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健柏讲论语 第四讲

 ywm77 2014-10-26
今日学堂《论语》课旁听侧记(四)
朱云龙
 
今天尽管下着大雨,很多大学生仍然一早就从学校赶来,和今日学堂大班的小学生们一起聆听张老师的《论语》课。这次要讲的是《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一个学生站起来信心十足的讲道:“如果君主依靠德来治理国家,就好像北极星一样,自己不动,别的星星都围着你来转。”
“你觉得这种理解如何?”张老师问。
“我不同意张居正的说法。因为如果有很多人德行都很好,那么人民到底围着谁来转呢?”她坚定的回答。
“如果你说了是治理国家,那么君主只有一个,跟别人无关。所以你的观点不成立。”张老师立刻破掉了她的说法。
她也明白了自己思维的漏洞,坐下了。
张老师接着说:“另外,要求大众围着领导者转,这其实就是典型的皇权社会模式,也是所有领导们的追求,但是,这是采用权势压人来做到的,孔子难道支持这种做法吗?”
大家有些无语:现在的领导,走到哪里都有一大堆人围着转,至于是不是有德就不好说了。如果不需要有德,也有人围着转,何必还去修练如此麻烦的“德”,不是自讨苦吃吗?
“而且政的意思,在孔子当时使用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专指皇帝的政权。‘政’在古代实际上是‘管理’的意思,并不是玩政治。因此大家不要仅仅局限于理解为管理国家。至于‘德’应该如何理解呢?”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德就是说做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则。”
“这样说来,每个人都很有德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或者以为自己有。君子有,小人也有。有句话叫‘盗亦有道’,连强盗都有。难道所有人的原则都可以用来管理吗?这会不会乱套?”
他回答不上来了。
旁边的学生马上站起来帮忙:“我觉得就是把《学而第一》所讲的东西做好,那就是‘德’了。”
“哦,你是认为论语第一讲为学,第二讲为政,所以为政第二的“德”就跟学而第一的“学”有关,是吗?乱猜得吧?有什么依据?“
“另外,按你的说法,你现在是有德还是没有德呢?”张老师笑着问。
她仔细想了一下,不好意思的回答:“没有德。”
“还算比较谦虚。不过好像是没有做到众星珙之的地步?这样才能让大家服你呢?打个比方,如果你们的班主任老师任命你来做班长。可是你自己一身的毛病,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好。结果班上的小朋友都不听你的。你打算怎么办?”
她吱吱呜呜说不出来。
“我帮你想好不好?第一种方法,既然是老师任命我的。你们胆敢不服从我。我就告诉老师,然后罚你们都去军训。如果你这样做,你觉得大家会怎么样?会不会在背后骂你,都不再和你做朋友,甚至不再和你说话?”
她点点头。
“第二种方法,你开始想大家为什么不听我的,是不是我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劲的地方?当你反省了以后便开始改正自己的毛病,端正自己的行为。同时你经常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你这样做,大家会不会开始接受你,并逐渐认同你呢?”
她又点点头。
“其实这里的德,可以当作人的行为准则来讲。但肯定不是他刚才说所的每个人自己的一套原则。如果按道家的说法,“德”便是合于“道”的行为,如果按儒家的说法便是符合仁或者君子的原则。那么,怎样才能够成为北极星,让众星围着你转呢?”见大家答不出来,张老师继续说道:“首先,自己在行为品德方面一定要合于道。然后,自己在境界修为方面一定要极为突出和优异。无论在眼界上还是行为上都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高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做真正的领导。大家才愿意真心地服从你,跟随你。因此这个时候,你不用特别的发号司令,大家都会自动自发地做好事情。”
大家都觉得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好难。
张老师接着说:“孔子所说的这种境界的确非常高。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境界是有相似之处的。”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谁能解释什么叫‘思无邪’?“张老师问。
沉默良久,没有人起来回答。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要解释清楚其实不容易,所以,小朋友们不敢回答了。张老师就提问了一个旁听的大学生。
“就是思想没有邪曲之念。不能乱想的意思吧。”大学生的语气有点拿不准。
“想什么叫乱,想什么才叫无邪呢?你能给个标准吗?”张老师继续问。
这个大学生回答不上来,只好坐下。
“你定不出来标准,可是后世一些迂腐的儒家却定了好多不近人情,不合人理的标准。历史上记载曾经有个大官,名叫海瑞。他的只有几岁的小女儿无意中吃了男性仆人递送给她的糕饼之类的东西,这件事情可就麻烦了: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这个女儿就是“不干净”了,是“邪”的,为了表示自己很“正直”,所以海瑞就把自家女儿关在房里活活饿死了。像这种荒唐酸腐的标准还有一大堆。他们把这叫做‘无邪’。其实,那才是真正的‘邪’呢。”
张老师说道,“男人想女人,或者女人想嫁人,这是不是“邪”呢?后世的儒家说是的,所以说要“男女之大防”,看得像洪水猛兽一样严重,结果造成中国很古怪的性心理,一方面是压抑,另一方面是变态,比如对女子小脚的把玩等等,反正都很虚伪。这种行为,和历代儒家对孔子思想的“思无邪”的误读很有关系。”
“其实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思无邪’没关系,来看看《诗经》写了什么就知道了。[诗经]第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一只野鸡在河边咕咕地叫。它为什么要叫呢?是在呼唤异性朋友。其实,这是自然界里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用自然界动物的正常行为---野鸡的求偶,来比喻一个小伙子见到一位美丽的少女的心理行为。由于心里喜欢上了对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想娶她做妻子。这也是人之常情,是发自内心的最纯真的想法而已。这就是‘思无邪’。也就是从人的本性发出来的最自然最淳朴的念头。而诗经里这样的情诗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其实并不古板,反而有点‘道法自然’的精神,把人类的生活和繁衍,看得非常正常,既然是正常的,当然就是‘无邪’的。反而压抑和变态的男女关系,才是邪的。不过后世的儒家,都有曲解的孔子的思想,害得现代人觉得孔子很虚伪,要打倒孔家店。其实是要打倒朱家开的假冒伪劣店才对!”.
“那么就是说我们人可以完全顺着人的本性来生活了?”一个学生问道。
“好问题。不过这样人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孔子这样的圣人,就是要人活得像动物一样,好像后世也不会这样有地位吧?”
“其实,孔子最大的价值就是:我们固然要把自然的东西视为正常的,不要去排斥和伪善。但是,人的意义还要超越自然,不要为自然所操纵控制,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至于标准,孔子说了,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也就是说,你得先承认这是人的本性,接受人类正常的天性不是邪恶的。然后再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控制。”
“你的说法是纵容人的自然性,那当然不行。可是压抑也不行。你看,那个小伙子是想娶那个少女,如果是直接把她抢回家做老婆。或是强迫自己要做‘君子’,脑子里根本不能有这个想法。那就都不对了。” 张老师接着说。
“现在有一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这一篇题目是《为政》。怎么这里有讲起《诗经》来了。难道情诗跟‘为政’有关吗?”。
“如果君子本身有邪思的话,他肯定管理不好国家。”一个学生起来回答。
“这种说法也可以,不过不够透彻。那么,我现在问大家,要做好领导,进行管理,是不是得非常理解人们在想什么,也就是说,一定要非常清楚人性?”
大家都觉得很必要。在美国,人们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不仅是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制度,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美国拥有一大批世界最优秀的心理医生。而且,认为学习心理学是每一个社会人都必须的课程,似乎与孔子的思想还有些关联。
“那么《诗经》反映的正是人们最原始的,最自然的本性。作为管理者当然得仔细研究,才可以知道人性是什么样子的。只有了解人性,接受人性的‘无邪’之后,才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治理。所以,这和为政有没有关呢?“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的确有关系。
 
