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20讲《伤寒脉法七29

 inr的收藏室 2014-10-27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二十讲《伤寒脉法七29-31》20111029讲


好,现在开始讲。首先,上节课那个同学问了一个问题,那就由你回答一下,你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关于这个问题想到些什么,想透彻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同学:关于那个何为下的问题,我感觉,下,一个是气分以通为和,下法主要是通,一个是辛开苦降;一个是寒凉之药,用收引之象,也是下法。我想的就是这个。

行者:上节课问了一个问题,关于“医家下后”怎么叫“下”,关于这个字,怎么来理解这个词的含义。首先,理解的时候要从取类比象的角度来理解,“下”的反义是什么?上。上下其实不是名词,是动词,它可以类比升降。既然说“医家下之”,医家用的药是潜降为主的,并不是说那医家就泻腑气来了,对吧?所有的药都有开有合,有散有敛,以敛降、以泻下,具有这种性质的这种药味他用了,并不是说冲着拉肚子过去的。很多辛温药用完以后也可以腹泻,风木盗泄于下,木气升不上去;或者是寒湿在内迫于下,内经里讲的,“诸迫下注,皆属于热”。所以,咱们考虑的是医生的本意,他用药的本意,就是“下”的含义,并不是单纯考虑到泻下药了。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那他用的是什么?咸味涌泄为阴,所以呢,酸苦咸都属于阴,具有这之类药性的,以这几类药性为主的这些药,可以称为泻下。你像石膏,石膏就不行了,石膏凉,辛凉,发散的,病人吃完有时候还大汗。我有一个病人,说是徐文兵讲了,以后感冒有个验方,大家不用其他药了,验方是生石膏煮米汤喝,感冒就喝这个。你说夏天还可以啊,他也是夏天喝的,夏天正好是在外面比较燥热,喝完以后说是从来没出过这么大汗,连湿了几身衣服,然后感冒好了,但是人感觉比较虚弱一些。但是,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石膏它的性也是流动不守的,所以才能辛凉开散。夏天,病人外感有热,但胃中可能是干燥的,所以这个时候无源作汗,又吃点麻黄、用点粳米啊助中州之气,它就发汗了,肺气就易敛降。阳加于阴谓之汗,你要光是热气蒸动的话它没有汗。

同学:石膏色白、质重、平降,它作用于气机的趋势是敛降阳明之气,还是您说的辛凉开散?

行者:肺一般是开降,开而后降;你要是热气壅滞在上,肺气不降,不降还不开,所以呢,热壅于上,身体烦热,汗出乃解,这不是《内经》里的那句话吗?这时候呢,辛凉透散,汗出以后,热气一宣散,肺气马上就降下来了。石膏这味药虽然重浊,但它秉的就是金象。

同学:您上次讲的那个喝热水出汗,喝凉水也出汗,我回去想了想,还是不太理解。既然中焦是作汗之源,喝完热水也有作汗之源了,为什么喝热水不能出汗,喝凉水会出汗呢?

行者:这个就是金气没有敛降。凉水清凉滋润,上焦的这个燥热之气潜降了,潜降以后肺气开了,汗出。所以在临床之中,看见汗不得发的时候,要想想是不是右边三阳之气壅在上,不得开。

同学:那是阳气比较足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行者:是阳气在上。

同学:那在上,阳气也比较足,才会……?

行者:不是足,是它郁滞在上。足是代表产生的精气足与不足,这儿只能论在上邪热盛。

同学:那为什么解表需要发汗呢?

行者:解表是这样的:表气不开才要解,解是反映困住了,束缚住了,太阳不开。伤寒论有一个条文,“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为什么用白虎加参汤?中焦之气不足,无力作汗,这时候白虎汤敛降肺金,燥热敛降,然后阳气得以开达,跟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有类似之处。如果是虚证病人,夏天用这些辛凉解表的,如果出汗多,可以再加点人参补气,气固住就好。它这个上焦邪热盛,但是气虚,虚火在上。

今天就跟随着以前几节课讲的这个脉法,给大家随便讲讲,再总结一下。我们现在学习脉法已经讲了好几节课了。在我们学脉过程之中大概分几个阶段,一开始,凡是学脉法的人都知道,滑涩这两部脉是比较难掌握的;而浮沉迟数,以至于弦脉、弱脉,这些在理解上都是相对容易些。滑涩讲的是两种感觉。我对滑涩脉的理解是从《内经》里面引申阐述出来的,与后代讲的滑涩脉不尽相同,因为后代的滑涩脉已经脱离了经文的原意了。掌握滑涩脉,首先你要能领会到,对脉象、对事物、对外在的人、各种事情观察,从升降的角度去理解它。升降的角度理解什么?我们人有生长的过程,也有逐渐衰老的过程,有阳气生发的过程,也有阳气收藏的过程,这叫一升一降,一生一杀,一进一退,这需要我们用真正的感觉去把它融汇进去。融汇进去以后,才能感觉到学问学到妙处了,感觉到学得非常有意思,学出乐趣来。

首先大家谈一下,滑脉是什么感觉呢?如果像我以前讲的,把滑脉比作“生”,把涩脉比作“消”、“杀”、“潜降”、“死”、“亡”之类的概念,这都是动象,一种生长之象,一种是消亡之象。滑脉是种什么感觉?用感情来表示它,用感情的词来形容它,这样的话你才会理解得相对深刻一些。其他同学可以讲一讲,网上听课的也可以讲一讲。滑脉是一种什么感觉?

