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64讲白虎汤证20140920讲

 inr的收藏室 2014-10-27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六十四讲白虎汤证20140920



以前讲的大家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交流交流。

同学:前面有一次讲到,我确认一下,您讲到说,麻黄汤证是从太阴开发,桂枝汤证从少阴开发,我想是不是说反了?我觉得应该桂枝汤从太阴开发,而麻黄汤从少阴走的?

行者:本来都差不多,但是桂枝汤是从中焦,中焦开发,然后是津液敷布。麻黄汤是太阳经底面的少阴经,少阴经寒气化了,太阳之气才能足。那就讲反了。其他呢?没问题?

同学:大青龙证有一条是“伤寒,脉浮缓,身疼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个为什么用大青龙?我觉得如果单看条文的话,我感觉他的证并不适合。

行者:这条上回已经讲过了,我记得上回讲得挺清楚的。首先,“伤寒,脉浮缓”,这个脉浮缓呢,肯定指的是左脉,因为右脉浮缓没什么意义,右脉浮缓顶多是阳明胃气有点儿缓而不收。左脉浮缓,左脉应该是弦、急、紧、滑,这是他的木象的本气。缓呢,已经带有缓怠之象了,就是升阳之气受遏了。“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这是什么,时轻时重,这是虚证,乍有轻时,是偶尔阳气如果一升达,恢复一下,他就感觉到没那么沉重。而且最后还有一条,(症状像是)一派寒湿,阳气受困,全身都那个什么,但是他下面一条,无少阴证者,寒湿嘛,寒来源于少阴,湿来源于太阴,无少阴证者,就是说这个虽然外在有寒湿,但是元阳正气尚不至于亏损,这个时候就是以实证为主,邪实,兼有正气虚,“大青龙汤主之”。

同学:那他这个为什么里面还要加石膏呢?就是他为什么要用大青龙汤?他为什么不用其他?

行者:这也是古人的用方吧。你想想,麻黄石膏,他配合起来,他是宣降上焦的。湿气瘀滞了最容易化热,但是看这条,他没有化热。他脉浮缓,左路脉浮,一身之气应于表,说明病位在表,根本不用说“无少阴证”,因为有少阴证肯定是沉啊、缓啊,那才是阳亏。脉浮缓,他这个缓,缓怠不收之象,是稽迟之象。这个时候,你看他的用方,麻黄配石膏,石膏是清降阳明一路,清降阳明一路以后,左路阳气升达就不会太亢,就不会在上焦造成燥热。真正我们在临床上用法是这样的,麻黄配石膏,他能把肺胃经络里面这些湿邪宣散掉,他的药(作)用的部位就更深一些,不至于走得偏于阳分。

同学:这个地方用石膏,就是说还有阳明不收之象,就是阳明实,就是大青龙汤用石膏,是因为他这个证有阳明实,有阳明证的表现,就是感觉这个方和桂枝汤大致相似。

行者:桂枝汤是什么?上次不是讲了,桂枝汤中风,风邪扰袭,风邪扰袭了,肯定土弱,风邪才会扰袭;如果土气敦厚,右路很固护,风邪没有办法扰袭,所以右路肺胃是弱的,应该是右路脉浮缓,然后左路由于风邪鼓荡,脉也偏于浮缓。在这里面桂枝汤主要从中焦开发。大青龙汤证呢,风寒之气束表,表气不开,太阳不开,在阳明已经有化热之象了。太阳不开的话,其实是太阳不降,太阳不降的话,阳明也跟着不降,既然阳明不降,是因为他素体本来阳明之气就有些瘀滞阻碍,要不然的话,他不会陷在阳明经表现出来。像前面讲的,“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不汗出而烦躁”,阳明气机不能敛降,不能肃降,已经扰于胸中。

其他还有什么?临床上这么用过吗?大青龙,石膏要用,你可以把他量减少一些。大青龙汤是大剂制,像临床上很多大夫也经常用麻杏石甘汤,用麻杏石甘汤来治疗,而他们也不是纯粹的麻杏石甘汤,加了桂枝,麻黄量不足,还没到大青龙汤那个力量。

同学:刚才强调的这条,您说他代表有寒湿之气,是因为他身体重?

行者:是因为阳弱。

同学:阳气郁闭?

同学:他这个是阳弱,但是肾精还足?

