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食砚无田:#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江苏常熟老李 2014-10-20
食砚无田:#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1:上海开埠之前,城北面是一片荒滩,处江、浦交汇之地。因风水宜于安葬,有坟场点缀其间。这块滩地坟场主要为一李姓所有,故称“李家场”。1845年,英领事巴富尔手持《土地章程》,领着一帮英美商人、传教士强租此地。上海人笑话他们,“洋鬼子”天生爱与鬼魂为邻。然而,几十年光景过后,这些“鬼子”们竟然把这块滩地建成烟尘冲天、车马喧嚣的大卖场,外滩成了后来上海“十里洋场”的起点。图为:1、1849年外滩第一代建筑;2、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外滩。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2:二十世纪中西混杂的近代上海历史,是从外滩起源的。东印度公司的商人,都喜欢在这块海滨、河岸建立自己的商埠,他们将近水滩涂称之为Bund。上海外滩,The Bund,因其万国建筑,而闻名于世。图为1868年的法国码头。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3:按《土地章程》规定,租地西人应在临江建筑与涨潮线之间,留下二丈五尺宽的滩地,供中国的纤夫沿吴淞江和黄浦江往来之用。可是,道路和码头不断向东拓建,外滩原有的纤道早被占用。图为“纤道”被码头所占。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4:150年间,轿子、黄包车、马车、汽车、电车蜂拥而来,外滩送走了马车时代,迎来了汽车时代。外滩越来越拥挤,不断地向东拓展:二十米、五十米、八十米......图为1876年的外滩。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5:外滩的建筑,从一开始就不是中国式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外滩建筑虽是西式的,但并不是当时伦敦、巴黎流行的“古典风格”,而是一种在孟买、马六甲、香港等地流行的不中不西的“买办风格”。图为1889年的外滩。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6:外滩建筑,初期是不中不西的“买办风格”,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按当时欧美流行样式和最高标准设计建造。图为:1.福州路外滩;2.福州路广东路外滩;3.外滩中期建筑;4.汉口路外滩。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7:从砖木石混合建造的汇中饭店,可以看到晚期欧洲宫廷的气派。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建造的汇丰银行、德国总会(德国战败后,原建筑被拆后造中国银行大楼)已显露出外国暴发户的巨大财力。图为汇中饭店和德国总会。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8:早期外滩的主人们大多是暴发户,且是非正宗欧洲人。或许正是这种非英国正统的自卑感,加上海外暴发户的自大,驱使“大班”们大造欧式建筑。图1.寻生活的码头工人;2.车水马龙的外滩;3.海关钟楼;4.林荫大道;5.没有堤防的外滩。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9:汇丰银行是远东和上海的金融领袖,其上海分行大楼远胜于它的香港总部大楼,号称“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一座建筑”。同时期,汇丰银行左侧的海关大楼也是三次兴建。江海北关,建于1857年,是中国衙门式建筑(见图一左侧第二幢),是早期外滩唯一的中国楼址;1897年江海关建西式教堂式建筑(见图二);1927年,海关大楼第三次建造,其风格为晚期古典主义,其规模不亚于汇丰银行。大楼顶部模拟伦敦大本钟,装有“大清钟”,为彰显中国主权的大楼,即外滩地标性建筑之一。图为三个时期的汇丰银行、海关大楼。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老上海影集#之外滩(1)
10:江海关,清代始设负责对外贸易实务的行政官署,前身为市舶司,现为上海海关。江海关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始设于松江府华亭县境内的漴阙(今奉贤区境内漴缺),后移驻上海县县城宝带门内。1857年移至外滩13号至今。图为衙门式木构建筑,1891年被拆除。这是早期外滩唯一的中国大楼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