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后三百余年,中国古典诗歌大抵处于消歇状态,至战国后期,一种“奇文”由楚国挺拔而起,那便是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屈原在深厚的楚文化基础上,并吸收中原文化的营养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美妙的歌声、突发的异彩,使沉寂已久的诗坛重新活跃起来,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典诗歌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简短的抒情短章向叙事抒情长篇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渊源及特点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如他诗歌中的“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诗经》里的“二南”中已有一些带有楚地风物和语言特点的民歌。之后,春秋末有《越人歌》(《说苑》)、《接舆歌》(《论语》),战国时有《孺子歌》(《孟子》)。这些楚地民歌,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屈原(前343?----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年青时,曾任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很受赏识重用。后怀王听信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谗言,疏远了他,让他做三闾大夫,失去了政治地位。怀王在被秦国欺骗下,与齐国断交,兵败失地之后,一度又起用他,派他使齐修好。怀王24年,再次背齐合秦,不久把屈原流放到汉北。楚国因此先被“合纵”联盟攻击,又被秦国夹击,再次丧失国土。这种情况下,屈原再次被召回,在他的努力下齐楚联盟恢复。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江南。流亡中,他“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却仍然心系祖国安危,哀叹民生多艰,写下了大量的诗篇。顷襄王21年(前278)秦兵攻破郢都,屈原感到楚国已不可收拾,悲愤地投汨罗江殉国。
屈原通晓诸子百家,对儒、法等家思想都有所吸收。他讲仁义、言民本、颂德政,崇尚尧、舜、禹、汤、文、武等古圣先王,同情和关心百姓疾苦。他追求“法度”、“绳墨”,称道秦穆、齐桓,主张选贤任能,要求变法治国。他一生始终以国家兴亡为念,有着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在政治斗争中,他不屈不挠,坚持追求“美政”理想,代表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屈原的作品,据王逸《楚辞章句》,有二十五篇,即《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远游》、《卜居》、《渔父》,与《汉书·艺文志》所载篇数相同。现代学者多认为《远游》、《卜居》、《渔父》不是屈原之作。
第三节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它作于诗人放逐汉北时,是他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全诗分三部分:(一)从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抒写诗人的身世抱负、忠而被疏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着重对往事的追溯;(二)从“女嬃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以女嬃詈原、陈辞于舜、上叩帝阍、历访神妃的情节,来表现诗人理想破灭的苦闷和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执着,着重于幻想的驰骋;(三)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到结尾,在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中,以问卜灵氛、决疑巫咸、决计远行、神游西天的情节,展示诗人去留的复杂矛盾心理。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他情操高尚,品德美好,从不同流合污;他抱负远大,理想崇高,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上下求索;他热爱故国,心系国家兴亡,矢志为国献身。其峻洁高尚的人格,可与日月争辉。
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近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诗人以小见大,以近托远,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使人透过形象联想到真善美和假丑恶的社会生活内容。这不但使诗篇文采斑斓,而且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新诗境。
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如诗的二、三部分写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朝发天津,夕至西极,驰太空,游仙境。诗人极力驰骋想象,创造出了一个丰富新奇的世界。
其四,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离骚》中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其五,创造出了新的诗体形式。《离骚》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体制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
第四节
《九歌》、《九章》及其它作品
《九歌》创作于楚怀王时,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它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太阳神东君、云神云中君、寿命神大司命、宰嗣神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和湘夫人、河神河伯、山神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它不同于其它诸篇的情调和风格,而是取材于秦楚战争,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全诗激昂悲壮,刚健质朴具有强烈的感召鼓舞力量。
《九歌》经屈原加工后,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首先,它吸取民歌的浪漫精神,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神灵形象和美妙神奇境界。这些神灵,多来自神话世界,兼有神和人的双重特点。他们住贝宫,居幽篁,乘云龙,驾鸾凤,居处不与人同,但他们或哀怨缠绵,或威严冷酷,或温柔妩媚,或痴情寂寞的感情则与人同。其次,在塑造艺术形象时,《九歌》善于把心理刻划和环境气氛描写和谐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写山鬼久候情人不至一段,诗人把女神的烦乱痛苦心境与凄风苦雨的环境交融相衬,真切地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缱绻缠绵。另外,《九歌》语言清新秀媚,情韵悠远,既自然优美,又绚烂多彩。
《九章》是一组组诗,共九首。它非一时一地之作,一般认为,《橘颂》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惜诵》作于被谗而尚未放逐时,《抽思》作于放逐汉北时,其它六首是放逐江南后所作。《橘颂》通过对橘的特质和形象的拟人化的象征描写与赞颂,寄托了诗人秉德无私、横而不流的崇高志节,开了后代咏物言志诗赋的先河。全诗情调激昂乐观,无失意之悲愤,又基本是四言,“兮”字在句尾,显非屈原后期之作。《抽思》、《哀郢》,是倾诉对郢都的怀念和忧国忧民的感情的。后者写于顷襄王21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后,忧思之情比《抽思》更深切、更沉痛。《涉江》、《悲回风》、《怀沙》,写诗人艰辛悲苦的流放生活中,因谗见斥的愁苦心情和死不变节的志向的。尤其是《涉江》中对他流放路线的记述,具有重要的传记史料价值。整体看,《九章》是一组政治色彩浓重、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它的大部分篇章是屈原斗争经历的纪实。诸诗在写法上,多直抒怀抱,写实多于幻想,注意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划反映诗人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语言华美生动,感情激烈奔放,结构跌宕有致,情景交融。
屈原比较重要的作品还有《天问》。《天问》是仅次于《离骚》的第二长篇,计370余句,1500多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颇类《诗经》,又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故能严整中见灵活,参差错落,圆转活脱,无板滞之感,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第五节
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他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骚体诗这一新诗体,并写出光照日月的名篇《离骚》,从而在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化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屈原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屈原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影响也很大,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宋玉便是这一体裁较早的开拓者之一。
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身寒微,曾做过大夫,后遭谗去官,郁郁不得志。思想和创作都受屈原的影响,以辞赋著称,《汉书·艺文志》说“宋玉赋十六篇”。对其作品的真伪多有争议。《九辩》为其代表作,是模仿《离骚》所作的一篇优秀的政治抒情诗。诗借悲秋伤时,主要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叹,同时忧时感事,揭露了世道的衰败浑浊,表现了诗人忠君忧国的情怀。善于写景,情景交融,是此诗突出的艺术特色。它对秋景的出色描写,被后人称为“宋玉悲秋”。《风赋》既是一篇咏物赋,又是一篇寓言赋。作者把风分成“大王之风”与“庶人之风”,借以揭示当时统治阶级与普通百姓的对立,艺术构思极富特色。整散句式,长短交错,间以用韵,并多动词,对风的飘举回环进行具体描绘,曲尽其态,很有文彩。《风赋》、《高唐》、《神女》等篇,是楚辞转化为散体大赋的承前启后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