行者:不是。刚才不是说了吗,正虚邪实,两方面都有,而不是纯粹由正虚来。如果纯粹正虚的话,他应该脉是沉实、沉紧。黄元御先生讲的,“脉浮缓”,他认为这个“缓”字,是有传于阳明经的征象,这个脉浮缓如果出现在右部脉,那就是有传入阳明经之象,但是在左路呢,他这个浮缓呢,他不是缓大,而是有点儿迟缓。这能理解吧?其实在临床之中,很多外感人的脉象,左脉会表现出来有种迟象,迟缓之象,就是少神了,这个时候外感之象就重一些。

我们看《《伤寒论》》的条文吧,就要把所有的脉法脉象契合到自己能够领会的范围中,而不是把他们虚无缥缈。哎呀,这个脉浮缓,缓为阳明之象,到底哪一部为阳明之象,怎么会出现呢,来龙去脉都要搞明白。如果光是一个脉浮缓的话,桂枝汤也脉浮缓,为什么不用桂枝汤呢?“身不疼,但重”,然后“无少阴证”,这是他给出的一个阳气迟滞、稽迟这么一个现象。“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身痛是什么?身痛是表气被郁遏了,那个时候脉应该是什么?脉应该是有寒象、弦紧之象、沉象,闭束住了。但他是脉浮缓,脉浮缓则阳气有迟滞之象,所以“乍有轻时”。你看他有下文,要是光是这个症状,大家可能会想到,既然阳气迟滞,有湿气,那为啥不能从中下二焦去温化他呢,把阳气温升上来,用桂枝、理中去治。他这无少阴证。

只是这么讲一讲,在临床之中我们也会遇到相应的病人,可以把这个方子用一用。其他呢?

同学:小青龙证什么脉象?

行者:左脉,左关脉,浮、紧、弦,也可以没有紧象,但是,必须有浮、弦、滑,其中有一项;尺脉沉紧,这是典型外感之象,这个时候就是小青龙汤加附子。这一项也可以没有,那就是,右寸脉沉弦,略有力,这个就偏重了,那就是饮邪逆上。

同学:那他右寸或右关那一块,会不会有积滞的反应?

行者:没有,就是缓象,其中摸着有一根弦细之象,弦细的线,那就是水饮之象。也可以没有这一象,你看他左路上下,根据症状,但只要有这个,那你就用小青龙汤嘛。这种水饮明显的,就细辛、五味子多一点,下寒重的,附子多一些。本身小青龙跟大青龙就是一个右路从阳从阴化现的(区别),从阳化现,那就处在阳分,气燥,烦渴;从阴化现的呢,深一层次,津液就不能敷布,受到了寒气的感应,所以有寒水之象。小青龙你看,是可以直接加附子的,小青龙汤,而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他胸中的寒饮是受到外在的寒气的感应,寒饮不化了,本来就要温化他,所以你从下面把少阴之气再打开一些,他是助上焦太阳寒水之气温化。

同学:上次您讲大青龙汤的时候,讲了一个医案,当时服大青龙汤好了,但是一个月之后,病人就去世了,那么,这个情况是属于不应症,还是没得治,应该用什么样的方?

行者:本身呢,大青龙汤这个方子,麻黄六两,这个制剂就比较大,按现在说呢,起码得十多二十多克,二十克左右吧。麻黄既然用这么大的量,心胸肺胃在表的,他就有这么大的寒湿来阻遏他,是不是?要不然没有气扛着,这一下正气就被他吹散了;他本来进去就是克邪的,没有邪气的话,就把正气全都宣散了,他力量没处使,没有用武之地。只能说明,那个病人吧,他本来上焦之阳就偏于不足,内在心肺之精气已经亏损了,由于是暑热,暑气,暑天,内在的精气化现,内在的精又不足,化现为气了,所以这个时候用大青龙汤,直接导致了内在心经的精气的匮乏。

临床上,过去,尤其南方,南方一些医生特别怕麻黄,麻黄用完什么现象?马上叉手自冒心,一吃完,汗多、心慌,这就代表心气不能固护了。麻黄的力量不是其他的药能代替的,但是你真要有寒湿必用麻黄。所以说要治疗这个病人,咱们治病不能考虑到用什么方什么证,你得看他内外表里虚实各是什么情况,然后相应地去用药;他能承受这么多麻黄,你再用,能承受这么多麻黄,你再得看他心气足不足,你可以加点人参、党参,以助他精气、营卫之气开发。

总归,理解好了再用,要不然的话......,感觉到了再用。就像简简单单一个麻黄汤,是吧,桂枝汤,如果是桂枝汤证你用麻黄会有什么现象?

