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太极拳发劲理论知识(三)

 春风家园 2014-10-08

太极拳发劲理论知识(三)

 

感谢群友论世入道整理,现在把这些内容重新转回我们自己的博客上。

转载:龙城飞将 旭日东升 博文

 

篮球运动员投篮时,乒乓球运动员扣球时,他的动作是最协调的,发出的力是最大的,但他们自己做此动作时却不是最费力,而是“巧劲”。

 

动物,比如虎、豹、狼、狗、马等在奔跑时,它们的动作是最协调的,发出来的力也是最大的,但对它们的体力消耗也是最小的。

 

工人抡大锤、镐头,农民锄地、从井里打水、推磨时也能看出不同的人效率不同,善于用巧劲的,效率高,还省力。不善于用巧劲的,比别人累,还比别人效率低。

 

我们的太极劲,实际上就是些活动或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的劲。在太极拳理论中叫做“整劲”。

 

如何练成太极劲?只要做到“轻、柔、灵、整”这四个字,再配以“神、意、气”,就做到了。

 

有了太极劲,在推手时就可以做到用巧劲,不是蛮力。

 

有了太极劲,在盘拳时同样可以做到用巧劲,不是蛮力。

 

有了太极劲,站桩时就知道,实际上这也是盘拳,也是推手,同样不是用蛮力,同样是用巧劲。

 

——《太极拳不是太极拳》

 

我自己练拳的体会而言,我有这样的感觉:

 

一、空松圆活。不用刻意地甩手、甩胳膊,身体的各个关节异常的灵活。

 

二、意气通达。练拳时,无人当有人,思想上有一个假想敌,觉得自己是在和假想敌推手。这时,意到,手达,身体比较听话。

 

三、神清气爽。注意力自然地高度地集中,不走神。而平时在工作中,也能够思路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强,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

 

四、浑身充满扌朋    劲。与人推手时,扌朋    劲是不软不硬的弹簧劲。练拳时,既不僵硬,也不松懈,而是一种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劲。

 

五、意在手先。练拳时意想对手怎样对我出拳,我方怎样接手,怎样还击。

 

六、手为引导。手随对方的来手而动作,而反应。

 

七、丹田为发动机。随眼的观察发现敌情,到意念反应作出指令,再到手的迎接作为身体的引导,这是我们推手时身体不同部位的不同反应功能。但丹田是发动机,丹田一松一紧,就带动了我们的身体的作用与反应。

 

——《太极拳的高级境界》

 

做许多事情讲究要有“神”。演戏的要有神,一举手,一投足,一定要神气十足。写文章的要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在人们讲究养生,身体健康时可以形容他“炯炯有神”。

 

练武术时的神尤为重要,没有一种武术不强调神的重要性。在太极拳中,神的作用尤为重要,它是太极拳内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到太极拳内功的高级阶段,不可不注意神的锻炼。

 

     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太极拳锻炼中的“神”,然后再了解如何练这种“神”。

 

     太极拳锻炼中的“神”是什么?

 

关于神的定义,离不开人们通常的理解。在中国人的语境中,神,指人的精神;也用于形容高深莫;测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为神;同时神也作为姓氏。这里,我们主要指精神,元神。关于神,人们经常有“出神”的说法。“出神”,包括多重含义,我们所取的含义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神情专注,达到忘我的地步。有人形容得夸张了一点,像灵魂出窍了一样!

 

关于神,人们还常有“入神”的说法。对眼前的事务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精妙的境地,或者陷入深思,谓之“入神”。

 

关于神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有神”。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五脏精气的体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古代人说过:“得神者昌。在病中,则虽病而正气未伤,属于轻病”。有神的表现是: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

 

     我们练拳,就是要找到这样的神,并在练拳的时候拥有它,练好它。它包括哪些内容呢?就是下列内容的综合表现。

 

一、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人存在精气元神。古人说过:“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就是说,人不仅仅是物质的身体,更重要的是精神,精气神好的人可以长寿。

 

二、意识、思维。古人说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孙中山也说过,“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人的意识可以引领人的物质的躯体的运动。

 

三、精气、体力。李清照说过,“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红楼梦》中有这样的描述:“ 王夫人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李纨协理” 。练拳一定有精力、体力。

 

四、生气、生机。赵悼襄王派使者前去魏国考察廉颇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廉颇“留唐玖同食,故意在他面前施逞精神,一饭斗米俱尽,啖肉十余斤,狼餐虎咽,吃了一饱,因披赵王所赐之甲,一跃上马,驰骤如飞”。老舍描述夏先生:“连大气也不出的夏先生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夏先生又不大出气了”。练拳时一定要有生机勃勃的气象。

 

五、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文宣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复昏扰”。练拳时一定要头脑清晰,大脑里面不浑浊,不糊涂。

 

六、风采、神韵。 “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那里取陈平般冠玉精神,何晏般风流面皮;那里取潘安般俊俏容仪”。练拳时一定要有靓丽的神采,而在表演时这一项尤为重要。

 

七、精明、机警。 “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讦人为风采”,“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练拳到高级境界时一定要有神,如果无神,功夫不会长进,就不能进阶到高级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练拳时有神?如何才能练出神?如何才能练好神?