 
“道之以政,齐之以邢,民免而无耻。”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
一个学生起来讲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之后,张老师说道:“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并不复杂。你讲的不错。那么你觉得孔子比较赞同哪种管理方式呢?”
他看看书,又想了想回答说:“应该是后面一种。因为如果采用前面一种管理方式,人民只是害怕,心里面根本不会真正的服从你,一旦有机会就会起来反抗和捣乱,就会惹麻烦。但是如果采用第二种管理方式的话,人民是从心里面服从你,就不会反抗。”
“你讲的很有道理。不过都是你自己认同的道理。我的问题是孔子支持哪一种方式。你从哪里看出来他支持后面一种呢?”张老师笑着问。
他有点为难。
“好了,坐下吧。”张老师讲道:“很明显,这里的两句话是孔子同时提出来的,或者说他们的关系是并列的。可见,孔子并没有支持哪一种,或是反对哪一种。他只是告诉你,这两种方式的存在和将会导致的不同后果。至于用哪一种你自己选择。而实际上,这两者都是要用的,且两者缺一不可。关键是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
张老师的话出乎意料,对于孔子“道德天师”的身份,大家很认同。一般的版本,都在这里解释说,孔子不认同第一种的“法制”,而支持第二种“德政”,所以总显得有些迂腐。所以大家对张老师提出的“新观念”,都认真而好奇的听着:
“比如说你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导师。有人为了表示想跟你学习的恭敬之心,就跪在你的面前,甚至舔你的鞋子。这样的学生你敢不敢收?”
大家都摇头。
“从心理学上说,自卑和狂妄自大,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只是在不同的环境里表现出不同的样子。有些人给他点厉害看,就表现出一副诚心忏悔的样子。你稍微给他个好脸,就无所顾及,甚至蹬鼻子上脸。其实这种人是毫无羞耻之心的,她们只关心如何才对自己“有好处”。对于这种人,如果你居然迂腐到只会苦口婆心地用道理来使之教化,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这类虚伪的人,以及一些专门喜欢干坏事而无所顾忌的人,就得‘道之以政,齐之以邢’,才可以让其不惑乱人心,不为非作歹,社会才会稳定。”
然而,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大多都是有羞耻之心的。这些人便可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了。逐渐地,人们就可以自己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了。”张老师继续说道,“其实,刑法和教化两者往往是同时运用的。只有那些迂腐的酸儒,只知道对所有的人都采取苦口婆心的教化,再教化的方式。结果肯定是毫无效果的。孔子把真正懂管理的人,比作北辰,众星拱之。这种境界怎么能是后面那些腐儒们的做法可以达到的呢?后世的孔子信徒们,往往只学了后者,结果连小事情,连自己的家都管理不好,还想为政?完全是异想天开”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个学生解释:“我十五岁的时候有心于学习。”
“哇,你比孔子还强一些。你才十一岁就有心于学习了。厉害。”张老师笑着反驳道。
“我的意思是说真心投入学习。”她补充道。
“我觉得你也是真心投入学习啊。如果你的父母要接你回家不学了,你觉得怎么样,肯定不干吧?所以,你的这种解释好像讲不通哦。”张老师又一次驳得她无言以对。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帮忙:“应该是立志学习。也就是把学习当成自己的志向。”
“你觉得自己做到‘志于学’了吗?”张老师问。
她想了想,摇摇头:“没有。”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学习。但是不是真正‘志于学’呢?不一定。有的人是为名,有的人是为利,有的人是为官,有的人是觉得有意思好玩,有的人是为了让别人满意或维持关系等等。这统统不叫‘志于学’。孔子说的‘志于学’指的是专注的追求真理和智慧,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你们如果学习很积极,成绩也不错,如果目标是‘考大学’等等的话,就不要说自己‘志于学’,而是‘志于利’!”
“那么,孔子的弟子子贡算不算是‘志于学’呢?”学生问道。
“他应该不算,而是有志于做大事更恰当一些。学只是他的手段,所以他与孔子的人生目标并不一致!”
 