同学:像水。

行者:感情?情绪?

同学:激情澎湃。

行者:那是洪脉。也有点滑的意思。

同学:勃发。

同学:喜悦。

行者:对。高兴的时候,快乐的时候,你感觉到幸福的时候,这日子总过得比较快。这时候都是比较流畅的,这叫滑脉,这叫生。所以,在临床之中,你用这种方法来体会这种脉象。即使病人肝脉弦滑,发怒,那也是他欲得不遂,他的心态也是想朝着那个快乐的方向去。这个时候呢,他没有瘀结住;虽然发火,憋了口气,但他这个内在状态没有什么瘀结。

同学:那有弦吗?

行者:也可能有弦,有弦的话就压制,就比较紧了,这个滑象就慢慢不明显了。但这个我只是举个类比,不能绝对去套用,只是种感觉。所以脉象中如果你慢慢摸到缓意了,这代表安定舒缓,能摸到滑意了,是生长之象,升发之象。为什么呢?我们人总是升发的时候会比较喜悦,花钱的时候高兴一些,一点一点拮据的时候,攒的时候就感觉到痛苦一些。

涩脉呢?

同学:失意。

同学:不甘心。

行者:不甘心有可能还是滑脉呢,不甘心是还没死呢,还没落,还继续往上升。

同学:悲伤、无奈、忧郁。

行者:对,是一种失落悲伤,心里比较痛苦,然后是无奈。脉象的生气弱了,收气主令了,收气大于生气,是不是?什么脉象?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就这种脉象。

同学:林黛玉的那种脉象。

行者:这种心态属于涩脉,苦涩味,虽然在收,往下收,还不舍得收。你不能说都收着收着还滑了,那不行。这就考虑他收不下来了,左面肝木升不上去,有气干扰它,阻碍它了,你要考虑这股阻碍之气是怎么来的,谁引起来的,但总归是相火不降。全身一身由心,皆是相火在作乱。这是李商隐的诗,李商隐呢,其实写诗都是非常有感觉的。到最后两句话,又该升了,要寄托希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你读这两句话的时候,一看,诶,又有生机了,又流畅了,这脉又滑了,又流利了。所以在脉象之中我给大家先讲的是滑涩二象,用滑涩二象来把所有脉法、所有脉象进行分类,这是黄元御的方法。可以用浮沉分,也可以用滑涩分。《内经》脉法,大小缓急滑涩,用这六种脉象体会所有的脉。

当然我学脉法还不是这样学的,我学脉法主要还是从,像《难经》里讲的,从四时来领会。当时我的感觉没这么好,感觉也比较迟钝。我就想,怎么理解呢,就从春夏秋冬往来升降之势一点一点去理解,然后理解它的浮沉升降之意。时间长了以后,就慢慢把很多脉象建立起来一个框架,笼络在一起了。心里慢慢领会到之后,你在搭脉的时候就会不一样。

所以,我们今天讲脉,一主生,一主杀。生脉呢,滑脉为主;杀脉呢,以涩脉为主。但这个讲的都是滑而有胃气,滑而有根,是这样讲的。这样讲的话,在于中气跟根、元气都没有衰败的情况下。

滑脉整个属阴,为什么?阴中出阳,这叫滑脉。如果阴中不能出阳的话,有时候,就是说滑而浮大,有时候是败象。脉浮当收,脉浮而滑还大,这是元气浮荡不收,恰恰是元气亏败,无力而收。所以,以前看《频湖脉学》里讲到滑脉,说滑脉是元气衰弱之象,“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这是他的原话。他这个阳讲的是阴中出阳,但是,他这里讲的元气衰呢,又讲的右路相火不收。右路脉象容易经常出现滑象,右关脉滑、寸脉滑,哪儿来的?二阳不得潜降,阳明少阳之气不降。不降,为什么不降,谁顶着呢?左路厥阴不升,这是必然的。乙木不升,己土不升,导致戊土甲木全降不下来。所以,这个时候临床上不论摸到沉滑还是浮滑,你要考虑到少阳相火不降。

痰生百病,哪儿来的痰?

同学:相火炼液呗。

行者:痰是怎么生成的?“饮食入胃,游溢经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它是由肺来开降,布散津液,这时候津液之气布散全身,一有留滞,则化为痰。我们一身的痰,有的在肺里,你可以咳嗽,能吐出来,有的散布在一身百脉经络里面,你咳不出来。这个时候,就会留滞而为痰湿。

痰湿从哪儿来的?“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中下三焦,三焦是什么?少阳经,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由手走头,其气升。它现在不升了,它反应的是逆上,也是一样。这一身之气呢,一作乱的时候,全都是反向。它顺向往上的时候,那就是三焦腐熟,三焦就像支了三口锅一样,相火之力温煦一身。但它呢,正常途径被堵上了,相火逆上,这时候导致三焦不归。三焦水道,上中下三焦游行于一身,“孤之府也”,它这个水道一有凝滞,就化为痰。为什么化为痰呢?少阳相火之力啊。相火之力不藏,一旦泄露,那就会痰湿,所谓的炼液成痰,凝滞起来。全身一身的淋巴结肿大,这都跟痰湿有关,跟相火郁结有关系。你看现在临床上很多人一治这些,全都是清热解毒的,清热解毒的吃完,诶,好了。但是有人吃完了就不行,为什么?中焦枢机不转啊。有时候左路不疏,右路愈不得降,吃两剂好点,再吃两剂更重。本来就是下焦厥阴少阴之气不得开化,三阳想把上面敛下来不容易。这就造成了我们的脉象左路多血,左路肝藏血,精血上达而为神气;右路呢,气要敛降,敛降以后,气要化为精,不能敛降以后就成痰气,所以右路多痰。

大家关于这个滑涩脉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讲一讲体会。

同学:滑涩在指下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刚才说了感情上的感觉。

行者:指下的感觉也是这感觉。以后要学会先用感觉,后用脑子。你现在就是说指下是什么形状,怎么分析,是吧?