 

关于太极拳的发劲,我说过,实际上的练习过程非常简单,只要按照我们内劲的练习要求,稍一加速,就是太极拳的发劲了。练神也是这样的,不要被我上面列举的太极拳的“神”所包含的内容吓着了。其实,在练的时候,把握以下几个要领就可以了:

 

出神和入神。注意力高度集中。如何做到这一点?有些人去拳场是为了完成任务,在别人面前自己是练拳的,自己到了拳场却是枯燥无味,心不在焉。怎么办?很简单,你在有兴趣的时候练。不一定在拳场,在家里打打沙袋也是练拳。陪老婆散步也可以练拳。有兴趣的时候练拳,注意力就不会被分散。

 

无人当有人。一个人练拳时,或打沙袋时,假想有一个人在和你推手,人家一拳过来,你的手臂迎上去。你如何接住对方,黏住对方,再如何发出对方。

 

有人当无人。两个人推手时,心里一定想着按照老师教的要领去做,不仅是为了推出对方,更主要的是按照要领的要求去推手,这样才能在推手中长功夫。当你在推手中输了时,就会总结经验。同时,推手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兴趣。

 

信念与信心。只要你练对了拳,就要有这样的信念:我一定能练成。练拳就是练内劲,和任何技能的学习一样,熟能生巧。和人推手时,你要有信心,只要你练对了拳,一定能在推手中提高技能,原先你视之畏惧的大块头今后都不再恐惧,原先总是胜你的力气比你大的人可能今后常输给你。

 

     练拳要有神,要出神,要入神,就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练拳时的“神”》

 

我在和学生进行不配合的推手当中,也有一点不同的体会:这就是,不和对手直接进行肢体接触,完全把以把人发出去!

 

     我这样讲,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物质基础的,有条件的。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空化实发。其二是实化空发。

 

     空化实发是指化的过程是空的,身体不接触对方,但可以把对方化空,使对方身体失重。完成了这个过程,再用身体接触的方法,把对方发出去。最终还是有身体的接触的。

 

     实化空发是指化的过程是身体接触,通过身体接触使对方身体失重,然后在发的一刹那,仅仅是做出了一个动作,身体并没有与对方相接触,就可以把对方发出去。作为一套化发的完整动作,实际上在前半段还是有身体的接触的。

 

     推手时的这种劲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姑且给它起个名字:隔空劲。

 

     这种状态的推手要求比较高,一是在双方速度都比较快的情况下进行,二是把握柔化刚发呼吸进退的时机要求更加精准。这种推手也可以和不会推手又想体验一下的外行试试,只是后面最好是有个沙发或者大床,以免把人摔伤了,因为对方既不配合,又容易顶,还想拼硬力把我方推出去。此种情况下我方一出手就容易把对方摔伤。

 

     我方速度快时对方的感受是我方的手重。实际上我们一直强调柔化刚发三分劲,但速度快了,根据力学原理,物体运动所做的功等于速度和质量的乘积,此时受力的一方就感觉到所受的力很大,若把握不好很容易受伤。

 

——《太极拳的隔空劲》

 

作为太极武术的“功夫”,与一般武术所讲的功夫有一点差别。这就是,体力仍然是要的,没体力就没有基本的活动能力。但体力不是太极拳的根本特点,因为任何一种武术,甚至一种体育运动,都会使人在运动中提高体能。若要出成绩,也会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能,提高体能。

 

再看传统武术功夫的第二个方面,招数。但招数并不是太极武术所看重的,太极武术所看重的是“内劲”。内劲好,可以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内劲是什么,就是身与神意气的高度配合,就身来讲,就是身体各部分高度协调。然后,高度协调的身体再同神意气高度配合,形成一种力量。有了内劲,在搏击时身体异常灵活,只要拿住了对方的劲,就可以对抗对方的招。所以,对方千招,不及我方拿住他的一个劲。

 