同学:汗出更多,更热,更收不住了。

行者:中上二焦的阳气就更守不住了。如果是麻黄汤用了桂枝汤,但是如果是大青龙汤用了桂枝汤,那就更厉害了,叫“桂枝下咽,阳热(盛)乃毙”。

所以大家都要把每个方子彻底打开,为什么这么用,每个方子他的每味药剂量大小都会针对他的体质脉象,尤其是脉象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上来就原方,上来就原方那是最初的阶段。

既然讲到这儿了,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大青龙,外有风寒,内有燥热,阳明之热,要随着这股相火,所有热都是相火顶着嘛,外在的是太阳不降导致阳明(不降),内在全是由于厥阴乙木不升,少阳相火上逆,甲木上逆,这是内在的,然后再根据病人体质的不同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小青龙汤是内在从阴化,上焦从阴化,肺卫不散精,津液不能够输布,肺不能朝百脉,所以就产生了痰饮不化,当然这是初期,初期受寒了。中后二期治咳就不这么治了,只需要温降肺胃就行了,那就是苓甘五味姜辛汤,麻桂都不需要了,加了茯苓。

就是说呢,什么样的体质,什么样的人会导致他有大青龙汤内生燥热,什么样的情况、体质导致他有小青龙汤的从阴化现?六淫外感,都是相互感应的,不是说感受到了,是应,一阵风吹过来,结果呢,这人中风了,那个伤寒了,这个大青龙汤,那个小青龙汤。不是他们受了不同的气,这就跟庄子的故事一样,叫作“吹万不同”,天地之间一股大风吹来了以后,峡谷、孔窍、小的石缝,各种各样的地形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股风是一样的,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谁来讲一下,直接讲嘛,讲的对不对,咱们就是分析探讨一下。

同学:我觉得大青龙汤证有点像重体力劳动者,平时干活比较多,经络之气旺盛,而且重体力劳动者干完活有大汗,这个时候冲凉、淋雨或者饮冷,这样容易感受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要是得的话,这个人可能平时体力劳动较少,性格上偏于内向、阴郁一点,而且吃生冷的比较多。

行者:都吃生冷的比较多。(笑)

同学:活动没有大青龙汤患者活动多,经络之气不旺盛。

行者:你总结一下嘛,一言以蔽之。

同学:大青龙汤证的患者,一气宜开不宜合,小青龙汤证的患者是宜合不宜开。

行者:讲得太笼统。只有自己感觉清晰了,才能给别人一个清晰的表述。

人一身之气,左升右降,左路阳气升达,右路阳入于阴,阳气要敛藏。刚才已经讲了,这两个在右路有从阳化现、从阴化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从阴化现他就叫寒,从阳化现叫风,由于是外气来扰动的,既然能够受风,右路的气就容易浮散不收。浮散不收导致什么?怕热。所以这两个,一个是胸中之阳不足,一个是胸中之阳偏于壅滞,偏于壅滞在上焦。能得小青龙汤证的人,不用问,上焦饮邪平时就不会化,勉强化开了,肺胃之气容易敛凝收敛下来。

同学:这两种病人,右路金水都有点收不住,大青龙汤偏于不敛。

行者:金气是不收了,大青龙是不收了。这两者金水之气吧,都是不降,金气不降,一个是从阳化现的不降,一个从阴化现的不降。至于说要谈到金气不收的话,那是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从燥气化现。

同学:如果是金气不收的话,应该是白虎汤证。

行者:所以他里面有隐在白虎汤的证。

同学:但是同时有太阳不开,既然太阳不开,一定有太阳作寒,所以大青龙证偏于邪实。

行者:肯定相对比较邪实。小青龙汤吧,仲景是没有给脉象的,大青龙汤明确给的是脉浮紧,一身阳气郁于表,从阳化现,表气瘀滞。但是呢,大青龙汤这个治法就比较好,以前不讲过吗,太阳病,他是太阳寒水之气不能够开,不能开了以后导致太阳寒水悬在高位,想收收不下来,太阳之气开而不合了。其势,太阳之势是什么,开而后合,他是要敛降收束的,但是他敛降收束不了,因为他还没开到最顶,最后一点还没开开,就像一个弹簧一样,已经顶到最顶点了,但最后一点打不开,所以他想收收不住,想发也发不出去。这能理解吧?这个时候呢,整个遏阻的太阳经的经气就化为伤寒之象,身疼痛,恶寒。

