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九坛八庙——祈谷坛

 智宇张瑾 2022-03-14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内坛墙上东南西北各设天门,西外坛墙设祈谷坛门,内坛东部有七星石。

皇穹宇北面过了成贞门即是祈谷坛。成贞门北面有一条宽大高直的路直达祈谷坛,路是用城砖及条石砌的,高出地面3米多,被称为神路,也叫丹陛桥。

神路的中部向东有凸出的一长方形台,叫具服台,三面有雕石栏杆,是皇帝祭祀时漱洗更衣的地方。每年在祈年殿举行祈谷礼时,先在此台上支搭圆形幄帐,称为“幄次”,通称“小金殿”,是个活动的房屋。

皇帝由斋宫到祈年殿行礼,先到这“小金殿”中更换礼服。明朝皇帝到这里时,还要脱掉鞋再到祈年殿上行礼。这表示洁净,不将微尘带到神坛上。

脱鞋以后,所经过的神路(即丹陛桥)便是铺满棕毯的走道了。这条宽大的甬道直通祈年殿。

布局结构

祈谷坛的四周围着方形墙,周长659.1米,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券门。

在南券门内,有一座形状 高大,犹如城门的五间大宫门,上覆蓝色琉璃瓦,下承汉白玉石基台。这就是祈年门,明朝永乐初称为大祀门,后又称大享门。

门外建有一座绿色琉璃砖燔炉,是皇帝祭天时烧松柏木和送燎时烧祝板(祭文)、祝帛(蓝色绸幅)的地方。旁边有一座瘗坎,祭曲告成后,把供牛的尾巴割下拌上牛血牛毛,全部埋在坎内,象征人类初期茹毛饮血的生活。

在燔炉前,一字排开八座铁燎炉(铁鼎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的器具。每当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八座铁鼎炉内的火焰可以照明全坛,炉内吐出的青烟,清香袭人,同时也象征古人燎庭的习俗。

进祈年门是宽敞的庭院,院东、西有配殿各九间。院的正中就是举世闻名的祈谷坛。

坛分三层,高约4米,占地约5900多平方米,与圜丘坛形状相同,但没有“天数”的约束。三层台面全都用清水澄浆方砖铺成,这种砖也就是闻名于世的“金砖”。台面四周围有汉白玉石栏及螭头围挡,雕刻很精致。

上层石座的栏杆柱头和出水口刻的都是龙,其余两层则分别刻凤和云。

殿南三层石阶上还有三组精美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和“瑞云山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