简言之,太极武术的功夫主要是把内劲熟练。内劲越熟练,越能够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其它武术,功夫包括体力和招数两个方面。太极武术的功夫,与之相对应,也是分为两个方面,体力和内劲。这两种武术的体力的含义是相同的,不同在于内劲。太极武术的内劲首先是最节省体力的运动。其次是在可以焕发出人体最大能量的运动。最后,它又是一种内动,也就是外形基本不动,劲路可以进行微小变化的运动,以其内动来克外家拳明显的拳脚动作。

 

——什么是太极拳的功夫?》

 

人们常说提顶吊裆,提肛,即是这个意思。太极拳的发劲过程是丹田发力,类似喷气式飞机,力向两个方面,地面和对方发去。而气则向一个地方喷出,就是鼻孔。但有个前提,此时必须提肛,即收紧肛门,不能在这个地方漏气。若在发劲的时候没有把肛门收紧,或者有严重痔疮,在发劲时从肛门上漏了气,发出的劲就不刚,不脆。

 

何为“气沉丹田”?实际上就是人在运动时的深呼吸,腹式呼吸,没有什么特别的。一般我们不运动时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是肺在呼吸,收缩全在胸部。而运动时从科学的角度仍是肺呼吸,不可能用肠胃呼吸,但收缩却是在腹部。这就是,在不配合推手时,必须快速呼吸以及时地补充氧气,而一伸一缩则到了腹部。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我们实际上是丹田发力,太极拳运动时主要是用腹肌和腰肌,而不是《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中去测量的手上的肌肉及臂部、肩部的肌肉。腹部的肌肉的运动,同时也就是呼吸,所以使得人们看起来似乎是腹部在呼吸。实际上真正的呼吸器官仍然是肺部,只不过在剧烈的运动时胸膈肌同时也剧烈地上下滑动,就被一些神秘解释的人解释为肚子或者说腹部在呼吸。

 

太极拳运动的“气”是什么?有各种解释,有的解释神秘,有的解释直白。我们的解释最简单,因而也可能有些神秘的解释者不信,但根据我们的身知体悟,我们的解释确确实实道出了太极拳的“气”的真谛。

 

太极拳与其实拳种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追求内劲的拳。与其它内家拳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化发,强调四两拨千斤,强调先破坏掉对方的平衡再打,此时即使是极小的力也可以发挥出极大的威力。

 

太极拳的内劲是神意气力的高度结合。其中的气实质上就是我们的呼吸之气。在意的统领下,深呼吸同时也就是丹田的运动带动了全身的运动。所以,意先,气动,神聚,身手到,这是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意先,就是意在手先。气动,就是呼吸之气带动全身,丹田也就是腰腹肌作为发动机。神聚,就是在发劲的瞬间带出不同寻常的神魄来。身手到,就是在气的带动下,也就是在丹田运动的带动下,脚向下弹,手向上弹。

 

至于脱离人体的物质运动,仅靠意带动运行的所谓“真气”我们还没有发现,同时也没有看到强有力的证明。而我们从锻炼身体和养生的角度,完全可以在另外的意义上使用“真气”个词:人的体格健壮,精力充沛。

 

——《“气”与“屁”成就太极拳》

 

内劲是人体在运动时所发出的一种高度协调的力,因而较普通的动作所发出的力要大得多。可以逐层来分析。

 

第一层次:身体的协调。《内劲经》讲格式,太极讲身法。太极的讲法更简单一些:提顶吊裆、含胸拔背、坐腕坚指、松肩沉肘。服从这样的规矩,就把一个平时身法散乱的人体“固定”起来了。

 

第二层次:运动时的协调:人在运动时保持身法整体,不要散乱。

 

第三层次:呼吸之气与身体运动时的协调:呼吸会影响到身体运动的方向,通过练习使这种呼吸的运动与整个身体的运动相协调。

 

第四层次:神意气力的协调。意气君来骨肉臣,神意气引领形体的运动。但这几个方面还是有区别的。首先是有意,比如对方来攻击,首先是自己的眼睛看到,大脑作出反映,想到如何应对,这是意为先。其次是神与气的同时协调运动。神,表现为气势、生气。气,呼吸之气。气的运动带动协调的身体的运动,产生人体肢体运动的轨迹、形状。这四个层次,均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释,而不仅仅是过去在科学技术不发过情况下的懵懵懂懂,有时言简意赅,有时又重复啰嗦的表述。这些过程可以小结为几句话:以意领气,以意贯神,以气催形,以形生力。

 

力是人体运动时能够做功的能力。比如一个人能够拿得动多少斤的物体,推得动多少斤的物体,提得动多少斤的物体,背得动多少斤的物体。

 

