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轻重浮沉解

 昵称6041742 2014-10-07
太极轻重浮沉解

 

        【题名解】

 

        此篇文章以“太极轻重浮沉解”为题,谈出了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双轻、双沉、半轻半重的三种功夫手和双重、双浮、偏轻偏重、半浮半沉、偏浮偏沉、半重偏重、半轻偏轻、半沉偏沉、半浮偏浮,九种病手拳法。

 

          三功九病的理论基础,乃根于《易经》中的:“一动,便有吉,凶、悔、吝”的一功三病之说法中。

 

 

 

        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①。

 

      双浮为病,祗如漂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②。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③?

 

       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于太过④。

 

         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⑤。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⑥。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⑦。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之叹耳⑧!

 

       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以及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出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⑨。

   

 

        【注解】

 

        ①、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

              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

 

          双重之病,有外形手足不能上下相随的双实之重滞,有形落劲亦落填实之双重呆滞。

          沉者,形虚劲实匹配得当松沉无滞之功夫也。故曰:双重与沉不同。

 

          两手同时下落,配以内劲腾虚而起,谓之双沉,是功夫。

          即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内劲与形体“逆从阴阳”,而内劲持“松沉”之劲势,使自身形体又中土不离位,是谓“双沉”。

          自有内劲腾挪虚灵的蓄放自如的弹簧效应,是外象沉重内有虚灵的意境,故前人称为“离中虚”的功手。当然,这与双重干於填实的病拳是不一样的。

 

 

        ②、双浮为病,祗如漂渺,与轻不例也;

              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

 

          双手虚起,内劲从双手上起,双足虽分虚实,不但造成虚足浮起,连带那只实足亦被牵动而浮起,造成全身漂渺无着落,而成手足双双浮起无根的状态。

          病在不知双手虚起应配内劲松沉反蓄之势是功夫。是为双浮,因其缥缈无根底,故为病拳。

        轻者,内气外形虚实匹配得当轻灵而有根底之功夫也。故曰双浮与轻不同。

 

          两手同时上起,内劲逆从而能足下有根底者,谓之双轻,是功夫。

          双轻功夫,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内劲与外形逆从阴阳,而内劲持轻灵劲势,自身形体“中土不离位”。

          而上有两膊相系,下有两腿相随其劲势和形体的虚实仅有微末之分,是谓双轻,是内劲,形体双双轻灵的“对五”功夫艺境。

          即,五阴五阳是妙手的上乘功夫,是“巽风”拳法的功夫手。

          当然,这与双浮失根缥缈无着落的病拳是不能等同看待的。

 

 

         ③、半轻半重不为病;

               偏轻偏重为病。

 

           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

 

           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左(右)手起足落、右(左)手落足起的手足上下相随者,是为半轻半重。

           因其半有虚实互根之着落,所以不为病。

 

           半轻半重:所谓半,即指人身重心的偏心距未超出两腿间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而言。

           是正确的化分自己身形的虚实的标准。

           亦是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内劲和形体“逆从阴阳”,功夫虽然是“五阴五阳的妙手”然而轻重在自身的显示较大,此法通常在“肘靠,采捌”的方法中多用,因为轻重变化自有着落,故为功夫手。

 

         偏是左(右)手起足起为偏轻、右(左)手落足落为偏重,虚实偏于一边,自身重心偏出“中土之位”。

           造成一只脚重,而另一只脚浮摆在地上的状态,形成偏重于一边,另一边偏轻,自身偏无着落的病态。

           自无虚实转换的着落之所在也,所以为病拳。

           凡偏者,皆同时存在中土离位的现象,必失方圆变化规矩之根底而不能灵通动转变化;而半轻半重者,皆同时把握中土不离位的功夫,不失方圆变化规矩之根底而自能灵通动转变化。

 

 

          ④、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

                偏浮偏沉,失于太过:

 

            半,此半者有两个意思:

            中土不离位,即“要半不要偏”之半;形用半之半,有左右各半,上下各半,对角各半。

            凡言半者,含重心不偏出中土之位和“左右各半,上下各半,对角各半”的半。

            半浮半沉,虽然不偏出中土之位,然而半浮亦属重阳,半沉亦属重阴,皆属于阴阳离绝之象的呆滞不灵之病手。失于阴阳配合不及造成的。

 

          偏浮,因一边手足上下皆虚,重阳之病;

            偏沉,同一边的手足上下皆实,重阴之病。

            两者又造成重心偏出中土之位。是谓“偏浮偏沉”,不知形的上下相随,即手足虚实相配,有不知阴阳逆从、劲形反蓄而失之太过造成的。

 

 

          ⑤、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

                半轻偏轻,灵而不圆:

 

             左(右)手起足落的手足上下相随者,同时右(左)手落足落为半重。

             而又造成中土离位的为偏重,拳势自然滞而不中正;

 

             右(左)手落足起的手足上下相随者,同时左(右)手起足起为半轻。

             而又造成中土离位的为偏轻,拳势虽然能灵动而不圆满。

 

 

          ⑥、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

                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一边的手或足沉降是为实,内劲不知反虚以虚济之,而造成全身重心偏出中土之位,形成偏沉而动转不灵,造成“虚而不正”的体态,是为半沉偏沉。

 

            一边的手或足升举虚起,而内劲亦同形而升起,虽不出方圆,而造成全身浮而无根,使重心偏出中土之位,是名“半浮偏浮”的病手。

 

 

           ⑦、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

                 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立身中正安舒,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内外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

