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

 xxjjsdt 2014-10-10

父亲是扬州人,50年代在盐城师范上学期间犯了思想错误,被扣了右派帽子,下放到东台这个小城市做一名小学老师。父亲教学认真,不久就做了小学校长。教学之余,父亲还刻苦自学,看了大量的书籍,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很快的被当时的地方领导看中,安排到公社做宣传干事,在这个位置上干了10几年,在此期间,上级领导觉得父亲是个人才,想进一步提拔他,考虑他的入党问题,在政审时,又由于父亲从未见过面的五叔的历史问题耽搁下来,三番五次的就是不能入党,由此父亲就断了仕途之念,即使80年代平反后,党组织主动找父亲谈话,希望他入党,父亲也坚决不入党了。惟独与政界扯上关系的就是父亲以知名人士的身份连续担任了几届市政协委员。70年代中旬,父亲调动到东台广播电视局一直干到退休。 -

从我记事起就觉得父亲是个勤于笔耕的人。在我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坐在办公桌上写文章,一手拿着香烟,一手拿笔,父亲跷着二郎腿,我就蹲在办公桌下,坐在他脚面上,父亲也不觉得我烦。等到我上学了,会认字了,父亲就经常把报纸拿给我看,上面是什么文章,怎么构思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有时父亲在吃饭时会停下来看表,说12点30分,省电台有他的一篇文章播送,让我听听,看省里的编辑是如何修改的。父亲的辛勤耕作,也出了不少成果,有国家二等奖,省里的一等奖不知得了多少回,有篇文章还编入了江苏高中课本。80年代,父亲成为第一批享有高级职称的编辑记者,人称东台的“赵树理”。 -八十年代初,江苏省电台调父亲去南京上班,父亲考虑了很长时间,母亲也不同意去,最后还是谢绝省台的好意,扎根在东台了。时代不同,人的思维不同,换到今天,能有机会向上走,我们这代人会毫不犹豫的向前闯,那个年代的人整怕了。

父亲的口才好,思维敏捷,有一年暑假某乡镇通讯员学习班请父亲讲课,我也跟着去了,父亲讲课不用草稿,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兼之妙语连珠,俚语、歇后语运用自如,我才真正认识到父亲知识丰富、博学多才。 -

父亲脾气耿直,遇事好打抱不平,别人不敢捅的篓子他也敢捅。有一年有东台技校学生反映老师问学生收红包的事情,他经过调查写篇文章到教育报,那个老师被处分了,学校还请父亲担任校风监督员;又有一次在上海耳鼻喉医院母亲去看耳朵,碰到那个只知道数筹码(就是看病挂专家门诊的筹码),不知道好好看病的,有事情都是研究生代劳的混饭吃的老教授,也是写了一篇文章在卫生报上,惊动上海卫生局的领导,专门来函道歉,全国各地许多读者来信,让我意识到无冕之王的威力。这样的例子我举不甚举。

父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小时侯,我每天都有1毛钱的零花钱,买早点吃,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周日,我们会去洗澡,然后我先出来,吃点豆花或者油炸干,看两本小人书,等父亲洗完澡,再买点卤菜带回家。现在,我也有孩子了,父亲就象宝贝我一样疼爱他的孙女。 -

父亲对我的学习抓的比较紧的,经常讲作文给我听,辅导我的功课。发现掉课了,还请老师来补习,在这个问题上,父亲非常舍得付出。那时侯的我是年少轻狂,还非常讲义气,经常和同学出去练拳,打架,父亲不知道操了多少心啊!现在他把精力集中到孙女身上,连续讲了三个暑假,女儿的作文进步很快。 -

在颇有纪念意义的那天--香港回归日,父亲退休了,几年来,昔日的老友碰到父亲第一句话往往是:“朱老,红光满面、气色不错啊”。父亲亦自喜道:“肠胃没有毛病、能吃能喝,没有事情就看看报纸、教教孙女---” -

当然了,父亲也有毛病的,就是对自己比较“吝啬”。穿的衣服是旧的,鞋是旧的,平常的日用非常节俭,洗澡不让人家槎背,我经常说他,他也不听,我行我素,说什么,年代不同,旧社会过来的人苦惯了。年纪稍长,我突然之间明白了,父亲在意的是我们,而忘却的是他自己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的意境我终于体会出来了,再次从电脑中找出这篇文章来读,泪眼婆娑中摇曳着的是我父亲慈祥的面容。这几年间,父亲的头发全白了,稀疏了不少,牙齿也是假牙了,有点健忘,脾气也大了点,开始可能是退休综合症,家庭琐事有点磕磕绊绊的,我常年在外上班,10年不在父亲的身边,古语道:“父母在,不远行”,为了生活,我还是在外奔波,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胡思乱想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父亲倒是很开明,劝我说,好男儿志在四方,陈根的两个儿子还在美国呢。我经常开导妻子,凡事不必计较,教育女儿不要和爷爷奶奶顶嘴,我们做子女的,在父母亲的有生之年,要孝顺,让他们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