不断培育,让移动端在线交易成为可能。至此,例如燕郊到国贸的经典拼车线路借助哈哈拼车等拼车应用更加火爆了起来,也催生出了AA拼车、哈哈拼车、爱拼车等一批拼车类初创公司。
3.P2P租车
不同于神州、一嗨租车等传统租车服务,PP租车、友友租车、一点租车等P2P租车创业公司走的是轻资产线路,并不持有车辆,而是在拥有闲置车辆的车主和有租车需求的租客之间做信息匹配。这样闲置的车辆得到使用,为车主带来利润;租客也已相对便宜的价格满足了自己的用车需求。
4.天天用车
不同于以上所有模式,天天用车瞄准的是一个更加细分的市场——一对一的P2P用车。以上下班出行的使用场景为例,车主是正常工作的上班族,以多认识一个朋友、多一次闲聊机会的心态去帮助需要用车的上班族,乘客也能以比出租车更低的价格用上车。功能性需求之外,一对一的特点使得乘客更倾向于坐在副驾驶位置,这段搭车时间就是车主和乘客结识、交流、认识新朋友的时间。
安全,如何破除第一壁垒
P2P用车,车主、乘客、车辆的安全如何保证?
怎样先于用户,把所有可能的安全顾虑全部解决?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公司有很多做法,总结来说有以下4点:
1.严格的用户审核及准入门槛。
除了Uber更像传统打车服务不需要对乘客做任何审核之外,拼车、租车、天天用车都需要对用户进行一定程度审核以确保车主和乘客双方安全。用户需要上传真实头像、车主需要上传自己的驾驶证/行使本/车辆照片。PP租车等还需要租客上传身份证照片,将租车人的身份信息与公安网打通,确保用户的信用状况。对车主和乘客双方的严格审核,是保证车主、乘客以及车辆安全的第一道门槛。
2.车主培训。
为了给乘客带来良好的用车体验,需要对车主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详见下文的运营部分。
3.车主和乘客互评体系,用自净能力淘汰不合格车主和乘客。
车主和乘客每一次搭乘完成后,都可以对对方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将成为车主和乘客的信用值。车主是否及时到达、车内是否整洁、车主是否大方健谈,是否严格送达目的地?乘客是否准时出现在约定地点?都是可以评论的内容。“差评”较多的车主和乘客不会再受到欢迎,他们将越来越难以接到乘客/搭上车,也将越来越难以租出去车/租到车。
4.保险。
一旦发生行车事故怎么办?在事故发生前先行提供保险。天天用车会为乘客和车主双方提供安盛天平20万元的行车保险。哈哈用车的做法是为每一位拼车的乘客提供中国人寿最高20万元的拼车保险,暂时不包含车主。对于更特殊一些的租车,租车期间产生的违章扣分、罚款都是需要租车人自行承担的,租车期间的车损由车损险承担。以上保险都属于交强险的超赔保险,优先车主的第三方商业保险进行赔付。
政策,悬在头上的红线
拼车出行之前一直处于法律的混沌地带,甚至引发了著名的钓鱼执法。这一切终于在今年1月初北京发布的《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里得到了官方明确的支持。《意见》鼓励路线相同或相近的公益合乘和以分摊出行费用为目的的互助合乘。这份《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官方对车辆合乘的明确示好,也是今年P2P用车行业创业公司不断涌现的根源。
8月,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发布《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提供便利的通知》。严禁私家车辆挂靠在汽车租赁企业并通过约车平台进入车辆出租市场。Uber、易到、1号专车等提供服务的车辆将只能是汽车租赁企业名下车辆,私家车将不能再曲线进入商务出行市场,市场环境更为规范。而对于以互助搭乘分摊费用的拼车及天天用车来说则不受影响。
重运营,如何干好脏活累活
比之神州、一嗨租车的传统租车模式,P2P用车的典型特点是轻资产、重运营。轻资产体现在平台本身不需要拥有车辆,省下了购车、停车、养车的大量费用,所有的车辆来自车主用户。如何让车主始终愿意把车放在你的平台上,乘客始终愿意在你的平台上租车、用车,这些都成了运营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1.BD、地推。
对于没有资金、没有知名度的初创公司,种子用户的获取成了人力密集型的事情。向朋友/邻居推荐、潜入车友会宣传、甚至发传单都成了前期推广的主要形式。在产品知名度能新引导足够多的车主和乘客主动注册之前,除了口碑宣传,地推成为持续性的工作。
2.线上线下审核。
这一条与安全部分有很大重合,对于新注册的用户、车辆进行电话/面访的审核,引导用户上传必要的证件信息。
3.车主培训。
对新注册的车主进行产品使用、服务标准、收费标准、安全保险等方面的培训,Uber、易到、1号专车、滴滴专车采用的是线下集中培训的方式,其它的哈哈拼车、PP租车、天天用车更多的采用电话加线下面访来完成。
4.用户聚会。
如同Airbnb会经常组织当地的房主聚会,P2P用车的创业者们则把车主们组织起来,分享体验、互通有无,和用户做朋友。
One more thing,社交,要不要?
Uber的产品理念里有一项很特别——「无社交」。它的核心价值一直是满足用户的实时需求,所以Uber不断的推出快递、送餐、搬家、送冰淇淋等服务来满足用户不同类型的需求。不过用户搭乘之后的评价大多是:司机来得很快、开车很稳、很有礼貌、服务很好…… Uber的司机更多扮演的是Uber的员工,他们安全、快捷的为Uber的用户完成了功能性的迁移。在整个搭乘过程中,司机与乘客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员工与客户的关系,当身份并不对等时,难以产生好的社交氛围。
如果司机也是用户呢?
这时,「司机」这个词汇已然不再合适,我称之为「车主」。车主是正常上下班的工作族,只在上下班有运载余力的情况下出于结交一位朋友、路上多个人聊天的考量顺路搭载一位乘客,这时补贴出行成本已经不是车主接单的主要考虑因素了。典型的乘客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经常打车上下班的上班族,出于节省部分出行成本、路上多一个人聊天、可能结识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职业人士的目的使用,不是价格敏感人群。
而「一对一」的特点正好适用于需要认真交流的场合,整个搭乘的上下班过程,就是两个人交流、结识、了解新鲜生活经验和观点的过程。乘客和车主之间平等的关系也促进了这种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的形成。
因此,「社交」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产品本身是否适合的问题。
P2P汽车共享,能带来哪些变革
谈及P2P共享汽车,肯定可以节省用户出行成本,降低汽车空置率,更加环境友好。简单来说,P2P共享汽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1.用户层面,无论用车、拼车、租车哪种模式,都可以节省用户出行和用车成本,给车主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更方便的结交到新朋友。
2.城市层面,P2P汽车共享的不断发展,可以降低汽车空置率,有效降低单人单车的比例。长远来看,可以从绝对数量上降低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数量,减缓城市拥堵。
3.社会层面,汽车共享可以降低汽车的闲置率,让社会资源更高效的运转,促进经济发展。长远来看,大家面对陌生人更加和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更低,社会氛围向好。
4.环保层面,汽车共享可以降低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总量,减少尾气排放,减少污染。
汽车共享的雪球已经开始滚动,你是选择走开,还是和它一起越来越大?
转自:i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