太阳之气本来是什么?太阳者从标从本化现,他体为阳用是阴,体阳了以后本身阳气就比较亢盛,这个时候致病,你要是开散寒水之气,叫他最后一层打开的话,他的体阳之气就会旺盛一些,这时候有时候就会伤及阴分,(所以)用石膏寒凉之性把他在表的阳气消减一分,这个病的病势马上就弱了。这也是很多真正的感冒病人,你看,我这麻黄汤下去他也好了,那边银翘散下去他也好了,对吧?把他传经之气消减一下。

同时也一样,小青龙汤也有加石膏的。左路阳气郁遏,传经之气郁遏不得化的话,产生的这种右路敛降不住的这种燥渴,伤及了阴精,所以用石膏清燥热,来升达津液。《伤寒论》中谁说过一句话,说整个观察温病的治疗只在三个字,就是“保津液”。观察伤寒的一些治法来说,有很多条文也是秉承了这个宗旨,因为津液亡失的话,人体的元精之气就会受到损耗,那个时候很多药石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当然了,这对现代医学可能难度小一点,人家输液啊,营养啊、氨基酸、甚至蛋白、血都可以,所以他们在这方面还是可以有优势利用的。过去咱们中国古代,津液只能从中焦来生发了,大渴的病人、脱水的病人,要治疗起来的话跟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直接输液,直接根据病人的电解质状况,直接配合,缺什么补什么,根据他脱水的程度决定用低渗的还是等渗的这些。

实者邪气实,虚者精气夺,既然是虚者精气夺,那就是,病邪从阳化现,就证明阴精之不足,病邪从阴化现,就代表阳气不旺,因为这才是他的体质。因为阳气不旺,所以肺胃一路的津液敷布就无以温化,就易化为痰湿。由于内在的精血不足,就导致上焦容易有燥热之象,阳气烦热在上。所以说这是两种人的体质。比如肝脾内在阴精不足,容易紧张着急,这种人一般脾胃容易从阳化现,因为什么,脾精弱了,肝火就用事,相火就扰动,阳明胃气就不容易潜降,他就能吃想吃。平常思虑少,肝脾的阴精尚足的,由于元气不足,所以容易从阴化现,这就关于元阳不足了,所以从阴化现的人就可以直接温脾肾阳气,而从阳化现的人你就要时刻注意到内在养其精血。

你说给个大青龙,在这里面可不可以看情况给点当归、生地?对吧,这就看脉象了,看具体情况,并行不悖。他左路那么大的力量,是因为他根本升不上去,为什么升不上去?小树苗就缺水,全是内在的燥热之象。为什么力量大?就是阴阳不和,阴阳产生了所谓的偏失,偏阴偏阳。如果是阴阳合和,阳气越旺越好,根本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有很多人,体质这么弱,这回病来得这么凶险,病势这么旺盛,那就是偏阴偏阳,体质已经很偏了,虽然弱,平常看着就没劲,但是内心着急、燥热、好动,这个时候来上一股传经热邪,马上就所有的阳气,经络里的、脏腑里的阴精全部就守不住,精气就腾起来了。这个时候的高烧呢需要养,这是什么?这是阴虚发热,阴虚发热有高热。你看温病,温病里头很多都是高热。不要想着,像以前学的基础,阴虚发热都是徐徐而热,那是在没有外邪的情况下;左路乙木如果遏制住了,那就是风火之势。

来回讲讲,就是依靠我们能理解的东西,用我们理解的一阴一阳,一进一退,左右二脉的这两根触角,把这一个个锁都解开,这就是我们能做到的。有什么意见吗?

同学:没意见。

行者:没意见?连点应和都没有?(众笑)像过去古人一样,听了两段,诶,欢喜。(众笑)你们要有赞同才行,要有应和,诶,就这么样了,对!要不然你就说啊,对,知道了,那都是脑子里边的。还有什么问题?

总归呢,讲这么多,理清个概念,学到最后,脑子里边应该一物也无,身心空廓,一物也无,这个时候你才能说是返本归原。那个时候你才知道古人说的心经,神识的奥秘,再去体会出来,那个时候你再观察很多事物的话,就会很敏锐、清晰,其实不是观察,直接就映现出来了。但是这个映现呢,就出问题了,你要如理如法地去思维。刚开始达不到不着痕迹,什么是如理如法的思维?“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就是阴阳进退,“迎之随之,以意和之”。到这个时候呢,我只有两招,但是我使出来的时候始终是一招,这叫不二。两招就是循环往复,天下事情都是,一进一退,来回、缓急、刚柔,作各种象、各种状。