同学:也是感觉。

行者:你先感觉,找到这种感觉以后,你再把这种脉象具体描述出来。这种描述都是其次的,是为了支配你这种感觉的,你这种感觉是最核心的。而你这种感觉最后要表达的话,表达的核心无非就是生杀、升降、浮沉,把这种最核心的气机的升降盈缩表达出来,然后你才能用药,因为我们用药也是调整升降啊,是不是啊?

同学:左路有瘀血的话,脉象会滑涩兼有吗?我摸起来感觉不明显

行者:左路不容易有涩。

同学:即便肝郁得厉害也不有涩吗?

行者:为什么左路会涩呢?在生发、生机盎然的那个地方会有涩脉,这是什么现象?水为什么会显示涩脉,枯涩?倒不是厥,它就是说生气很弱了,显示出来的那个杀气已经大于它的生长之气了。

同学:受大的寒气以后出现这种涩吗?除紧象而外。

行者:一般这种脉象,左路脉要涩的话,都是精血亏少,已经不能够荣润,所以脉气表现出没有受它鼓荡之力,这个力量就会很少、很小。这种病人吧,一般内在瘀滞很大,年轻的病人吧,痛经非常很重,年纪稍微大点的话,下焦就会有瘀滞,子宫肌瘤这些都会比较常见一些,绝经也会早一些。要补起来的话,相对要慢一些,先得活血,慢慢温阳,还不能温阳力量大了,一点一点地温升,养血温升。今天来点水,明天来点水,不断地水足了以后,流动开了。他这个瘀啊,不要想着他瘀血瘀在里面,他这个瘀只是血液流动慢,时间长了,它就比较粘稠,化不开。真是像看见那些瘀血板结凝滞,那不可能,那要是只要哪一块瘀在里面,瘀在里面了就会化热。左路阳气不得流通,瘀在里面,相火就会瘀而化热,左路不升,三阳不得潜降,上热下寒,这是现在大多数病人的一个共性。

同学:也就是说这个滑涩是体会这个人他的生机有没有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指征,是吧?

行者:只是感觉,不是指征,也不是标准,我们只是把这个感觉抽出来。你要是滑而无力,滑而无神,那就糟糕了。本来是阴中出阳,但你这脉里头没阳啊,对吧,那就纯阴之象了。就像涩脉一样,涩脉可以涩而缓,不是太浮太大,这个都叫顺象。

同学:弦脉属于阳气欲张之脉,它的升发受到一定的压制,所以会出现弦象,而内经上讲,滑者,阴气有余,这个阴气该怎么体会,怎么理解?出现弦象的原因还容易理解,可滑脉的阴气不好理解。

行者:弦脉阴气重么?

同学:弦脉它是压抑之象。

行者:压抑不代表阴气啊。什么叫阴呢?

同学:收敛为阴,有形为阴。

行者:对,这是动象。相对来说,阳属于这种流动的、轻灵的;而阴属于重浊的、沉滞的。滑脉呢,你想想,形质偏多的,血足了你才能摸到流畅,你才能摸到东西,所以它是阴脉,阴中生阳的。

同学:我也感觉弦脉滑脉都是阳气升发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碍和压制,但是不同点哪儿?弦脉是阳气要升发,但是受到了外面的压制了。

行者:不要对立,不要想到外面有压制有什么的。弦脉不是有压制,紧脉也不是有困束。你应该这样想,就是说,弦,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弦脉是有所欲求,这个欲求暂时超过了他现在的状态、能力,所以它需要破除一定的障碍,需要对现在的气血开达,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他暂时弦了。但是等到气血开散,阴质扩散后,他就会达到另外一种状态,他那个弦象就缓解了。紧脉也是一样。弦绷得比较紧,是外在压力么?很多人,遇见一些大事的时候,他不干,也没想法,但是每天压力很大,所以这个脉也很紧。很多人平常办事非常急躁,就是说什么事都想三下五除二赶紧全部办完,有事儿的时候恨事儿,没事儿的时候就恨活儿恨工作,干完以后,心里舒坦了,就可以赶快干下一个。他那个脉象就是弦紧的,每天都容易处在紧张之中。他的先天状态是这样的,你要想到外在有压力的时候,就会相对,有时候还会考虑外在压力,不要考虑,要以他本体为主。

同学:不是外在的压力,而是说脉象给人的一种显象。

行者:显象。它本来就是这种现象,他有压力是自己造成的。

同学:我的意思是,这个形象给我的感觉是弦脉和紧脉的形象,收束的来源是……?

行者:收束的来源是因为它过升,升得偏过一些,然后呢,那边就有收气来收它。

同学:而滑脉是因为他想升达但力量不足?