张老师接着往下讲:“‘三十而立’的‘立’究竟立的是什么?首先是指在思想上比较成熟。然后在事业上可以独当一面。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办学校当校长了。有那么多人找他学习,如果没有‘立’怎么可以做得到呢?至于‘四十而不惑’就比较好说了,学了几十年,把很多问题都学清楚了,所以不像一般人总有很多想不清楚的问题,所以是‘不惑’。
下面‘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怎样理解?”
“天命可能指的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一个同学回答。
“不错。有点接近了。”张老师又问,“那么孔子为什么五十岁才知道天命呢?之前他干嘛去了?为什么不学习有关天命的事情呢?”
大家沉默了很久,没有答案。
“孔子五十学《易》。孔子把《易经》读懂了。当然就会知道自然运行的规律了。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外出。明明是大晴天,孔子却让弟子带上伞。结果在路上果然下雨了。还有一次,孔子遇到一对夫妻,就告诉他们说以后他们会有几个孩子。后来那对夫妻真的生了那么多孩子。”
说到这里,学生都感到非常好奇。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张老师继续讲道:“其实宇宙根本没有秘密。只不过每一个人的觉知力不同而已。所以,孔子知道的事情,你们肯定认为奇怪。就像我可以通过某个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来判断这个人的心理,性格等。在我看来这很简单。可是对于你们来说就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一样的道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中国的易经很神奇,如果孔子真读懂了,的确会发现很多宇宙的秘密”
学生好像明白了一些。
“接下来这句‘六十而耳顺’,你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想象出孔子的形象吗?”张老师又问道。
“他应该是一个比较慈祥温和的白胡子老头。”一个学生笑着说。
“你说的应该是后世对于孔子的评价,还有温良恭谦等等的宣传,其实这些都是孔子的表面,或者是他老了后才有的品德,年轻时一定不是这样的。从他六十岁才耳顺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一定是一个非常有原则,而且坚持自己原则的人。当他看到别人做的不对时,尽管他不会直接对那个人发脾气,但是内心也会很生气。只是出于礼,忍着不爆发出来而已。比如孔子在鲁国当司法部长的时候,君王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孔子居然一气之下走了。那年他47岁,看得出来脾气很大的。看来孔子到了60岁,心理上才控制得比较好”张老师继续说:
“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如果从武术的角度来讲,就达到了无招的层次。不管你怎么进攻,都能化之于无形之中。虽然没有固定招式,可每个动作都不离太极。”
 
接下来张老师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的片段也进行了精彩的讲解。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回答却很不相同,这里面很微妙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也反映了孔子对于当事人社会背景不同的考量和有意的引导和提醒。孔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教法,的确堪称“大教育家”。
 
下课之后,张老师又和大学生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交流,回答了大家很多问题。大家都觉得张老师的《论语》课的内涵在不断加深。回去之后得仔细琢磨,才可以消化吸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