开始呢,一念未生,一念不生之初是什么状况?大家讨论讨论,看看你们最近有没有什么长进。一念不生,这就是本来性闲,一念不生,万象森然,所有万象自然而然都摆在那里,应缘自在,缘来则应,缘去则消,这个时候是非常自在如如的,这就是我们禅宗提到的如来禅。这个是没有力量的,没有感情色彩的,他也会哭、也会笑,你总感觉到没劲。学医也是这样,你要到达这个境界,分判阴阳表里内外,一切都是丝毫无妨,整个映现出来。但这个是根本,没有这个根本,其他都不要谈。这就是“体”,清净法身,这就叫“无极”。

想过无极跟太极之间的区别吗?我们中国文化的东西都是从这上来,有其大用。就像今天讲这个《伤寒论》一样,内心清静,一尘不染,这个不需要去守他,我们只需要做到应物不二,全体全用。就像这个条文,小青龙汤出现了,我们是全体、整个去感应去感受,然后呢,从阴从阳,自然就化现出来了。没有一念不生,也没有清静本原,什么都不需要,就是自在其中。用久了之后,自然而然,就这样了。行,随便讲点儿题外话,大家听听就行了。

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唯此一心之变,如此而已,把心中的这些隔阂啊、障碍啊、观念啊全部扫掉。刚开始学东西,最忌讳的就是,哎呀,还有个更高妙的东西,我接触不到。已经本自具足了,你追寻什么?当下心安,你能放下吗?放不下,放不下你再折腾。所以叫什么?天花乱坠。佛法甚高,医理难明,这个东西,可能有很多东西我都不是能够有缘遇见的,很多人内心都会有这种想法,一定要扫除这种迷雾,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用我们现有的本心去感受,以至于最后光大了整个天地。这就是学习方法,必须这样,只有这样。到了这个地步,只能说你刚入门了,你以后出去不会随便被人骗了。

不是被别人骗,是被自己骗,这个世界上你不会被任何人骗,只会被自己骗。别人一个大神通,然后又是诸佛降临什么的,这立刻就失去阵脚了,自己把自己给骗了。(你应该)咦,挺好玩的,怎么回事?怎么弄的?感受感受,立刻,阴阳进退表里,然后是大是小,是方是圆,你感受出来啊。这是这种入门所学的一个途径,大家也必须要从这里边入,要不然学医没用。你看历代多少才俊学习《伤寒论》,学到最后还是众说纷纭,对吧?众说纷纭没意义啊,都在理上较真儿,说食不饱。这以后,随着感受越来越圆满丰富了之后,就知道了,其实历代注解《伤寒论》的书其实就这么回事,实在不行就把他们全烧掉。这就是所谓说的,楚人一炬,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是我们主席要搞文化大革命。

行,现在休息一下,一会再讲白虎汤证。

下面讲太阳伤寒白虎证。既然谈到白虎证,大家就知道,就是说现代的人得白虎证的少,吃得好啊,也不缺水果,虽然思虑挺多的,内在的思维紧张,内在有点紧张,脾胃阴精耗伐,但是由于后天食物这些呢,阴精之气又有补充的来源,虽然劳心,但是体力不算过于烦劳,所以造成了阳明证的这个象不会太旺盛,可能会有阳明一路,但是呢,不太明显。相反呢,少阳相火显得还挺重的,右路一起,全都是柴芩芍,相反,要用到石膏、知母的(不多)。本身他体力劳动就少,阳明气显得就不那么旺,平常就没有那么多化气的力量,所以在传经过程之中他容易被从化。

气就是这样,气一旺就主化,气一弱就容易被从化。(阳明气)从化就化湿,不从燥化,以至于上焦口渴口燥,中焦还内在寒湿,是吧?就这个现象:一上来,哎呀,口干口渴,白虎证,结果用完之后病人说更难受了,由于中焦湿气没有化开。中焦湿气没有化开,治病并求其本,直接理中汤,上焦口苦口干口渴,根本不用管,中焦阳气得运,津液自然敷布。上焦那点肺金之燥热,那是因为肺气无力潜降,那点残兵,中焦脾胃之气一开化了,大气自然就降下去。有的时候就一点儿清燥的都不要用,但你可以看他舌头啊,他舌头虽然有寒湿之象,但是还很瘦的,苔也很少的,你考虑上焦适当用点儿就行了。

阳盛之人,表寒里热,则用大青龙,表寒解而里热盛,于是有白虎清金之法,肺金清而胃热消,可无异日阳明之证矣。至于汗后阳虚之渴,则于白虎而加人参,凉金益气,生津化水,清涤烦渴之妙,超人巧而绝天工,制方立法,神化难追。