行者:他还没升上去呢,他升的力量不足。

同学:他好像坐过山车要翻过去,是吗?

行者:他在底部还没升起来呢,阴中生阳,他才走第一步。

同学:有些人的滑脉感觉就像走过一个山坡,下滑了。

行者:那是指头底下的感觉。你说的滑脉是往来流利,往来流利呢,这是说明阴阳相乘,阴气足,阳气也盛,这一般是阴阳俱有余,脉滑。

涩脉呢,涩脉大家怎样理解呢?缓滞不流利。缓呢?缓容易怠,怠是散乱不收。缓涩,有一些脉象缓涩是相间的,收束之象,缓涩收束是什么?无力而升了,然后降,升过了,该落了。中气有余则缓,缓涩,涩象不明显,中气不足,涩象就明显。

我刚才给大家简单延伸了一下滑涩脉象,意在大家临床之中对滑涩脉有一个更加深的感受。滑涩脉是评价一个医生在临床上对于脉学理解的一个阶段性的反映,能够较为准确领会滑涩脉,脉学就是已经入门了,因为它代表着你搭脉不是简单地靠形质来判断,不是靠那二十八脉的名相去推测,而是真正内心生出自己的感觉了。不是说如盘走珠就是滑,这如盘走珠是什么概念呢?你说流畅,这流畅就近一点了,然后你把那珠子全给忘了。有人脑子里老想那珠子,想半天,到最后如盘走珠还是如盘走珠,滑脉还是滑脉。

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呢再看一些各大医家对滑涩脉的理解以至主病,这个才有意义。古今很多脉书上,我当年学脉书的时候,一看这脉书怎都一个样啊,什么某脉主某病,都是某脉主某病、某脉主某病。这个有用吗?某脉不主某病那怎么办?它为什么主某病,你搞清楚。感觉学完以后像算命的,一摸完你这个什么什么症,怎么怎么回事……;也有可能不是啊,不是的可能性少一些。为什么会出现各种脉象,它到底是何气使然,里面是那股气导致的,知道这个以后这就行了;至于说主什么病主什么病,那是一气变化,脏腑经络的外陷,那个就无所谓了。我们在临床之中知道六气的变化、脏腑的虚实,这就可以开药了,不用管病人什么症状,你只有体会形象深刻就行了。然后呢,这个时候病人如果再有主症的话他会有具体的反应,有时候在用药的时候有专门的用药,这个是真正的看病了。但是我们搭脉只要理解一个大象,你就可以看病,可以初步定法了。至于说临床经验多了以后,根据很多脉象就能够大概知道是什么病,在什么部位,怎么回事。这个又是靠很多细腻地这种感受,跟临床经验结合起来。

下面继续讲《伤寒论·脉法》。今天只讲三条,讲完三条以后上篇就讲完了。

脉法二十九,“趺阳脉浮,浮则为虚,虚浮相抟,故令气噎(食訇),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上节课讲到过噎,关于噎,是上焦阳气不得流通,这个时候喝水容易呛,吃饭吞咽不利,这是上焦阳气不得流通之象。“趺阳脉浮,浮则为虚”,阳气虚,浮而不能收,无力以为降。最明显的例子,“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为什么会面始焦呢?阳明气在上,因为它阳明不足了。阳明是什么?燥气,这股燥气;你看年青的时候看着都水汪汪的,年纪大了以后慢慢脸就显得干燥一些,然后不柔润,然后枯黄了,这就是在上的阳明燥气不降,阳明燥气郁在上,它无力下潜。它本来应该走到下面来的,但它停滞在上面就显得它盛了。

“虚浮相抟,故令气噎”,浮会不收,虚而不利,在上气机郁滞,从而产生这种气噎。“言胃气虚竭”,当然,这是一种。趺阳脉得病的很多,只是导致这种病的现象它也是浮脉,你前后对照着看,它只是给你阐述的一象,并不就说这种脉就必然是这种证。我上节课已经讲过了,以后还需要大家继续这样考虑问题,不要像很多学者,一看,不严谨,没有因果关系。那些学者,他们都不是做学问的,做学问就要探求本义,就是说他们到底讲的是什么象,作者在阐述什么。我们做学问是追求根本的,溯本求源的,而不是在这些枝叶上做文章。所以很多问题,在网上很多论坛就没法说,你说完了,他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他们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就是在这儿循枝摘叶,你没有办法跟他们讲,也没有办法辩论。所以,为什么以前讲究办论坛就需要有时候一言堂。三七生以前也讲,交流需要基础,没基础没办法交流,大家讲的不是一个东西。

“此为医咎,责虚取实”,什么叫责虚?责是什么意思?大家讲一下。在《伤寒论》里还有一句话叫作:“强责少阴汗”,大青龙证,本来如果是少阴证现,脉微的话,这个时候再用大青龙汤,就叫“强责少阴汗”,就有真武汤证了。“责虚取实”,这个时候,大家来看,趺阳在上,是实吧?阳气内虚了以后,虚阳在上不得流通则会出现实。为什么噎了?元气不流通则会有实。什么叫虚?元气不足叫虚,精气夺叫虚,邪气盛叫实。这时候,因为邪气盛,以为正气上浮,所以用了泻法,开泻之法。

