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不要误解了老子和孔子

 djkz 2014-10-14

  最近我帮一位朋友校对一本注解《道德经》的书,发现朋友在书里,但凡老子讲“仁义”的反面的问题时,如“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等问题时,总认为是老子反儒家反对孔子。这位老朋友推崇老子,且任意贬低孔子,也引用其他一些对儒学毫无研究者在讲《道德经》时对孔子的贬低之言,比如某女士注解《道德经》时就认为“孔子是私欲的代表”。这些言论很奇怪,不仅对孔子的学说毫无研究,只怕对孔子的著作都没读过,至少对《论语》和《易经》之《十翼》没读过。

我在朋友的书稿旁写了一句话,大意说:孔子也是圣人,不要反孔。

其实,仁义之说,虽然是儒学的中心,但不是孔子所独创,在孔子那个时代,仁义学说比较流行,很多诸侯国动不动会以“仁义”的名义干预别的诸侯国的事情,所谓“仁义之师”,到现在这个词语大家很熟悉,就是指那些诸侯国假借“仁义”问题来征讨或干预其他诸侯国的事务的军事行为。老子时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很多,才有“春秋无义战”一词,所以,老子对仁、义、礼的某些批评,并不是针对孔子的,而是针对哪个时代的整体社会现状的。礼是当时的一种社会制度和规范,也不是孔子所创立的,而是孔子所想维护的。比如《论语》里讲过的鲁国的权臣季氏在家族祭祀中用天子才可以享用的八佾之舞,就是“失礼”,就是僭越。“礼失求诸野”。那些权臣、王公贵族经常僭越失礼,但民间还保持着礼的规范。《论语》里孔子对国家、民生的关注,对社会人伦的教化,都体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应该说这位圣人的大慈悲。今人岂能随意诋毁?随意诋毁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岂是修道者所当为,难道不怕造口业、损功德?

我的朋友在讲解《道德经》里的“使民无知无欲”时,说这不是世人常说的“愚民政策”。他为老子进行了辩解,然后接着说,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才是“愚民政策”。

我很奇怪,朋友为什么总要跟孔子过不去?你为老子辩解就行,干嘛要附带着污蔑孔子?我说朋友污蔑孔子,是因为,他将孔子的这句话断句断错了,理解当然更错了。这句话的原话见于《论语·泰伯》,原文是: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话是说:做人,要学《诗》而兴业,要学礼而自立,要学乐而成就。假如老百姓在诗、礼、乐三方面有修养了,也就是可以了,就要放心地让老百姓去做事。意识是说,经过学习诗、礼、乐的百姓,会成为好百姓、好公民,当官的人要对百姓放心。春秋时代的周天子,有“防民甚于防川”的坏思想,这个坏思想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只怕到现在,中国官方也有这历史的“防民”思想的遗传。第二句最关键,孔子是说:“老百姓如果没有做到,他们的行为难以让官方、官长放心的话,就应该教化他们,使他们知道诗、礼、乐的教育和规范。”这完全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什么“愚民政策”毫无关系。

孔子一直主张对百姓的教育。在过去,教育是贵族的专属,贵族做官,可以世袭,因此,《诗》、《书》、《礼》、《易》的教导不曾普及到民间。孔子有“平民教育”的伟大思想和伟大行履,他办私学,学生既有平民子弟如颜回、子路、卜商、子张、冉求、冉雍、闵损、原宪,也有富商子弟如子贡,也有贵族子弟如曾参(祖上是贵族)、曾点。在那个时代,很多官职是贵族子弟世袭,但孔子的很多平民子弟很优秀,被一些诸侯国请去做官或者辅助那些贵族治理地方甚至治理国家。这是孔子对那个时代的伟大贡献,更是孔子平民教育的具体实践。史书上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一个人教育三千弟子,在今天,都是了不起的教育工程。

《论语·为政篇》里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用政策管理、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政治、统一百姓,百姓只求免于刑罚,但内心并无做了错事的耻辱感,也不会有违背道德的耻辱感。如果用道德来引领百姓的生活,用礼制来规范百姓的行为,百姓就会有耻辱感,内心也会有共同的道德、礼仪的归属感。”

我这里是意译,为的是说明一个道理。《为政》篇探索如何做好一个政治家,如何治理地方和国家的主题,孔子的这段话,一言以概之,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要教育民众,使知之。孔子一生都在传道、授业,解惑,怎么会去“愚民”?

