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才子王稼句

 苏迷 2014-10-13
阿 滢
  苏州书友给我寄来一本书——《谈书小笺》,是稼句兄早年著作,1994年12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书分两辑,第一辑是书信,信中谈书、品书的内容保留了下来;第二辑是读书的感想以及有关书的掌故。该书正三十二开本,薄薄的,封面素雅。宁静的夜晚,妻子已进入了梦乡,便打开台灯,斜倚在床上,进入了稼句兄的精神世界。仿佛看到,坐在窗前伏案疾书的稼句兄在向远方的朋友诉说着自己读书的感受;又仿佛坐在芭蕉树下,品着香茗,听稼句兄说知堂、说孙犁、说钱锺书、说陈平原、说黄裳,讲徐志摩与陆小曼、林徽因的感情纠葛……那种感觉让人陶醉。尽管《谈书小笺》在印制上不如他后来出的书精美,但能给人一种极愿亲近的感觉。
  与稼句兄神交已久。辛酉春日,稼句与止庵两位来山东,自牧邀我前往拜会,我有事,未能赴约。过后不久,稼句兄发来电子邮件:“阿滢的名字久仰了,袁滨、宁文都说起过,还看到贵报‘开卷文丛’的专版,真是很好。我前天方从济南回来,此行先往天津,河北教育社有一个‘书林清话丛书’的座谈会。到济南后,又去了曲阜、章丘、周村,止庵与我同行,他没有到过泰山,只是因为时间关系,便各自回家了。”
  稼句兄似乎为书而生,在他的“城南小筑”里有三万多册藏书,每日浸淫其中,读书、编书、写书成了他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每每“去邮局取回那一大包一大包的新书,解开纸包时,心绪难以言说,好像是旧时进入花烛洞房,正挑开新娘盖头的一刹那,这里究竟有些什么呢,当看到真想买而未曾买或未曾买到的书,往往会笑出声音来。”(《寻寻觅觅都是情》)这种心情每一位书友都体验过,把打开包裹、急于看到包裹里的书的那种急切、那种兴奋,喻作洞房花烛夜揭开新娘盖头的心情,真是恰如其分。
  秋缘斋收藏的稼句兄的第一部著作是《秋水夜读》(2002年5月东南大学版),皆书人书事。稼句兄说:“我祸枣灾梨,印了一些书,不知道你是否有存,不要重复了,如一本没有,那就最好。知道你喜欢书话,就寄上《秋水夜读》一册,聊供消遣。关于书的随笔,山东画报社还有一本,年底印出,也当奉上。我一般不买书送人,但是真正的爱书人,自然例外。”之后,稼句兄每有新书出版,总不忘寄我一册。
  稼句兄耐得住寂寞,整日为还文债伏案写作,还要钻进故纸堆里点校古籍。他说:“不甘寂寞固然很难,而甘于寂寞似乎更难,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首先想到的就是承受得住寂寞,做人如此,文章学问之道,大概也是如此。”稼句兄曾主持一家出版社的编政,策划了不少有关苏州历史、文化方面的图书,如“忆江南丛书”、《苏州古典园林》、《苏州古城地图》等,受到出版界同行的赞赏。他自己更撰写、编纂、点校了多部有关苏州内容的专著,如《苏州山水》、《姑苏食话》、《苏州旧梦》、《古保圣寺》、《苏州旧梦》、《苏州旧闻》、《三生花草梦苏州》、《消逝的苏州风景》、《追忆》、《烟雨同里》、《走遍中国·苏州》、《姑苏斜阳》、《吴门柳》、《吴门四家》、《消失的苏州风景》、《浮生六记》、《苏州文献丛钞初编》等。如果说陆文夫先生的小说、散文反映了苏州的文化精神,稼句兄则从苏州文化的描述、研究、文献整理上做出了贡献。
  王稼句这个名字已经和苏州密不可分,在网上打上苏州,就能搜到王稼句,搜索王稼句就会出现苏州。有人说,给王稼句写信,只要写“苏州王稼句”就能收到,而且还确有其事。“有一回稼句的一个外地同学给王稼句写信,写信封的时候,记不得地址,就先写上‘苏州’和‘王稼句’五个字,准备查到地址后再填上去,结果给忘记了,就把信件丢进了邮箱,最后远在苏州的王稼句还真的收到了这封信。”(范小青《苏州王稼句》)一方面说明稼句兄是苏州名人,再是,他的信函、包裹、稿费单不断,邮局的工作人员对王稼句这个名字太熟悉了,所以就能准确无误地把信件送到稼句兄的手中。
  本想在北京的一个会上能见到稼句兄,他没有赴会。直到辛酉秋末,他有本书在山东出版,我们终于在济南见了面。中午,高朋满座,齐鲁书社原副总编辑、《藏书家》丛刊主持者周晶先生,山东画报出版社徐峙立女士,篆刻家陈威光先生,以及书爱家自牧、徐明祥、石灵……一大帮书虫子聚在一起,席间话题亦皆书也。我曾在《上海古旧书会》会刊上看到虎闱这样介绍稼句兄:“王稼句要朋友、好饮酒。凡读书人,无论来自天南地北,一到姑苏便可享尽其热情之地主款待。书里书外,说古道今之气氛,足让客人终身不忘。更让客人难忘的是,酒宴开场每每王稼句敬酒他人频频,自己则不停豪饮,到后半场却往往是朋友们倒过来劝王稼句少饮。”这次见面,让我亲身感受到稼句兄的豪爽,他不但具有江南人的细腻,亦具北方人的豪放,开怀畅饮,来者不拒。真真一个性情率直的江南才子。
  稼句兄对我说:“《泰山周刊》在你们那地方办到这程度,以那么多的大家支持,很好。但你不要满足,你满足了,就是当地的阿滢,不满足,就是全国的阿滢。”过了几日,接到龚明德老师电话说:“你的《书事》我看到了,王稼句说得对,那句话很好,你不要只做山东的阿滢,你要做全国的阿滢。”
  稼句兄“闲来喜欢读前人的墨迹,有时读着读着,似乎那笔墨也在缓缓流动,觉得有一阵小风在树林吹过,柳或是岩上的水滴落下深潭。”(《垂虹秋色满东南》)他的书法和他的书话一样耐读。秋缘斋里藏有一幅他为我写的知堂先生的感逝诗:“绕过中秋三两日,东园风景太萧条,墙阴草色浑如旧,无复闻人话六朝。”时常展读,以消倦意。
  正当酷暑,又收到了稼句兄的新著《看书琐记》(2006年7月山东画报版),在这炎热的季节,带来了一丝凉爽。书中所收作品没有一篇旧作,全是2005年3月至12月间写的读书随笔,并恪守承诺,在出书前没有交报刊发表。稼句兄在《小引》中写道:“几乎每天午后,我常常拿一本书倚着软榻,随便翻翻,自己是当作休息的。特别是从天高云谈的凉秋,到那暖风烂漫的杏花天,晴朗的日子,看着看着也就有些迷迷糊糊,前人说的负暄之乐,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多么惬意的读书生活呀。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真正的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不正是这种生活吗?稼句兄已经在这种生活里悠然自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