前面还有一个“脉滑则为哕”,这是什么意思呢?刚才我跟大家讲了。

同学:上焦阳气不足。

行者:趺阳脉浮是虚,脉滑是实,这是正虚邪实。滑脉呢,左路厥阴不升,木气不升,右路相火上逆,它不升了以后代表整个浊阴上犯。本来阳气潜降,六腑通降能压制着一身的浊阴,一身这个水精啊、饮食津液这些阴精之物全能够收藏,它压制不住了,不能收藏。哕是什么?就是反胃,反食气,这是胃气虚竭,正虚邪实之象。所谓医咎,这是跟医生有关系。为什么呢?医生在前面跌阳脉浮的时候以为上焦有热,继续用寒凉,用了泻法,然后正气、精气虚夺,更加受损。虽然上焦这个虚火之气给他降下来了,但正气也受消损了。

“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这个守空迫血,按照底下讲的意思,就是说他可能还用汗法了;因为跌阳在上,以为是有表证,“其高者因而越之”,用了汗法或是吐法,这个时候中焦更加虚损。底下这段,脉浮、鼻中燥、鼻衄,这个是夹杂其中的,并不是这个“守空迫血”之后。我不觉得它这个是“守空迫血”之后而产生的。

“脉浮,鼻中燥”,鼻中燥是什么?鼻属肺,肺气不得敛降,阳明燥气不收,这个时候上焦干燥。然后呢少阳相火之气又逆于上,木火刑于金,所以产生了这种鼻衄。这跟“脉滑则哕”是两种现象。本来中焦阳气就是胃气虚竭的话,这就是大证了。至于说鼻中燥、鼻衄,这都属于小证;中焦这种反胃、哕,这种已经是元气衰竭,如果再加上不能食的话,“除中”。过去古人老说,哕者难治,这种病胃气虚竭,然后木气又上逆,这种病比较难治。

脉法三十,“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脉浮而大”,他就是统论的,大象。“浮为风虚”,改了,直接说“浮为风虚”——有的说浮为虚,有的说浮为风虚,这是为他下面要表述的现象做铺垫,像写小说一样,不断地加入一些暗示。浮,阳在外,阴在内,元气不守,里虚。浮而大,“大为气强”,什么气强?阳气亢盛,在外之阳气亢。“浮为风虚”,为什么说“浮为风虚”?风气是浮散不收的。我们一身之气,厥阴主风木,但是厥阴不现,正常情况下厥阴不出现。什么时候厥阴现风木之气呢?郁住了,左路乙木不升,郁住了则现风象。在黄元御的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叫“乙木郁遏乃生风燥”,这个时候我们就考虑到他这个风是怎么来的,左路肯定是不得升达,所以右路不光是元气浮在外,而且还牵扯到相火的风燥上逆之象。

“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抟,必成隐疹”。什么叫隐疹?跟现在的过敏非常像,风疹,晚上起来了,痒得不行,早上没了。风疹一般晚上特别痒,有的风疹阳气盛的,白天痒,下午痒。还有的是不定时,起来就痒,过两天好了;然后稍微劳累,心情一郁结,就又起来了。“风气相抟”,气是什么气?在上之阳气,在上之阳气有余,郁结在那儿,所以才这么大力量。这时候成隐疹。隐疹它有个特点,往往是一起一片,这一片疙瘩比较大,不会像出血点的小疹子一样,风团一样,一起就是很大的疙瘩,一般是类似于肤色。为什么它类似于肤色呢?它是白的,不是红的。白的属气,红的属血分。

同学:那红的,小点的那个呢,属什么现象?

行者:小红点,起一大片的那就隐不起来了,起来就得很长时间才能消得下去。那叫斑疹,发斑了。白色在气分,红色在血分,你看这个脉“浮为风虚,大为气强”,是气强了才能郁滞住,肺气盛在上,一郁滞,肺胃之气郁滞住了。阳气盛,肺胃之气在外郁滞住了,这个时候显示的是风团痒。这个时候怎么治?肺气闭住了,你们看,才会郁在皮毛,气郁住了。

同学:那发点汗就好了。

行者:不要发汗了。这个时候可以解表。用方也有讲究,一般它偏于里,气强,阳气偏盛,容易化燥、有火,浮萍,黄元御一般就是以浮萍为主药。浮萍辛凉开散,但是又有麻黄的作用,还有利湿的作用。它一般是郁结在肌腠之内,往往还有湿气,所以浮萍这个药非常好。

“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痒是什么?阳气欲通不得通,是曲直之象,木气欲达不得达,木气欲达不得达就会热郁肌肤,久久成癞风。开始的话就用浮萍开表。大家既然知道热在气分,血分有没有?肯定有,但是以气分为主。这个时候丹皮、白芍敛肝舒肝,你还都得用。丹皮用多点,跟白芍量差不多。丹皮气息比较辛烈,还有点膻味,它的辛燥之性相对强一些,临床之中它是凉而流通,不会寒滞。所以黄元御是浮萍、丹皮、白芍、茯苓、甘草,来泻泻湿。不对,他没有用茯苓,他用的是生姜、大枣,再奠奠中州,用它来治疹子。我一般在临床上就是加上茯苓、白术,急性的再加上桂枝;桂枝加一点,中焦的阳气能起来。

同学:如果中焦偏于湿化的话?

