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江苏南京溧水县中医院 江苏南京 211200) 可见,“下虚上燥”合理地概括了消渴症的病机,完全体现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要对消渴症进行中医治疗时,必须全面审察,要兼顾阴虚燥热和肾虚不足,真正辨别患者燥热以及体虚两方面的轻重。 3.2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消渴症的三多症状:多饮、多食、多尿,通常是均有表现,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轻重不同,明确上、中以及下三消之分。其中,上消患者主要以肺燥为主,以多饮烦渴为主要临床表现;中消患者主要以胃火炽盛为主,以渴、饥以及多食为主要临床表现;下消患者主要以肾虚火旺为主,以尿频、尿浊为主要临床表现。另一方面,中医方面合理的辨本证以及变证。消渴症本证的临床表现为三多及消瘦,而眼疾、中风以及水肿等都是消渴症后期的一些变证,并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变症百出。但必须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却正好相反,本证并不明显,而以变证为突出临床表现。 针对消渴症的中医治疗,传统也是以上、中以下消而论的,中医临床证明六味地黄丸对于消渴症有一些的治疗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将消渴症从阴虚、气阴两虚以及阴阳两虚三方面进行辨证地分型论治。 阴虚型消渴症患者,主要以滋阴生津以及润肺止渴的疗效为主。方用消渴饮加生地、黄芪、花粉、生姜、生石膏以及生山药等。如果患者伴有火旺症状,可加入知母、黄柏、五味子以及龙骨等。气阴两虚型消渴症患者,主要以益气滋阴的疗效为主,方用五液汤加葛根、黄芪、山药、苍术、鸡内金以及银耳等。阴阳两虚消渴症患者,主要以温阳育阴以及滋肾固涩的疗效为主,方用金匮肾气汤加麦冬、覆盆子以及五味子等。 此外,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极为密切。故在治病及康复期间,环境和起居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疗效。消渴症患者宜在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清鲜,整洁安静的环境下生活。由于消渴症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医务人员应该指导患者进行定期的血糖以及尿糖的监测;掌握口服降糖药以及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了解饮食治疗在控制病情以及防治并发症中的重要作用等。 综上,消渴症多为身体阴虚、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等原因引发的,主要病机是“下虚上燥”。消渴症患者如果长期阴虚燥热就有可能直接影响其他脏腑,继而引发一些白内障、中风以及水肿等并发症,甚至会引起阴竭阳亡等重症,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医务人员应该根据中医学的理论,针对消渴症患者的不同症候,紧紧抓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机分析与证型划分相结合,才能对消渴症的诊治做到提纲挈领,疏而不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