力与劲的关系如何?力是人们用力时的状态,劲则是人体在运动时能量和力量损耗最小时的劲。说到劲,还有一个相关的词“断劲”,意思说发劲时力量断裂在某个关节部位。普通的用力多是在断劲的情况下所做的运动。所以,力是断劲时的劲,劲是力量损耗最小的力。许多运动员、许多动物在运动或奔跑时表现出最节省能量和力量,实际上是人们长期孜孜以求的最协调的力,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内劲。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也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动作,寻找力量损耗最小的轨迹,比如刨地、抡大锤、从井里打水、切菜等都是。凡是做得熟练的都比较省力,同时又是在接触点是打击力最大的。

 

再看“气”与劲的关系。劲是神意气力的高度的协调统一,所以“气”的运动是“劲”的运动的组成部分。

 

“气”与“力”的关系。我们将力定义为人体运动时不十分协调的劲,也可以说是断劲情况下的运动,所以此时的“气”也是在力的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太极拳中的“气”与“劲”》

 

站得高一点,步伐小一点,身体直一点,手的动作幅度小一点,呼吸的气轻一点,整体动作轻一点。如果坚持这样练拳,必然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见功夫。

 

比如站得高一点,到底站多高呢?这要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重腿微微地弯曲,双膝微微地弯曲。基本上站的高度是较是自己的身高低一、两寸。

 

步伐小一点,小多少?同样是因人而异。以向前走步为例,前后脚的距离大约是,后脚尖距前脚跟的直线距离是一寸。以身体前进的方向为为轴,前脚与前进方面相同,前脚的脚跟这里产生一条与前进方向垂直的横线。再看后脚,它基本上是向外倾斜的,后脚的脚尖为一个点,也产生一条与主轴垂直的横线。这两条横线的距离大约是一寸。步伐太大了影响内劲的发挥。

 

身体直一点,如何直?达到我说的以上两点,一般来说,身体自然就直了。不像有的拳种,讲的是立身中正,做的却是身体前倾。讲的是浑身要有整力,做的却是在前弓腿、后崩腿以及腰胯上产生断劲,从而产生僵劲。关于着立身中正的另外一点就是,这种状态是动态中的,有点类似企鹅,有点摇摇摆摆,忽忽悠悠,不是固定的,僵硬的。

 

何为手的动作小一点?就是手不能伸直。看到有的内家拳种发劲时胳膊会伸直,表现得很有力量,很刚猛。我们这里所讲的太极拳内劲不需要表面那面刚硬,练拳时那么累。只要手不伸直,柔柔地随步伐的移动,身体的前行,微微地有摆动就可以了。

 

如何能够做到呼吸的气轻一点?呼吸时不要主动呼吸,不要想到呼吸,不要故意去呼吸,不要深细匀长,而要深细短促。随着步伐的移动而呼吸,被动式呼吸。为什么这样说?若有人读过我的一些文章,会看我讲这样的观点,内劲是神意气力,以意领气,以气生力,为什么这里又讲呼吸要随?这是不矛盾的。实际的过程是,在自己意识支配形体运动时,呼吸配合得上。而这呼吸又是带动并影响着形体的运动。就是说,意念想让形体如何走,呼吸就配合如何做。

 

如何做到整体动作轻一点?太极拳有一句拳谚,迈步猫行,如履薄冰。做到前面的要求,就可以做到在练拳时十分地轻巧。在推手时我们也力主轻巧,让对手发大力气吧,让对手沉重地发力吧,我们只以轻巧的柔顺的动作化解它。这就体验出太极拳与人推手不是拼力气,却可以和大块头较武功。

 

——《轻柔灵活出真功》

 

调身的阶段完全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拳谚云,一年半截见功夫,这样出来的人都是高手。许多太极拳的书还说到,若老师精心教,学生十分想学,一、两个月就可以使身法见雏形。兴趣是学习之母。我培养一个学生,仅十多天,每天一、两个小时就见了效果,这个学生还是不喜欢太极拳。方法很重要,有的名家说过,打太极拳三重境界,第一层,走在地上,还找不到感觉。第二层,走在水里,渐入佳境,但仍有阻力。第三层,游在水里,自如。我创造的方法十分简单,如春风拂柳、山中青竹、水中芦苇,很快就可以调整好身法。

 

调整身法完全可以轻松愉悦地进行,不必痛苦枯燥。前提有两个,其一,学习的人确实喜欢。其二,老师传授得法调身是呼吸带动动作。深呼吸,不要刻意,自然的深呼吸。能呼吸,然后才能灵活。速度是由调身和调气产生的,身调好了,会用气来带动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带动自己的动作,速度自然是上来了,动作就自然了,习惯成自然。调神的作用可以在意念上控制震慑对方,同时提高辅助地提高自己的反映能力。