行者:中焦偏于湿化的话就是我这种治法,如果不这样用的话,效果会反复。就是说头几剂药突然好了,好了以后有反复,再用作用就不大了,因为中焦脾胃之气弱。至于斑疹、有红点那种,就直接从左路走,桂丹芍;痒得厉害的,非得挠得出点血才感觉好受点的,你就知道血分瘀滞比较大,你可以适当加点生地。你说加点生地,中焦可不可以再加点干姜呢,也行,也可以适当加点。生地凉乙木的,有些药必须得用,否则效果很差。

“痒者名泄风”,这是木气郁遏。以前临床治皮肤病,用荆芥、防风呀,荆芥也走血分,也可以;有时候用点蝉蜕,蝉蜕就是小药了,力量弱一些,但它有引经的作用;大家也可以用,但是用经方经法的话,思路会比较明确。你看他们都爱用什么白蒺藜啊,白蒺藜清乙木的,也可以用,也是小药。我们看三国人物志的时候,有赵关张马黄,经方经药这就是大将;其他有些小兵小将,他也各有其长,也有用处,组合起来治某些病效果也蛮好的,不亚于你的这些经方经药。但是呢,长期用那些药的话,自己就容易忽略大经大法,遇见许多疑难重病的时候,可能会乱了分寸。你只能说,你这个大经大法已经非常熟悉了,慢慢孰能生巧,入于化境了,那你随便用,可以脱离法,不着痕迹了。刚开始还得经方经药,亦步亦趋,你要觉得好的话可以把时方时药偶尔加在里面,偶尔用用,但是主线一定要明确。到时候你用的时候,你就知道,噢,我用这个偏于阴分,偏于血分,桂枝偏走肢节,我现在左路升阳要治头痛,我就把桂枝换成川芎,你知道它是代表桂枝的就行了。右路的很多药,白芍重镇敛降的,换成其他药的话,你心里明白,但是你脑子里还是经方这一个框架,这样的话,你怎么组方都不会乱。这样一个方子,懂行的一看就知道,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开有合,不像有的人开的方子,就像专方专药堆积起来的。

脉法三十一,“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抟,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此为不治。”

“脉浮而滑”,浮则为虚,浮则为阳。滑呢?滑则为实,邪实。“阳实相抟,其脉数疾,卫气失度”,卫气的度是什么?以敛降为顺。“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此为不治”,卫气失度了,卫气不得潜降,会出现很多症状,但这个“发热汗出”就是所谓的亡阳之兆,所以说“此为不治”。在临床上,这个浮滑之脉数疾,有,都是重症,脉气奔流不息。但这个时候,它这个不是太滑,就是说中间有点不流畅,但是非常快,你就感觉像那种波涛奔涌之势,这个时候阳气散而不收,右关脉容易出现这个现象。我在临床上的几个重症病人都是这样,但不是不治。这个时候怎么治呢?土能覆火,一定要温中,补中。他元气浮散不收了,是因为中焦无根,守不住它,压不住它了。这时候,你别一看,诶,四逆白通。四逆会不会有效?四逆如果干姜甘草量用得很大,再加点人参,还是会有效,但是白通肯定不行,它不是说格阻之象,不是说阴寒内盛。如果这个人出现这种脉气奔涌,下焦平常体质还可以,这些火神派的重剂都还管用。大量附子一用,把阴精一调,然后上焦阳气一足,马上又收敛过来了。

之所以过去古人说,孙思邈说附子为百药之长,它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有时候不是这些简单的阴阳升降能够理解得了的。但是,他阴精要亏了,调不动了,那附子就一点用都没了;尚有阴精那就行,直接把下焦阴精一开化,然后一身之气就流转开了。但也有前提,他如果乙木有很明显的格阻瘀滞,你这附子进去它也不管用,有时候瘀滞更大,看它的劲儿能破散开就行。“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如果冲不开的话,到时候亡阳更速。这种在临床上我一般就是保元汤,中焦如果有虚寒、寒湿,沉取无力,这时候干姜要用。下焦如果尺脉沉弦,还有点阴滞之象,瘀滞不流畅,沉、紧、实,这些代表有阴气,还可以调动;两个尺脉都很微弱,还有点浮漂之象,那就别用了,那就只能温养一下,家底实在是一点都没有了,用干姜都不能太大量。保元汤,参芪枣草,温煦中州之气,肺胃得令以后看看他可不可以敛下来。但如果这个病人已经亡阳急症了,那就没效了,保元汤、独参汤,他吃一剂药看有没有效,没效再吃也没用了。独参汤回阳,怎么回阳?就是这样,肺胃之气足了得话,金气得令则行收藏。

行,脉法上篇就讲完了,我要求大家全部要背诵下来,这是最基础的要求。你没有这个基本功,你有感觉都白搭,感觉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今天有点感觉,明天你又忘了。你要把它背下来,今天有点感觉,明天条文一回忆,感觉又来了,是不是?可以逐渐加深。

行,再简单地给大家讲一下。第一点呢,还是刚才讲的,条文要背下来。不但要背下来,而且我以前讲的,尽量要理解一下。以后我会不定期地跟大家讲一讲,会抽出前面条文让你解释一下,看你们解释理解得怎么样。

