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临床经验版?中药内服配合穴位敷贴治疗颈椎病

 河南咳喘网 2014-10-15
(内容摘要)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由于颈椎内因、外因的变化,使颈椎及其周围的神经、血管发生病理改变而产生一系列症状。颈椎病临床发病率较高,属中医“眩晕”、“头痛”、“痹症”等范畴。近年来我们运用益气补肾活血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关键词:颈椎病 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由于颈椎内因、外因的变化,使颈椎及其周围的神经、血管发生病理改变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对颈椎病日趋重视。祖国医学经过了数干年实践,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述,其中也包含与颈椎病临床表现有关的理论及治疗经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理论体系的不同,未见颈椎病的中医专著。但古人经过大量的实践,细致的观察,详细地记录了和我们今天所述颈椎病的各型病变相似的症状和治疗方法。颈椎病的颈、肩、臂痛等症多包括在祖国医学痹证中,这些症状多因外伤或气血虚衰、感受风寒湿邪所致,而头昏、目眩、耳鸣等症则多与疾浊、肝风、虚损有关。
一 颈椎病的生理特点
    颈椎骨骼小,上面负担着较大体积和重量的头颅,同时颈椎骨具有伸屈、旋转及侧屈等较大幅度的运动范围,因而在力学上形成了不稳定的骨骼结构,在生理状态下,它们借助颈椎坚强的骨骼和软组织得以保持平衡。到成年期,由于体力劳动强度增加,及头颈部过度运动和不良姿势等原因,致使颈肩背部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劳损或捩伤,而引起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随着年龄的增大,颈椎的椎间盘,关节囊以及韧带等相继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
       颈椎病临床发病率较高,属中医“眩晕”、“头痛”、“痹症”等范畴。近年来我们运用益气补肾活血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二 颈椎病临床表现有:
1、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或一过性眩晕、甚至晕倒。2、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3、部分病人伴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4、椎间孔太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5、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颈曲异常等。6、多谱勒检查:椎动脉走行变异,管径变小,血流量减少。
三 治疗方法:
   内服方:党参、黄芪各15—30克,白术、云苓各10克,赤、白芍各10克,当归12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补骨脂12克,羌活12克,柴胡6克,葛根15克,半夏12克,甘草6克。恶心呕吐者去熟地,加陈皮、竹茹各12克;失眠者加炒枣仁30克。水煎服,1日1剂。
   外敷方: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白芷、川乌、草乌、吴茱萸、元胡、木香等各等份,研成极细末,过120目筛,用白醋适用量,调成厚糊状备用。基本穴位:大椎、阿是穴、颈椎夹背、肩井、手三里、外关、脾俞、肾俞、涌泉穴等。操作方法:首先在患者需要敷贴的穴位处于75%酒精消毒,然后再将药糊敷在穴位上,用肤疾宁固定,24小时后取掉,每隔1—2日治疗1次。穴位敷贴处起水泡可间隔治疗次数,一般10次为1疗程。

按: 颈椎病临床以头晕、头痛、恶心、视物模糊、上肢麻木无力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主要由于中老年颈椎的退行性变、骨质增生压迫颈动脉,使椎基底动脉痉挛、血液动力改变,以致脑供血不足。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气虚则骨失所养,导致骨质疏松,而增生的骨质压迫,使经络瘀滞不通则出现上肢麻木疼痛。笔者认为,颈椎病的发生是本虚标实,治疗可标本兼顾、虚实同治,不可拘泥于“诸痛忌补”,故方中黄芪、党参、熟地、白术、云苓、补骨脂益气补肾;川芎、赤芍、当归活血化瘀;葛根引经直达病所,并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配柴胡可宣畅气血;半夏祛痰湿;羌活性温直上巅顶,横行肢臂,治疗在表之风寒湿邪。穴位敷贴法是选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补肾生髓、通络止痛的药物,通过透皮吸收直达病所。取大椎、颈椎夹脊穴缓解椎动脉痉挛、压迫,改善脑循环;肩井、手三里、外关温通经络,缓解肌肉僵硬疼痛;取脾俞、肾俞以健脾益肾固其本;加涌泉之意在于除烦安神定志。中药益气补肾活血加穴位敷贴可达到内外结合、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体现中医特色,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