 

内劲从外在的方面,身体的方面来说,就是身法,就是人体运动时身体各部分高度的协调。内在的方面就是神意气。意控制神和气两个方面,气带动形体产生力。有内劲之才,才会力生于跟,形于手指。

 

——《关于太极拳内劲形成的一些感悟

 

——读新浪博友怡悦一篇关于太极拳内劲的文章有感》

 

站得高一点,步伐小一点,动作小一点,肘膝曲一点,出力小一点。练拳的时候人是一种摇摇晃晃,忽忽悠悠的状态,不是死板的、僵直的立身中正。这种状态,如春风拂柳,如水中芦苇,如山中青竹。这样最容易找出内劲的感觉,力生于跟,形于手指。

 

关于如何找到内劲,我告诉他,本来古人的说法是,力生于跟,主宰于腰,发于脊背,形于手指四句话,为了简化,我现在只强调首末两句,这样更容易找到内劲。而有的太极拳名家说得更多,从脚到膝,到胯,到腰,到背,到肩,到肘,到腕,到手指都讲到了。我认为,讲得越复杂,越过于注重细节,越容易断劲。简化则容易找到内劲的感觉。

 

——《 太极拳练习的简单与复杂》

 

太极拳运动,对任何一个部分都是稍加注意,不要过度,不要刻意。这就是说,太极拳是一种人体总体的运动,不是松肩沉肘、或松肩松胯的运动。若刻意某个部分的运动,则会在这个要求的方向上产生新的问题。更大的可能是,由于过度不恰当地强调身法,会造成严重的身体的僵化。而且,这种问题的出现,可能还不如原先并不强调这一点。以松肩沉肘为例,若过度在意,动作会变形,会影响到总体的运动。还有人刻意去追求所谓松沉劲,结果是适得其反。这是我们早期在学习时走过的弯路。

 

有人提出,在练拳过程中感到手臂沉重。这想这可能是手不恰当地伸长了,超过了身体给它规定的法度。练时沉重,是运动的身法没有调好。

 

有人觉得,为什么练的时候强调轻灵,用的时候却出来沉重的劲?这里的原理是这样的,你越轻灵,说明你越是身体整体的运动,你的整劲越好。整劲好,发劲时,打击时才会沉重。

 

身法之核心是提顶吊裆,这句话是固定上下立柱的。但这个立柱是柔的,活的,不是僵硬如木柱铁柱,而是柔如山中青竹,水中芦苇。

 

有些人讲全身放松,是误导人。全身放松如何站得起?躺在地上全身放得最松,只要站起来,必然有些肌肉会拉紧。在这种全身放松的误导下,我常看到许多人把太极拳练得像小儿麻痹,软不邋遢,又像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失去了健身和防身的功效。然一旦与人推手,身体又变成了僵劲。所以说十年不出门就是指这种老师和这种学生。

 

注意,手不要放松,不要用力,也不要紧张。要坐腕坚指,在很清静的情况下,你会感觉到指尖上微微地有一点力透出去。要实指虚掌,少用拳。即使用拳也是空心的虚拳。若依一些人的教法和练法,把手放松,必然会造成手腕向上,手掌及手指萎靡向下,腕部没有一点支撑力,在推手中这是非常危险的。近来我在练形意,但我的练法和传统的教法不同,仍是用我们太极的劲法。形意的劈拳是用掌,其余崩拳、钻拳、炮拳、横拳均是用拳。而我们练习时,可以把这五种拳法都以掌练,可能这样更容易出功夫。反之,这五种劲法也可以全用拳来练,不过拳一定要空虚,不能实硬。

 

背、肩、胯、腰、腿、脚等,都不可单独地过度地强调。不要刻意地把那个腰扭来扭去,不要刻意地把胯转来转去,不要刻意把肚子一鼓一瘪,不要刻意去想你的脚是踩在涌泉上,还是太极阴阳鱼的哪个鱼眼上,也不要想着五个脚趾抓紧地面,就是说在脚上也不能过度,也不能刻意,只要注意到自己站得是不是稳就可以了,太刻意脚的练法就站不稳了。分开部位练习会使人的思想发滞,动作发僵,有百害而无一益。对这些部位的一些要领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了。若有刻意,一定是在某个问题上已经产生问题了,需要矫枉过正了。我看有的人提出松功十五法等,要把身上的部位逐个松下来,一定是没有什么好效果的。

 

——《太极拳是人体的整体运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