大家都知道,人如果没有道德的认可与归属感。就会钻法律的空子。比如现在,那些制造地沟油的人,制造毒凤爪的人,如果他们内心有耻辱感,如果他们有道德的归宿感,试问,他们还会干违法败德、损人利己的坏事吗?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道德教育,让老百姓和各级官员有道德感。这不也是孔子思想的当代版本吗?

我仅举这一例,来说明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著书立说的人对孔子的误解。我这位老朋友对《道德经》有十多年二十年的研究,对《论语》研究过吗?他书中引用的某女士批判孔子的言论,某女士过去也是我的朋友,她对《道德经》本来研究不深,对《论语》更谈不上有什么研究和正见,所以信口开河。这样毫无根据、信口开河、充满偏见的言论怎能当成论据来引用?太不严肃了。

我几乎是同时开始研读《道德经》和《论语》的。1986年春,我从甘肃武山水帘洞的一位道长那里得到一本影印本《道德经》开始学习这部伟大经典。1986年夏,我从伯父那里借来朱熹的《四书集注》阅读;1986年秋,大学刚毕业的二兄带来了他大学时代阅读的书:现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 师朱谦之教授整理的《老子集注》、《庄子集注》,以及二兄新购的《四书集注》,这些书我上高一的时候都已经阅读了。从1986年至今,《道德经》(即《老子》)和《论语》是我经常阅读的书。我今天谈老子,谈孔子,有着二十八年的研究心得,我写过《道德经真义》(已出版)、《道德经与修身》(未出版)《生活论语》(未出版)等书,其中后两本书的部分内容我的博客里有。

当我们要议论某个古今著名人物或其学说时,先要做好严谨的研究,还不能有误解,至少,要尽量避免误解、曲解。

我希望,大家在研究《论语》、《德道经》时,能前后贯通,就能以前经解后经,后经解前经,老子,孔子的思想,都是“一以贯之”的。当你把《论语·泰伯》里的话和《论语·为政》里的话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绝非“民可以由之,不可以知之。”如果再联系《论语》全书,就会看到孔子对民众的关怀,是何等的慈悲与伟大。此心与老子、佛陀一样伟大。

记住,孔子是圣人,是影响人类的圣人,不仅仅影响过、影响着中华民族。对这样的圣人,我们不但不能误解,还要恭敬。这才是修道者应有的胸怀与功德。即便魏伯阳、吕洞宾、张紫阳、王重阳、张三丰、刘一明这些仙道史上赫赫有名、彪炳千秋的真人、仙人,对孔子都是恭敬顶礼的,他们的著作里也在吸收、发扬孔子的学说。和这些千古博大真人相比,我们的学问、修为、境界、悟证,算什么?张伯端《悟真篇》序言里说:“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词,《鲁语》(即《论语》,孔子是鲁国人,故《论语》也称《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

张伯端在这里高度评价孔子(仲尼),把他看作得道之人。而丹道家所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句经典的指导丹道家“性命双修”的话,就出自孔子注解《周易》的《十翼》之《说卦》,而《周易参同契》这本“万古丹经王”,对《周易》思想引述最多的,恰恰是孔子的《十翼》。这些,诸君读读我的《周易参同契注译·悟真篇注译》,我在这本书里对此有详细论述。孔子讲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主观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固执,不要唯我独尊,都是修行者破除我相、修心炼己的真修为、真功夫。张伯端把孔子的“四毋”看作修道的要领,不是偶然的。能做到“四毋”,在道家,就可以做到无为,在佛家,就可以做到无我。孔子不伟大吗?孔子思想对那些伟大的丹道家、仙道家的影响,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学道而反孔者,可以休矣。记住,误解孔子,也就是误解老子。因为,老子不曾反孔。

我借此事以告诫某些研究国学的人,一定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一定要正本清源,体用兼顾,宗通教通,百家也通,才可以立言而不误人,出言也不损德。这是真心话。这也是我三十年来对国学研究的一点点心得。我对儒释道的圣真们都充满敬仰,对他们的学说心怀敬畏。与诸君共勉。

 

   作者:陈全林: <学道的人不要误解了孔子和老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