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健柏讲论语 第九讲

 ywm77 2014-10-26
今日学堂《论语》课旁听侧记(九)
朱云龙
 
本周四,今日学堂大班的教室里又早早的坐满了前来旁听的大学生。《论语》课又开讲了。这次从讲《里仁第四》讲起。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第一个学生起来说道:“当你选择住所的时候,一定要和仁德的人住在一起。否则的话,就不会变得聪明。”
“相对你来说,我应该比你聪明。假如让你天天和我呆在一起,你就肯定会变得很聪明,是吗?同样,因为武功高手的孩子天天和武功高手在一起,他也一定就会成为武功高手,是吗?”张老师问道。
她摇摇头, 迷惑了,好像没有这么简单!
张老师笑了笑,让她先坐下。然后问其他人:“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见大家都不出声,接着讲道:“民间有一种选风水宝地的说法。比如说祖坟选的好,子孙后代就可以出大官。你们觉得有道理吗?可不可取?”
学生们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张老师继续说:“你们有去过鸡足山的吧。那可是是佛教圣地。如果按照这种说法,自然也是风水宝地。然而不幸的是,自虚云大师曾经一度振兴之后,到现在除了空有几栋建筑之外,连真正修行的和尚都找不到几个了,更谈不上弘扬佛法了。一块风水宝地,就这样从佛教圣地变成了旅游胜地。可悲。看来,风水是靠不住的。”
    张老师接着说:“指望别人不行,指望环境也不行。那指望什么?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才合适?”
大家都静静的思索着。
张老师讲道:“只能指望自己。孟母三迁的故事,往往被用来作为例子,说明“里仁为美”就是要住到一个“仁”的地方,这是臆想乱解。其实这里‘里仁’的意思是说,要让自己的心安驻于‘仁’当中,从而时刻保持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可以想象,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对立、冲突,行为上便是整天挑剔攻击别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有智慧呢?”张老师停了停又讲道,“比如说,你自己不够漂亮,看到别人漂亮的就心生嫉妒甚至嗔恨,于是拼命的挖苦讽刺对方,挑对方的刺。但是你是否想过,你自己会因为这种行为就变得漂亮吗?肯定不会。反而有可能更加难看,让人更加看不惯你。”
“这一章开篇就告诉我们‘仁’的重要价值。心灵安驻在‘仁’中,自然会生发起一种同理心。如果对方学识渊博很有智慧,你的心不是嫉妒,而是真心的赞赏。那么你的心门就是敞开的。只有这样,你才可以跟别人学到东西。自然才有可能变得有智慧。”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第一个学生起来讲解时,不知道‘约’在这里的含义,而想当然的解释为‘约定’,说明准备工作没有用心,于是挨了张老师的戒尺。然后张老师告诉他,‘约’的本意有‘限制’的意思,这里可以引申作‘简单、简朴’讲。
接下来张老师讲到:“所谓‘仁者’,就是可以安驻于自我内心的人。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安驻于自我的内心,而不是外在的环境。对于一个不能安于内心的人只会想着如何追寻外在的事物,自然也很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  
“你们知道孤独的人最喜欢什么吗?”张老师问道。
“大家在一起热闹。”有的学生说道。
“对。因为他的内心当中总是充满了失落恐惧,一旦当他独处的时候就感到无限的空虚和害怕。同样,如果一个人只有通过美食,游戏,朋友,金钱等方式才会感到快乐。而离开了这些就无所适从没有快感。那么,他也是不能安驻于自己的内心,而需要通过外物来当做依托的人。”
“试想一下,对于一个出门只住五星级酒店的人,如果哪一次让他住10元一间的小旅馆。你猜他会怎么样?他肯定接受不了,然后抱怨牢骚。说不定一晚上都睡不着,对于他来说,这种人生很痛苦,他觉得生活对他好苛刻。然而对于一个在火车座位下面都可以安心睡觉的人,如果你给他一个座位,他肯定都会觉得很快乐。更不用说小旅馆了,让他同样是住五星级酒店,哪一种人才会感觉到真正的快乐呢?其实,第一种人已经没感觉了。这就是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的道理。”
张老师接着说:“仁者是安于内心,无论环境怎样都满足于当下的人。其实,能做到仁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然而,还有比仁者更厉害的人——智者。对智者而言,内心修为的境界很高,同时脑子灵活非常有智慧。他既可以做到在各种环境当中安于内心。同时,如果需要的话,又可以选择和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
“孔子虽然提出了‘智者’的概念,但由于比较难以达到,所以他只提倡‘仁者’的境界。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一直都把追求真理智慧作为教育的最高标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学生起来讲道:“富贵是人们想得到的,不是通过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要。贫贱时人们讨厌的,如果是应该遭受的,就不要去逃离。”