还有,仲景十脉,在伤寒论中仲景对脉法是用十种脉象来阐述疾病,我们既然学习伤寒论,也要求用这十种脉象进行阐述。这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我们初步来学习的话,我们先学会用六种脉象:大小、缓急、滑涩,用这六种脉象来阐述各种疾病、状态。大家回去以后就要体会大小、缓急、滑涩这几种状态。怎样体会呢?真正体会的话就要用通感。大小、缓急、滑涩,摆在这儿了,你给我用颜色来表述一下,它是什么颜色,用五味来表述它大概是什么味道,用声音来表述一下它大概是什么调,就这样,用相类似的通感来表达出来,这样的话你就会对它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更加清晰的感受。要不然的话那都是表面的,刻不到你里面去。你一旦能用通感表述,那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了,跟你外在所说的这个脉象的道理,就可以说外在的就为虚,里面的才为真实。

真正感受到这个脉象,脉象是什么?不是脉的现象,是你自己心里的现象,你心里一感应把它复制过来了,这叫感应的。要不然的话还是脑子里逻辑思维、各种名词。然后滑是什么,涩是什么,病蚕食叶怎么回事,轻刀刮竹什么意思,如雨沾沙,这叫涩,这涩就是个词,他们举各种这个象就是为了把你心中的感觉拿出来。你也来一句轻刀刮竹的词形容一下。大小、缓急、滑涩,对比地说,不是整个在一块来说。大跟小对比的时候,你怎样表述,缓跟急怎么表述,这样的话,会把你的思维取类比象深入到你的生活方方面面,你以后的感知就会非常敏锐,对各种事物、各种嗅觉、色、颜色,周围的各种环境一开一张的动静,你就会有体会了。要不然的话平常都是浑浑沌沌的,诶,好像有点不对,只能是这样。你感觉到有点不对,你把它理出来以后,你就知道气氛比较紧张压抑,或者是,诶,今天这气氛感觉到有点活跃,肯定有高兴事了;或者是有杀气,你感觉今天要出事了。这就叫通感。杀气跟紧张,跟压抑,都不一样。人的通感一旦训练出来以后,在看病过程之中这个是非常直接的,对脉象的领会,对病人情绪变化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心里那只眼睛就睁开了,就不像现在。我们平常靠脑子,你们都是瞎子,靠脑子,靠逻辑思维来分析。哎呀,左走五米,对,这里还有一个胡同,再摸一摸,这个胡同再拐进去,是不是?心里有感受就是眼睛睁开了,诶,该拐了,那儿该怎么了。

通感上也不是说盲目的。先从我们最容易接受的情绪,用情绪来阐述一下对脉法的理解。第二个用颜色,还可以用五味,就是说各种味道。就这三方面。主要是缓急滑涩这四种,大小都好弄,大小虽然也会有感觉,但它主要是形,是对形的描述。

行,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看有什么问题问一下,该结束了。

同学:三十条,营血这条,跟麻黄桂枝各半汤,还有麻二桂一汤这几个方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行者:那个是发热如疟,是表气欲开不得开,然后皮肤痒,没有形成疹子。那个时候气还不强,没有郁滞在肌肤,也可以起疹子,在临床之中用之也会有效。但是我认为,表气不开产生的那种比较大的疙瘩,还是以开表为主,桂枝还是少用。

同学:就是用你说的浮萍呗。

行者:对。它这个形如疟吧,它那个麻桂各半汤什么的,它是在表有束缚,然后乙木不升比较明显,所以用桂枝汤,桂枝升乙木,白芍降甲木,甲木一收以后乙木才容易发呢,就跟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打出去一个道理。你看临床上有很多人的用法,清一清肝,左路疏一疏,阳明少阳一降,心情还就好了。你看逍遥散,逍遥散里就有点柴胡,柴胡稍微辛散一点,但柴胡主要力量还是苦平,还是降的,所以很多病人吃完以后,诶,这肝气挺舒畅的。逍遥散主要是血枯精闭,当归、白芍是养血的,中土用白术,为什么用白术?白术这个药壅、滞、闭三大弊病,急证重证一般都不用,但是呢,用于亡精失血风燥的时候,它养阴。吃过白术的都知道,白术汁液比较粘,大便不通也可以放点白术滑肠,所以呢,它阴精足,它有养阴精的作用。

行如疟发热呢,它是时发时不发。有时候乙木郁遏急了,郁遏盛了以后,然后甲木上逆,然后热气宣散,宣散的力量过完以后又平复了,这个时候它是藉借着天时。郁遏两天,到第三天力量足了发一次热。外在阳气束遏不是太重,要是麻黄汤,整个束遏住了,卫气束遏住了,太阳寒水之经、寒水之气不开化,恶寒,整个发热都出来了。它这个没有恶寒。

