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昵称535749 2014-10-05

2014-09-25 14:47:29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古之书论〗編辑/雨浓

汉代是书法理论的源头,同时也是艺术渐趋自觉的时期,扬雄的《法言》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论书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书论发展出两极,尙意与尙象,由于汉代书体大备,研究重点在于对书“势”研究和书体的批评上。

到了魏晋,书法的审美价值开始强化,加之玄学兴起,理论家关注的焦点是“心”.“言”.“象”.“意”的关系,书法的形态表现以及人对自然和书法的认识在北朝,其书论仍以复古辩体为显著特点。

隋唐书论欲 六朝之风,故强调中 合度,刚健有力的审美趣尙,同时确立书法规范和法度,“八诀“。”六法“应运而生,对王羲之的认识及评价也是书论研究中的方向。

朱元时期 ,儒。佛。道。禅均找到了自已的位置,书论中各种思想揉合。既重视人格对书品的作用,也强调自然无碍的创作态度。既开启以禅论艺之风气,也承袭嗜古尊古之祈尙。对“意”的倡导和传统持尊重的态度是书论的两条主线。

明人论书提倡骨力与姿媚的结合,另外还具有明显的张后发制人扬个性,摆脱传统束缚的倾向,标举"天趣"各"无意为工".清初书论重技巧,求淳朴天然之境界.中后期对古文物重新认识,碑学大炽,"变者.天也"是书论研究中的主导思想.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古之:   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
      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句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心寡欲,字生精神
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振衣千仞岗
濯足万里流

作书须有此气象。而其细心运意,则又如穿针者束线纳孔,毫厘有差,便不中窍。

明窗净几
笔墨精良

于时抽纸挥毫,以绘我胸中之所有,其书那得不佳!若人声喧杂,纸墨恶劣,虽技如二王,亦无济矣。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一部《金刚经》专为众生说法
                而又教人离相
学古人书,是听佛说法也。识得秦汉晋唐书法之妙,而会以自己性灵,是处处离相,得成佛道之因由也。

    日焚香静坐,收拾得此心,洁洁净净,读书有暇,兴来弄笔,
    以自写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惜余未之能也。

作字须敬,非仅欲字好,即此是学。味明道此语,谓作字能主一无适,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离形得似
书家上乘
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黄山谷曰:“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余谓书亦不可凿空强作,神与古会,便自工耳。

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掌自然虚。

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
                            腕活则字灵。

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字须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作楷须明隶法,
作隶切忌楷气。
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用笔最忌妄发笔力。笔锋未着纸,而手已移动,则浮而轻,盖力在外故也。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下) - 石墨閣 - 石墨閣
 
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此两句极尽书法之妙。意到笔随,不设成心,是上句景象也;无垂不缩,欲往仍留,是下句景象也。

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作楷最重宾主分明左竖为宾,宜轻而短;右竖为主,宜重而长;
                  中画为宾,宜虚而婉;下画为主,宜实而劲。

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无垂不缩,
欲往仍留
《兰亭》之妙,尽乎此矣。

书贵熟,熟则乐。
书忌熟,熟则俗。
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书贵熟后生

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汉隶
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

初学求间架森严,
      点画清朗,
      断勿高语神妙。

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笔画极繁之字,当促其小画,展其大画。如《九成宫》“凿”、“鉴”、“台”、“萦”等字皆是。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

意居笔先,形随法立。
不贵多写,无间断妙。

宾主、操纵、开合、虚实、顺逆诸法,可以语人。外此,则欲语不得,有语反惑。

既曰分间布白,曰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
何其言之不相谋耶
不知前言是讲立法
后言是论取势,二者不兼,焉能尽妙。唐代北海、河南书,真是善于取势者。

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疏势不补 密势补之
《九成宫》“圣”字上画,“舜”字下点,皆补法也。若“乃”、“力”等字,左上右下皆缺势,无可补。

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熟能生巧,凡事皆然。
书未熟而专事离奇
魔道也。
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

秦汉之书,其巧处可及,其拙处不可及。

强毫弱纸,强纸弱毫,
刚柔相济,书乃如志。

工夫深,结体自稳;天姿好,落笔便超。

渣滓未净而遽言浑厚,不可也。须俟笔无点尘,微嫌薄弱,乃向浑厚一路写去,方妙。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字心贵聚
不可并头