张老师说道:“基本上还可以,但不够详细。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富、贵、贫、贱’的意思。富,是有余。比如说,你需要一元钱,可是你有两元钱,那就说明是富。如果你需要两元钱,可你只有一元钱。那就是贫,即缺的意思。而贵就是受人尊重。可以称为贵的人,一般都是品德很好,智慧很高的人。相对应的贱就是被人看不起了。”
“那么,什么叫‘以道得之’呢?”这时张老师拿起自己的手机接着说:“比如说,我手里的这个东西。还不错,品质功能都还可以。你们如果想要的话,就得考虑怎么才能可到。第一赚钱。第二去买。这就是‘以道得之’。否则,如果你去抢去偷去骗。你能可到吗?就算一时拿到手了,也是不会长久的。既然人们追求的都是“处富贵,去贫贱”。究竟怎样才可以达到?很简单,就是‘以道得之’。只有你的想法和行为合道了才可以达到。”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一个学生讲道:“孔子说;‘我从来没有看到喜欢仁,讨厌不仁的人。因为如果喜欢仁,就要喜欢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如果讨厌不仁,就不能让任何不仁的行为出现在自己身上。”
“好,坐下吧。”张老师说道,“这一句比较难。而且也是几千年以来争议很多的一句。你刚才讲解的是一般的理解方式。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理解方式,才障碍了普通的中国人,让人以为求仁太难了,连孔子都没有见过。其实,如果你们从刚才所讲到的同理心出发,也就不难理解这一句了。”
张老师接着讲道,“这里‘未有好仁者恶不仁者’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是真正推崇并做到‘仁’的,那么他便不会对‘不仁’的行为产生厌恶之心。比方说,我们把莲花称作‘仁’,把污泥称作‘不仁’。试想,莲花会厌恶污泥吗?肯定不会。相反,莲花反而还会感谢污泥的‘无私贡献’。”
“那么后面的‘好仁者,无以尚之’的意思是,如果你真心喜好仁,便是不能再增加什么额外的东西进去的。比如说,增加“恶不仁”的心理和行为,便是不可以的。因为如果已经真正具备有仁爱之心,就可以完全理解并接纳别人的错误。既然心处于‘仁’当中是圆满的,那么怎么可能再在上面附加什么额外的美德呢?又怎么可能会去厌恶别人不够好的地方呢?其实,这正是“仁”的具体表现——不再分别你我的执著。而且,相对于《学而第一》中‘人不智而不愠’而言,这里又更进了一步。不仅仅是修养好而已,而是根本没有了‘愠’之心。
“接下来‘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的意思就是进一步阐释对于厌恶不仁的这种行为,是不能在自己身上出现的。这也反映出了作为真儒家,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哪些后世的卫道士,喜欢攻击对手,喜欢骂人,天底下好像就他才代表了正理和正义,这就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教诲,所以才有说法:儒生是孔门的罪人的说法!大家也可以看前面所说的‘攻夫异端’,与这里正好可以呼应。不是与对立面持对抗的态度,而是接纳的态度。”
 
张老师在“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为足与议也。”和“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也。”的讲解中,深深感叹于孔子的境界之高。但与此同时,《论语》当中孔子其他的一些话,又确实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让人难以理解,不敢苟同。所以,很难把握,缺乏一个整体连贯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学堂不把《论语》当做诵读教材的原因之一。
在讲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时张老师对“德,土,刑,惠”这几个字做了精当的分析。德,指的是精神品质;土,指的是物质财富;刑,指的是自我的约束限制;惠,指的是外在的利益实惠。因此,精神比较高的人,要用德去交往和激励。只关注物质利益的小人,就不能跟他谈太多精神品质。君子往往更注意对于不幸的事件的避免,更关注事物的原因和起点,所以用“刑”来警醒自己,不要犯错误。而小人由于眼界很低,看不见长远的目标,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因此对于“好处”更在意。这就是不同境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需要不同的沟通手法和理解的角度。
 
由于小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理解程度一步步提升,《论语》课的进度也逐渐加快了。往后每节课的学习量和信息量也会不断加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