左路由阴出阳,三阴,但外表的证状,表证也是籍借三阴而升达的,如果不限于表证就是三阳要收的问题。三阳要不收的话,麻黄汤是太阳证;还有少阳,少阳是甲木,像桂枝汤,桂枝汤体现在少阳;还有阳明,三阳敛降。在临床之中我们遇见一个病人,突然病人发热,你首先考虑这热从哪儿来的,肯定是三阳不降来的热,肯定是阳气在表了。为什么在表?是太阴证吗?太阴证手足自温,全身也会热,全身那种浮热烦热,为什么?中气不得输转,阳明不降,中土寒,上焦烦热。为什么手足自温呢?很多病人到了夏天以后,两只手非常热,像小火炉一样,天气热他手心也热,胃中很寒——阳气都跑到外面了,中焦太阴湿气不化,所以阳明之气回不去,都待在阳分。四肢为升阳之本,阳气从四肢升出来了归不进去,所以手很热。给他一碗附子理中,吃完之后就好了。但这不是治疗根本,根本上还要看他乙木和各方面的问题,是不是湿气重,下焦元阳,就是说阳气不通的话,有时还得利小便,等等。现在很多人都是,没办法,他不信,不信吧他也想治病。我说你吃点附子理中吧,实在没办法,不吃汤药,没办法,他总怎么治都治不好,他清热、化湿、利湿都用完了,不行,就是他治坏了,他不用这药没这么热。好,一丸附子理中吃下去,一个小时手不热了,两丸吃下去能顶二个小时,过两个小时手又热。久吃也不是一个方法,久吃吧,他的瘀结没打开,有时候容易化燥。这种病人往往中焦寒湿,外表看并没有疲惫乏力,他是湿郁。这种发热往往体温不是太高,高也是低热,37度多,偶尔38度。

还有少阳。少阳火高热的多,无名高热绝大部分都属于少阳。我在临床上治的无名高热都很多,西医一看没办法,这无名高热都烧了几个月,再烧下去该挂了,协和也看过,没办法。很多都是从柴胡桂枝干姜汤入手,然后是柴胡桂枝黄芽汤,这样一进一退,最后治好了。前阶段治了一个急性心内膜炎,西医说他是百分之三的生存率,治疗不治疗都是百分之三,但是还得治,抢救不抢救都是百分之三。他就是反复发烧,发热发了四个月,在哪儿都没看出来,去协和也不行,最后找到我。我说你别去看西医了,你就吃点汤药就行了,这个时间长了慢慢治。他不信,他非得去,看完以后晚上去我们急诊科看了一下,他又发高烧了。他去看,人家告诉他,这次查出来了,这次有症状了,一查心动,心瓣膜已经损害得很利害了,然后还有血栓,都特别明显,然后直接就转入ICU。转到ICU了,然后问我怎么治,我说你转入ICU了,我没办法跟你治。最后没办法,他非得要我治,弄得我也挺尴尬的,然后就吃柴胡桂枝黄芽汤,吃了一周,这一周体温逐渐下降,一周以后就好了,现在出院了,出院以后好像体重慢慢恢复了。你看烧四个月,每天高热,烧得很瘦了。我一看,白云观那几个道医开的方子,我实在看不懂,不知道他们那个方子的法在哪儿。白云观道医好像现在还特别火,但肯定不是从伤寒论那里来的,看不出来一点法;连时方的法感觉都不好找。他们可能有他们的自成体系。

这个就是少阳相火不降。他第一次见我,我就给他开了一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然后加了人参。吃完以后,他说从来没这么好,立刻二天不烧了,这二天也有食欲了,你看,左路乙木升达了嘛,然后脾阳一升达就想吃东西了,以前不想吃东西,然后精神特别好。然后也不知怎么的,到第三天晚上突然又开始高烧,这次高烧一下就烧得很高,烧到39度。他一下又紧张了,又去急诊科了。我想是他的乙木还未疏达,过了两天有点瘀滞了,到第三天可能是有点劳累或者什么的,加上他这个右边降甲木左边疏乙木,然后还有点瘀滞一直没发,到第三天晚上子时左右又发起来了,一发又是高烧。这种都是虚证,子时发的都是虚证,藉借着天阳郁遏才能发;子时缓解的也是虚证,藉借着天阳才能够缓解。但是这两者一虚一实,虚证就是纯助阳,实证就得清少阳,清甲木。这个人,最后我们的思路纯是柴桂黄芽,柴胡桂枝加上附子理中这个思路,然后温着温着就不烧了,不烧了,但是慢慢少阳证就出来了,典型少阳证,口苦咽干什么的都出来了,口苦、咽干、口渴、头晕,过二天有时候还眼睛出血,少阳火出来了。那个时候我一看,柴胡桂枝干姜汤,又把右路的黄芩天花粉都用上,一用上马上症状就没了,然后中土看着又有点虚寒,然后再把以前那个柴胡黄芽汤用上。

我就是给大家说一个例子,让大家知道,这个疾病无外乎左升右降,无外乎三阴三阳,就这点道理。看似很简单,关键是你怎么样把这简单的这么个法,把它方方面面集中渗透运用进去,这叫至简至易至精至要,用之于万物皆准。不要看网上论坛上说,黄元御有问题,满眼的水寒土湿木郁,哪有这么简单,哪有这么机械,是他自己简单,自己机械,还觉得黄元御先生……。他自己的想法就简单机械,我只要用什么就好,我认为这框框条条就这么回事,三下五除二就解决问题。事物的体会是非常深入的,需要靠时间去契合,这就证明他平常做人就简单机械。一个对事物理解深刻的人,听到一个东西,往往会去深入体会才能发表言论,这么好呢,就试试,越用感觉越不一样。现在的逻辑思维,像现在学院派学的都是用逻辑思维,用逻辑思维多了就会简单机械。西方科学就是这样,非常简单机械。有没有可重复性?我不用脑子,直接复制,用了就行。百分之九十就算神药,能有百分之八十就非常成功,对吧?另外那几个不成功就不用管了。整个医学是看似精确其实模糊粗糙,东方医学看似模糊其实精确,不差分毫,这就是感受,感受就要求完全契合。

行,今天就讲到这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