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道少斋中医讲稿32

 太行郎中 2014-10-05
病案2.湿热病
1.脉案实录:
张某,男,56岁,长沙市人。
2013-6-17初诊:诉半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不退,在我市某医院就诊,住院治疗,经多项检查未作出明确诊断,同时使用抗病毒、抗生素药物多种,半月无功。咨训在我院工作的朋友,建议其改用中药治疗。遂出院,求救于中医。
刻诊:体胖,发热,每在下午2时后加重,常高达39~40℃,5时以后热势减,口苦,口干不饮,身酸痛而困重,脘痞纳呆,倦怠乏力,小便黄,大便可,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濡。
西医诊断:发热查因
中医诊断:湿热病
病机:少阳湿热痰浊证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浊
方药:蒿芩清胆汤

青蒿10g,  黄芩10g, 柴胡10g, 淡竹茹10g, 法半夏10g, 赤茯苓15g,   枳壳10g,  陈皮10g, 滑石30,甘草109g。

2013-6-22二诊:服上方2剂,热退,身酸痛而困重,脘痞纳呆,倦怠乏力已明显好转,口不干,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守上方7剂。


2.脉案诠解:
患者发热,每以下午2时以后加重,并无恶寒之象,此即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口干不饮,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濡,为湿热之邪客于少阳之典型证候。湿困中焦,脾胃气机不畅,故见脘痞纳呆;湿邪客于肌肉,气机受阻,而现身酸痛而困重,倦怠乏力之证。故方以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浊。药用方中青蒿苦寒、柴胡辛寒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合青蒿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能透邪外出,共为君药。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辨证用药丝丝入扣,故久热之病,随手而解。
附:重点温习经典内容
1.治湿温法则
《温热论》:邪(湿热,编者注)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临证指南医案·湿》华岫云按: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渗湿、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振,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淡泄之,亦犹低湿处,必多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渠以泄之耳。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甘酸腻浊,在所不用。
2.治湿温3禁:
《温病条辨·上焦篇》: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
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欲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