阳盛之人,邪气盛则实,这叫阳盛,是因为他阴精不足,不是说来一个身体特别结实的,元气特别充沛的,他想得阳明证,那不见得。阳明多气多血,他津液非常充沛,他想化燥热、想化燥,他也不容易。

加的是人参,不是党参,白虎加人参就是这样,你必须加点生晒参,五年以上的,要不然没有效果。如果你加黄芪,那不行。这个时候是什么?内在脏腑的阴精已经亏乏了,人参主补五藏,他是收敛的。我在临床之中,我就发现人参和党参不是一回事儿,你咳嗽者要去参,是不是,你咳嗽加党参没事儿。但是也是一样的,本身很多咳嗽就有痰湿滞在里边,如果是邪气盛的话,你再加甘缓之品,他邪气就不容易,痰湿之邪不容易清肃下来。但是呢,现在大部分人中气都亏,肺气无力,这时候你加点参、参芪之类的,他就会感觉到症状解除得比较快一些,这就是正虚邪实的一个体会。临床上,一看,他邪气实,雍滞了,你说我先补正,那就是(不对),急则治其标,对吧?你只有把痰气清降下来以后,他肺气才能流转,然后呢,上焦阳气归于脾胃之中,脾土才能有阳。

大家观察到没有,最近看病,不是最近看病,前一两周看病,很多人都这样,上边出汗,口燥鼻干,中焦脾胃又特别怕凉、怕风,那就正好是阳不能归于中土的现象,那个时候呢,你只要助他阳归中土就行了,不要想着我要清上,我要温下,因为你用很多温下的时候,肺金的燥热更不容易归了。他为什么不能归呢?就是因为天地之气感应的肺气旺了,虽然旺了,但是呢,他是呈现了燥气的化现,他内在力量还不足,你只能,(虽然)口干口燥,那我还得用参芪,你助他一把力量,他就下去了,阳归中土了。一看,哎呀,这不行吧,下面得温,理中汤,上边得清,什么天冬、麦冬、天花粉,清完了以后,病人感觉,哎呀,好像有点效,但还是难受。是接引了一下。他是欲降不降,他呈现了燥气之化以后,本来他肺气是不足的,但是呢,他受到了天气的呼应,显得肺气足了,其实是他不降了;他只有五分的工作能力,现在外在天气呼应他了,他感觉他五分的工作能力都发挥出来,其实他还是这么大力量。能听懂吗?

同学:其实这热,是肺气足了,聚在上焦的这些热的感觉。

行者:你还没听懂。我们一身之五行六气是皆不化现的,这叫得其常;只要得其化现的话,他就失其常了,他一气不化了。肺气已经不能敛降了,肺气不能敛降是虚而不降,知道吧,他不是不归了,肯定是这样,这个是个典型的虚证。一般的人,身体正常的人,本来到秋天,都会有很多情怀要抒发一下,肺这里边,胸臆就感觉饱满一些,忧思要排遣,都是这样。但是呢,他还没有失常,失常就是,他就口燥鼻干,上焦显现的燥象就出来了。这就失其化了,失其化了怎么办?肯定是不足嘛,补气降气。你们回去用用试试,等明年吧。不要一看就是,哎呀,这典型的脾肺之气还不足,那白虎人参汤上,白虎人参汤是邪实的燥热。用参芪补中降气,那不是有了吗,方子多了,下气汤、地魄汤,都可以加上参芪,你重在把气降下来,而不是重在清燥热,所以呢,下气、地魄,滋阴的力量,你还可以适当少用一些。

同学:什么时候应该清热?

行者:他要是从燥热化现,火象重的话,就要清。他要光是不降,无力潜降的话,所有降的药其实只是个药引子,参芪的药引子,给上三五克陈皮、半夏、厚朴、杏仁之类的,就这个意思。这个时候还要看一看他是不是表又不开了。前一阵子很多人鼻炎犯得特别重,是吧,有没有表证,有表还需开表,开完表了,然后就是这个套路,往下清一清,他就是季节性的。有表证的不用问,肯定是柴胡桂枝汤证,左路受寒,厥阴郁遏,右路全是少阳上逆。

然白虎汤证,虽皆伤寒之条,其实来自中风者多。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其为风证甚明。以中风多传阳明,白虎汤证乃承气证之初气也。

不管是伤寒还是中风,皆可转属阳明。转属阳明了以后,问一下,太阳病,太阳气怎么回事了?太阳病自解了?也没有汗解,变成白虎汤证了。你怎么想的?