             双轻不近于浮的就是轻灵的功夫手;双沉不近于重的就是虚灵的功夫手,这两种功夫手乃是上乘的功夫艺境者之手法,故曰:“上手”。

             而半轻半重半有着落的功夫手,乃是平常的功夫手法,故曰:“平手”。

             以上三种手法乃是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手法。

 

             除了上述的三种功夫手法外,双重、双浮、偏轻偏重、半浮半沉、偏浮偏沉、半重偏重、半轻偏轻、半沉偏沉、半浮偏浮,这九种皆为病手拳法。

 

 

           ⑧、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

                 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之叹耳: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只有自己的法身道体虚灵不昧,才能致使外形清静行动敏捷明快,这都是因为内气在外形体中流动运行的结果。

             假如一个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人不穷究细研轻沉的功夫手法和浮重的病拳手法之生成的根本原因及其本质之差别,就不能获得双轻、双沉、半轻半重的功夫手。犹如徒劳掘井不及甘泉之水,枉叹息也!

 

 

           ⑨、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及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

                 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出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一个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已经具备了掤、捋、挤、按四正手的方圆变化之攻防功夫又能够内气、外形表里精粗功夫无不到家,则已经阶及大成的神拳神明功夫艺境了。

            就是运用採、挒、肘、靠四隅手时,亦不是因为四正手出隅而用之的;而是在中正安舒的法式中见境生情随机顺势实施的而已!这时的所谓方而圆,圆而方的变化,只是自己的无形之法身道体的方圆变化而已。

           正所谓是:“枢得环中,应变无穷”的太极全体透空之虚灵妙境的功夫艺境也。

 

 

  附录

          太极轻重浮沉解(全文)

        一、双重为病,病于填实,与沉不同也;

        二、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

        三、双浮为病,祗如漂渺,与轻不例也。

        四、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

            偏轻偏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因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五、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

        六、偏浮偏沉为病,失于太过也。

        七、半重偏重为病,滞而不正也。

        八、半轻偏轻为病,灵而不圆也。

        九、半沉偏沉为病,虚而不正也。

        十、半浮偏浮为病,茫而不圆也。

        十一、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

                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

                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自然致于外,则清明在躬,流行于乎肢体间矣。

                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有掘井徒劳不及泉之叹。

                然方圆四正之手,能表里精粗无不到者,则已及大成,又何虑有四隅以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出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中华武术》--名家讲堂--双重

 


本文发表于《中华武术》杂志二零零九年第七期--名家讲堂

双重

1.什麽叫双重?

    “双重”一词对于初学者来说开始理解较难,因为它对太极拳粘连黏随、不丢不顶、阴阳互济这个技法、劲法特点的运用,有个实践体悟过程才能达到身知肚明。双重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不要出现多余的力或劲。就是说在行拳架或与对方推手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随机变化地协调顺达身形劲势,从而产生多余的力,这种多余的力就叫“双重”。它出现的弊病是僵、顶、滞,不松活,容易自缚,也容易被人所制。所以《太极轻重浮沉解》对双重的解释就是:“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

    这里先要说明一点,“双重”不能理解为重心在两个腿上的均匀分担,比如“云手”横向移动中的马步、“十字手”的双腿立起,甚至任何运动虚实转换都要有一个重心均布的瞬间,这些都不在双重之列。

2.双重在推手和太极拳动作中的表象是什么?怎样克服避免?

    大体可从劲法和身法两个方面来注意这个问题。

一是劲法上的双重。如在推手中听劲不灵,劲感迟缓,使身手动作反应滞后,造成僵劲被人沉劲占先而被动,或两人较力产生顶劲而两败俱伤,这就是双重。推手中身手配合做不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粘连黏随中达不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虚实不能互济而为人所制,是双重造成的原因。《太极轻重浮沉解》对避免双重的提示是:“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这是与双重相反的劲感。当然,太极拳的技劲法很多,如掤劲、沉劲、化劲、发劲、抖劲、弹劲等等,但以克服双重之病为前提,以轻灵黏活之劲为首要。

    二是在练习太极拳动作中也要注意劲法上的双重弊病。如两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劲力没有松净地由脚、而腿、而腰、而掌(拳)畅行无阻地节节贯出,出现拱背耸肩,或某处肌肉发硬的多余力点、僵点、滞点,出手就不快捷,既无弹性也无力,这种现象就是“劲法上的双重”。

    “劲法上的双重”往往与身法有关,比如在进退转换之间由于“虚实”转换不到位而出现重心不清楚,或“虚实” 转换过头而导致失去重心、动作笨拙,所以也叫“身法上的双重”。比如由“左搂膝拗步”变“右搂膝拗步”:先使胯关节带动身体尽量中正地向前移,右脚跟随之抬起,感到左腿重心坐稳了,右脚再离地向前。这里几个要点要做到:(1)右脚离地之前身体重心要全部移向左腿,右腿随之全部松开,不要挂劲拖住重心前移,反之则“滞”;(2)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右胯松则整条右腿就松,不松则滞,为“双重”;(3)迈右腿过程中,左腿要动态地收胯沉坐,尾闾收而命门后顶,使其在迈右步的动态中保持虚实清楚,重心稳固,就会感到迈步通顺而轻灵。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理解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滞在双重,通在单轻”在行拳架上的含义了。

3.什麽叫“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明白了“双重”的含义及它在推手和行拳架中的弊病,对于“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的含义就不难理解。还是用王宗岳太极拳论来解释这个问题:“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方为懂劲。”最后有一句话强调了“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含义的本质就是“舍己从人”。也就是说无论是在推手,还是在行拳架,都要遵循松净活顺,不丢不顶,明虚实而知变这个基本内涵去体悟太极劲道,方能步入高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