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滩建筑往事: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街心舞苑 2019-07-19

《作家文摘·合订本》

2019年第7期

 点击上图了解详情 

上海亚洲文会大楼

1823年英国政府为搜集亚洲各地自然和矿产标本成立了皇家亚洲文会,并在印度、孟加拉等殖民地设立支会。1842年英国得到香港租借地后,于1847年在香港设立了“中国支会”,创办人为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1857年10月16日,上海创立“上海文理学会”,翌年开始与设在香港的英国皇家亚洲文会联系,改名为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

1868年2月,该会正式通过组建博物院的提案。1871年英租界当局在租界拨地给该会;又在租界当局和外侨资助下,花3000两白银在上圆明园路(今虎丘路)5号建起一座会所,试图建立一个东方学研究中心。会所于1874年2月开设博物馆,后来也称上海博物院。

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旧址(今上海外滩美术馆)

经几十年岁月剥蚀,上海亚洲文会大楼终于露出陈旧不堪的征象。1931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筹集到16万两白银后,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启动重建工程。新会所于1932年冬落成。系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正方形。属于装饰艺术主义派风格。装修布置花了整整一年。1933年11月15日上午11时30分,由工部局总董贝尔主持进行揭幕典礼。

上海亚洲文会大楼曾是19、20世纪中西建筑及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半个多世纪中,亚洲文会大楼成为当时最大的东方学术研究中心,也是上海知名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

1933年落成的亚洲文会大楼,位于现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

亚洲文会大楼直至1952年才停止对外接待。而其二万多件自然标本、六七千件历史文物和艺术藏品,则为今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贡献了原初的典藏。其14000多册中西文藏书并入徐家汇藏书楼,同样为后来的上海图书馆奠定了藏品根基。如今,亚洲文会大楼成为外滩美术馆。

沙逊大厦

外滩20号沙逊大厦即今和平饭店(北楼)。它在1925年的崛起,和一个英籍犹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爱利斯·维克多·沙逊。

沙逊在军队服役期间因伤致残,落下腿疾。身罹残疾的沙逊在上海打拼,已是沙逊家族在海外“创业”的第三代。沙逊当年闯上海滩最大的动作,就是设立新沙逊洋行。新沙逊洋行总部在印度,上海分行设于1872年,原址在滇池路5号(今和平饭店北楼后门)。沙逊真正主政始于1920年代。

沙逊大厦

还在1877年,新沙逊洋行以八万两银子从琼记洋行手中买下11亩多地产,建造了两幢后来被编为20号21号的三层楼宇,除部分自用,其余分别租给横滨正金银行、荷兰银行、华比银行、美孚等公司开设分行。其中22号建筑即原来的3号租地,承租者为老资格的仁记洋行。仁记洋行在租下这块地块时,擅自将一条毗邻的马路称作“仁记路”(今滇池路)。

由于1864年租界工部局统一为租界道路定名时这条路尚未形成,随着岁月流逝,仁记路便约定俗成,成了正式路名。1925年沙逊建沙逊大厦,后门就在仁记路上。

1936年,维克多·沙逊和三名舞者

沙逊大厦由公和洋行设计,1925年动工,1928年落成。落成后的沙逊大厦以“远东第一高楼”的姿态矗立在黄浦江畔。沙逊大厦外部用花岗石饰面,临江屋顶为一高达约20米的墨绿色“金字塔”,以紫铜皮瓦楞覆盖表层,在有阳光的日子里,会烁烁闪耀。沙逊大厦一部分为洋行办公楼,一部分开设华懋饭店。饭店装置富丽堂皇,极尽豪奢。内部设中、日、英、法、西班牙等多国风格的套房,据说沙逊本人即居住在饭店最高层——“金字塔”顶下那套大房间。

海关大楼的兴替

说到外滩13号海关大楼,大概再也没有什么能比它的兴替,更能见证近代中国乃至上海经历的历史巨变了。

1857年汉口路外滩出现了一座古庙式建筑,这就是江海关关署。关署落成后不久,外国人参与我国海关行政管理在正式条约中得到确认。到了1863年,海关行政权完全操纵在外籍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手中。

1891年江海北关重建,聘请英国建筑师柯瑞设计,两年后竣工。海关大楼造型呈英国都铎王朝建筑风格,用红砖砌筑,立面局部贴宁波青石,屋顶铺法国瓦。工程承包者是浦东川沙籍工匠出身的杨斯盛,他也因承包此工程而名声大振。海关大楼建立钟楼,钟楼上四面大钟面向东西南北,它们会定时敲响,响时声传四野……1925年海关大楼重建,两年后落成,这便是今天的新海关大楼。

1925年被拆除重建。1926年建造中的海关大楼

海关既属中国机构,而申请书及各项报表都用英文。1920年中国人赵晋卿提出异议,经上海总商会与海关据理力争,进出口报关书表才改为中英文并列。至于我国收回海关行政主权,那已是北伐开始以后的事。

汇丰银行大楼

外滩12号便是大名鼎鼎的汇丰银行。这里最早是华记洋行地产,1874年被汇丰银行以六万两银子买下,又花七万两银子建行屋。之后紧邻12号出现义源洋行、别发洋行,分别为外滩10号11号。1920年汇丰银行又以高价将这两处地产买下,于第二年5月建汇丰银行新楼。汇丰银行大楼于1923年6月投入使用。

上海外滩汇丰银行大楼建造时留下的影像

鸦片战争后,在印度孟买的一批英国商人设立中国皇家银行,力图控制远东市场,引起在香港从事对华贸易的洋行头面人物不满。为与中国皇家银行抗衡,他们决定自设银行。

经半年筹备,香港上海银行有限公司于1864年设立,总行设在香港皇后大道1号,由英国怡和仁记、美国旗昌洋行、德国波斯等商人共同发起成立。随之华商股份也加入其中,这次合作也被人视作是一次“国际合作”。翌年,改名香港上海银行,香港华人称它为汇丰银行。后来华商股份陆续出让,美、德商人也因利害冲突导致分道扬镳,所有股份遂归英商。

汇丰银行在上海开设分行与总行设立为同一年。由于英国在华利益多集中于长江流域,上海分行自然成为汇丰对华业务的枢纽,据知其营业额甚至超过香港总行。

汇丰银行上海分行行址,最初即位于汇中饭店旧址,1874年才在海关旁边建三层楼砖房。时人记载:楼“计高三层,每层俱高大之至,其内房屋,亦皆高敞广阔,迥异寻常。房外砖柱凉台,皆雕饰壮丽,陆离满目,此诚为黄浦滩上所创见也”。

今日上海汇丰银行

1921年汇丰银行花1000万元在原址重建大楼。这是一幢英国新古典派希腊式建筑。两年后新厦建成,共七层,楼顶圆形,壮伟夺目,大门面对通衢大道,门两边设计了一对铜狮子。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经营目的,在于振兴英国的东方贸易,以汇兑及存放款项为主要业务。

后来和中国政府发生关系,如赔款金的输送,铁路借款的收付,以及关税盐税的存放,都由该行经营。大厦建成后,财源不断,成了英国在华利益的代理,成为在中国获利最丰的一家外商银行,也是上海最大的外国银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