同学:讲不出来。

行者:讲不出来就是问题,有问题就挑明了说,老是感觉你在自己琢磨。

同学:以前有一段时间想明白过,现在忘了当时怎么想的。

行者:这就是所谓的传经之邪。本来没有传经之邪,这是一个假设出来的。太阳病可以不可以太阳阳明合病并病?可以有吧?他转属阳明了以后,还有没有太阳?可以有,但在转属阳明的过程之中,他这个一气阻遏的势头呢,本来是阻在太阳经,然后呢,其他有去路了以后,太阳经瘀滞不化的这个气就缓解了。本来就是逆在太阳不开,然后导致寒水之象特别重,现在呢,有去路了以后导致太阳之气不开的现象得到缓解。很多伤寒高热,高热以后大汗大渴,是不是,高烧,一烧起来以后,六脉浮大,哪儿还有一丝紧象呢,然后,一身汗出了以后,如果汗出彻,太阳病就解了。太阳病解了,还有没有阳明证?没有。他怎么转属阳明的?是因为他阳明经气本来就燥热,内在阴精就不足,他一旦阳明经郁热产生了以后,郁热就留下了,郁热留下以后,外在的太阳寒水之气还有没有?有吧?所以说,他可能外在还有恶寒,内在又有阳明经证,内有燥热,外有风寒。这时候怎么治?如果是因为里气不通导致表气不开的话,不是有调胃承气汤吗,对不对?但是,由于内在的阳明燥热之气不断地产生郁热的话,他会把外面的太阳不开的寒水之气慢慢逐渐地抵消、逐渐化开,就没那么重了。

同学:……

行者:他是因为太阳不开阳明不阖,太阳一病是不能开,阳明之病是不能阖,他不能阖的话整个气脉就开张,把太阳之气不能开这个象慢慢就消减掉。但是临床上有这种现象,就是说,六脉唯独左尺脉老是有点沉紧,其他脉都浮散不收,已经都显示出来阳明证,大热、燥渴,整个三阳之气也都显示出来逆于上而缓怠不收的现象,这时候怎么用方子?就是还有一丝太阳寒水之气没化,还有这丝太阳寒水之气不化,他就会导致恶寒,由恶寒导致发热。这个时候怎么治?因为营卫经络的气血多次发汗以后已经无力再发热了,所以他的热一定是微,因为太阳寒水的经气也弱了,所以他作寒也微,总是感觉到有点冷热不舒服,现在很多所谓发烧病,在医院发烧待查的病人可能都这样,很虚弱了。

这时候不要治错就行,原则是伺其津液自和,我们用药过程中不要那么发散,既然下元有寒,我们温一温,既然上焦阳气不收了,我们温固一下中焦,我就靠干姜发发汗就行了,下元之气一旺了以后,寒气一打开,最后一丝太阳寒水之气一化就行了,因为这个病已经不在中上了。可以用一点附子、细辛、甘草,而且药的剂量要小一些,因为药入于脾胃,他要靠中土元气来调动,元气如果已经不足的话,药的剂量就要少,正好能调动起,因为下焦的寒水之气不会太盛了。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脉滑,气血充实之象;厥,厥逆之象,热瘀在内,四肢厥冷。什么叫厥呢?四肢为升阳之本,他应该是温的,对吧,手脚应该不怕凉的,因为他是四末阳气之本,而躯干部相应是怕冷的。这时候升阳之本反而寒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凉呢,手足为什么会凉呢?

同学:不通。

行者:怎么不通,哪个气不通。你说一下。

同学:这条我也理解不好。

行者:你怎么老理解不好?(众笑)

同学:这一条的确理解不好。

行者:没有讲这一条,刚才不是讲的逆吗?

同学:本身四末为阳气之本,这句话我就不太理解,末怎么能是阳气之本呢?阳气之本应该在下元。

行者:你的思维吧老是太僵化,老是有个定式了。四肢为阳,末,他是末梢,不代表他是阳气的末梢,代表他是属于阳位。就跟六经之气一样,最外表的是太阳,他在阳末。又回到这句话来,阳气之本是什么?由群阴之地升发一点阳气,升发到四肢,而四末的阳气再回归于全身,是靠他的,他如果阳气不足就没有多少阳气能回来。他这是一个说法,意会之就可以了。然后再说厥症,左路不升也叫厥,右路不降也叫厥,他就两条路呗。

同学:左路不升是四逆散那个证,右路不降……,临床上一般出现的是左路的症。

行者:不管他是什么,四逆散、四逆汤,总归,是厥阴乙木不能顺达,憋在里面了,不管他是热憋在里面还是寒憋在里面,是不是。他憋在里面,从阳化现从阴化现,这是两途。就像有些人说的,里面不通嘛,里面脏腑精气要外济为阳,不能到四末,所以四末凉了;然后呢,四末的阳气要回归,但是归不了,归不了怎么办?是因为有少阳经气堵住他了不让他归,这样才能逆嘛,光一个阳明之气往上逆,那点力量太弱。

同学:这种不归表现出来的逆有什么症状?

