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教育科大多是假研究

 华英雄华崽 2014-10-05
                         学校教育科大多是假研究
时下各个学校都提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来引领学校的各项工作。给人感觉教育科研工作非常受重视,然而,多年来在成千上万的教育课题研究中能提炼出有真正价值的课题并不多见,而提炼出的课题研究成果能得到区域推广的更不多,成为世界著名的研究就不用说了。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来,也曾参加过国家级课题研究,主持过市级、区级课题研究工作,但谈到成果,自己感受最真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个人水平和素质的提升,以及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说白了自己就是课题研究的最大成果。教师做课题研究有优势,更有不足。科研工作好的老师,不见得能把学生教好,把学生教好的老师不见得科研工作水平高。这种现象在工作中比比皆是,两样都行的老师也有,但为数不多,往往走到最后都成了领导。尽管目前一些评比政策对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老师有一些倾斜,但教育科研生命的春天还没有到来,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
科研成果比不上教学成绩的影响力。目前来看,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成绩高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其他老师才能看得起自己。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成绩分析会,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教学成绩的分析,显然带有评价的成分。学校主管部门在考评学校的时候,成绩考评是其中权重最大的部分,一俊遮百丑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少有学校成绩分析时能够找到教师通过科研手段促进了学生发展,进而导致成绩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小成果,如果和成绩脱钩就是一文不值,没有人在意。众多的原因导致了课题研究成了一个花瓶摆设。其实,有些教学成绩高的老师,有着很多自创的科学的方法,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需要一些高水平的专家来帮助他们提炼,寻找教育理论和哲学上的支撑,帮助他们明白自己的一些做法为什么能起到作用。学校科研工作需要这样的专家,但这样的专家又很少,国内大多数都是纯理论家,或干过几年基础教育的理论家,没有一位一直从事基础教育的把理论和实践合为一体的世界级的专家。
目前的教师是实践者,甚至是实践家,但对基础教育理论掌握较少,基本规范的研究方法掌握较少。教育有着自己的规律,大部分教师在传统的思想影响下和长期的以教学成绩为第一工作中,他们坚信:自己的天职就是以教授知识为核心,教育学生为先导。但仅面对教育科研工作时,往往不是不屑一顾,就是不愿意拿出时间来进行学习和行动。但他们努力改进方法,完善自我课堂,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在课题研究没有总体设计,没有思路,没有规范的探究过程。其实他们的实践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往往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老师们由于理论水平低,无法将自己的实践方法转化成科研成果,又因为不规范,又很难上升到理论水平,很多优秀的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尴尬境界里结束了一生的教育工作。他们教出了众多的社会人才,他们甚至影响了很多人的一生,为社会做出了无法计算的贡献,但他们只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却成为不了专家。他们需要将基础理论吃透,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他们需要减去一些负担,有精力来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他们需要有人引领其创新的想法,规范地进行总结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目前教师教育科研的尴尬境地。
浮躁和功利性的科研心态充斥着整个教育界。在我国学校的教师群体中进行可样工作,起步并不是很早,到目前为止,感到很多学校都在行政干预下、业绩干预下、升学压力下,课题研究基本处于如下状态:一是比数量,课题多则学校科研课题做的好;二是比级别,级别高,说明学校科研水平高;三是比宣传,一点成绩就夸大其辞,无限放大其作用,殊不知,我们连世界级教育家的科研成果都很难推广落实,何况这点成绩。写篇论文既为了职称也为了课题,应该说为了职称的实际意义更大。四是浮于表面的研究多。教育科研研究有很多层面,在学校研究过程中,很多课题是浮于表面的课题研究,没有深入到教育的实质中去。有的专家说深入到课堂就可以了,可我想说深入到规律才可以。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习为出发点是教育研究的起点。如杜威先生提出的“做中学”等,是学生学习规律为终点的研究,我们目前的研究往往看似起源于对学生的研究,却没有真正地对学生长期观察记录进行概括总结。所有以学习规律为课题的研究少。魏书生的教学,全国这么到教师都无法做到和他一样,这里面一定有规律,只是我们都在研究其教学方法层面,不断模仿。这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一样,都在研究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方法,没有研究其中的规律一样,这是很难学会的,需要教师做到“静、净、精”,才能掌握其中规律,按照规律做事才能真正落实其方法。静是一种心态,净是一种境界,精是一种工作要求。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规律,逐步走向教育家的境地。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很多情况下是脱离教师这一工作性质的假研究。学校要做好教育科研工作首先要真正地明白教师的工作性质。不要做那些高不可攀的研究,也不要做那些虚无缥缈的研究,而是面对实际,扎实地分析学校基情、区域基情、甚至国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