蝇头楷宜用大笔提空写,势乃开展。

字越小越要清晰,稍留纤毫渣滓不得,作小楷,宜清而腴。笔头过小,虽清不腴。

工夫深,虽枯亦润;
精神足,虽瘦亦肥。

晋人书,形不贯而气贯;唐人书,形气具贯。

唐代诸贤,运笔有静躁之分
          立体有夷险之别
                      实则殊途同归,无所分别。

欧书用笔,不方不圆,亦方亦圆。学者欲其方,易板滞;欲其圆,易油滑。此中消息,最宜微会。

唐人严于法,所谓法者,不过左顾右盼,前呼后应,笔笔断,笔笔连,以及修短合度,疏密相间耳。

欧书貌方而意圆;褚书貌柔而意刚;颜书貌厉而意和。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临汉碑宜有石气,
然非拳曲之谓也。
问:何谓石气?曰:不可说。

颜书极神妙,以深墨重笔效之,辄不合度。问:神妙何在?曰:凡学人所不能到处,即其神妙处。

学汉魏晋唐诸碑帖,须各各还他神情面目,不可有我在,
有我便俗。迨纯熟后,会得众长,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

古碑无不可学  如北朝诸摩崖

手不能摹
可摹以心
心识其妙
手亦从之

李北海书,每字上半右边皆极欹,至末画两边放平。
欹故峭,平故稳,不独北海为然,北海其尤显者也。
与其肥也宁瘦,与其肆也宁谨。

褚书高明,欧书沉潜。学欧不成,刻鹄类颊鹜;学褚不成,画虎类狗。

唐碑最难学,一画有一画之步位,一字有一字之步位。
一画走作,即为一字之累;一字走作,即为通幅之累。
若汉六朝,因失得救,因难见巧,非唐碑之无假借也。

汉隶为篆、楷中间过脉。《石门颂》篆意多;《西狭颂》楷意多。

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

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


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盖草之道千百万化,执持寻逐,失之愈远,非神明自得者,孰能臻于至善耶。

颜书贵端,骨露筋藏;
柳书贵遒,筋骨尽露。

山谷擘窠书,学《鹤铭》,瘦劲清栗,真出铁石手腕。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临书,易得意,难得体;
摹书,易得体,难得意。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便能如人意。

不熟则不成字,熟一家则无生气。熟在内不在外,熟在法不在貌。

学一家书,知其好不知其恶,学诸家书,好恶了然矣。

不见真迹,不知妙境;
不观古刻,孰辨败笔。

字有三品,曰庸,曰高,曰奇。
庸之极致曰时,高之极致曰妙,奇之极致便不可知。

古人法书,篇有篇法,行有行法,字有字法,画有画法,是以名帖,只字半行不可苟且。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好古不知今,每每入于恶道;
趋时不知古,侵侵陷于时俗。

字熟必变,熟而不变者,庸俗生厌矣。字变必熟,变不由熟者,妖妄取笑矣。

初学书,先须大书,不得从小。

钟太傅云: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卫夫人云:意在笔前者胜,意在笔后者败,二语皆佳绝。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
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小心布置,
大胆落笔。

结字因时而转,
用笔千古不易。

篆字必须正锋,须用饱笔浓墨为之。

学篆字必须博古,古器之款识,神气敦朴,可以助人。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篆书中小篆、
真书中小楷,
非强纸不可。二体行笔,不得急就故耳。


未曾从事于汉隶,而欲识晋唐楷法,恐数典忘祖,终不济事。

晋唐媲美,
晋以韵胜,
唐以力胜;
晋人法度,
难以揣摩,
唐人法度,
历历可数。

智永、世南得宽和之量,少俊迈之奇。欧阳得秀劲之骨,而乏温润之容。颜柳得庄严之貌,而失之板。

李北海豪挺之气,而失之疏窘。
过庭得逍遥之趣,而失之俭散。

旭、素得超逸之兴,而失之怪。

米元章书得纵逸之致,惜时有谐笔。赵孟頫得温雅之态,然过于妍媚。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句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
阴阳生焉;
阴阳既生,
                  形势出矣。——蔡邕《九势》句

藏头护尾,
力在字中,
下笔用力,
肌肤之丽。

故曰:
势来不可止,
势去不可遏,

落笔结宇,
上皆覆下,
下以承上,
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蔡邕《九势》句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蔡邕《笔论》句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类之。——钟繇笔法句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可为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赵壹非草书句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卫铄《笔阵图》句

王羲之
凡书贵乎沉静 ,令意在笔前,
 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苏轼题二王书句


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萧衍古今书优劣评句

书之妙道,
神彩为上,
形质次之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笔意赞句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
意先笔后,
潇洒流落,
翰逸神飞,
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孙过庭书谱句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初学分布,
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
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
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
中则过之,
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句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
          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性情,形其哀乐。——孙过庭书谱句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孙过庭书谱句

文则数语,方见其意,
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可谓得简易之道——张怀瓘文字论句

气势生乎流便,
                  精魄出于锋茫。——张怀瓘文字论句

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张怀瓘文字论句

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韩方明授笔要说句

书法语录:〖古之书论〗(上) - 石墨閣 - 石墨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