行者:头晕啊,眩晕啊,服之即厥,吃完就晕倒了,肯定是那股气力量太大,收不住。就这左右两路。

同学:我觉得左路不升的话,右路肯定不降,右路不降的话,左路肯定不升,因为他是一个圆。我不知道他们两个有什么区别。

行者:他是这样的,没有那么绝对。左路不升,代表他升得不好了,已经不能良好运作,但是还每天运作,就是出了点问题,这就是左路不升。在左路不升的情况下,右路也可能降得很好,但是时间长了肯定影响到右路不降。这是有个受病之因,这个因呢就会导致整个全盘都受到连累,但是你不能,就跟以前我开始学的时候就想造一个方子,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气运行,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该温的温,该清的清,该补中土的补中土,造一个无敌的方子。这种人一般都这么想的,来什么病,我就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改改,他不升了我把这边加大点,他不降了,我把那边……。是这种感觉。

同学:这种感觉有问题,是吗?

行者:这种感觉很有问题。因为你运用的是汤药,我们用的是草木之品,是用的他的偏性,人体自然有一种平衡,你应该以病人的象为根本象,你还没看见病人的象你就建立了一个稳固不动的象了。这个有用没用?也有用,但是有时候就会刻舟求剑了。不都是这么搞吗?我以前也想这么搞,我想,这挺有意思,但这也太简单,笼统。而且呢,看病看多了也是这样,《伤寒论》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他这股和气,这股象永远在病人那儿,永远在具体的事物具体的象那儿,心中没有定象没有定法。上来一看,全真一气汤,有温补三阴的,有温补三阳的,是不是,所有能补的全都用上了,他这个补就顺当了,吃完我这个药以后,六经经脉都会大盛。(笑)

同学:就从这个左升右降的来看,左升右降围绕着中焦来运转的,那从中焦来作用,让中焦来带动左升右降,那是不是就避免了考虑左升还是右降?

行者:都是一体的,大家都是相互配合的,离开谁都不行。你认识问题从中土认识的话,那就中土斡旋四象,你要从四象来认识,那四象就调燮了中土,就这样,他们本来是一,不能把他们全分开了,就这一股气。当然看病看多了容易那样,容易找一个基本方。我以前就是挺喜欢柴胡桂枝鳖甲汤,居中调和,然后左升右降,然后不降了把升路都去掉,看看不降的原因是什么,加点药降点药。这样的话你治杂病可以,因为杂病的方子都是这么来的,但是,你治疗急症或者时疾的话,那个时候显得力量就不足,就不能击其一点。

同学:这一条,伤寒脉滑而厥者,之所以里有热,像刚才讲的,他虽然是阳明经症,但还有太阳不开之象。

行者:他由于化现阳明之气之后,太阳之气已经有一些转属了。这个时候呢,你看,脉滑而厥,已经出现厥症了,证明什么?证明阳明之气不降是他最关键的。阳明之气郁阻在内,导致太阴脾经,脾主四肢,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升达。首先这一条,脉滑而厥,里有热,这就是这条铁律,脉滑,左脉滑就是血多气少,气血正在波澜孕育这种状况,但他又发不出去。为什么发不出去?那就转属阳明了,阳明之气呼应着他,不去往外开,不去往外走。阳明经气如果能收能降的话,他一下左路就有力量升了。

同学:这一条,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你怎么用药?

行者:如果要我用的话,如果是伤寒病,我考虑可能没他这么简单,可能还是以柴胡桂枝汤加上清降阳明的药。这个方子的后续手段还是柴胡桂枝人参汤。

同学:比如说这个条文的厥,厥的来源是阳气不能敷布,阳气不能敷布的原因是伤寒以后阳明不降,没有升达的力量。

行者:他是郁在阳明了,导致阳气郁阻在内,无力升达。

脉滑而厥,讲的是左脉。脉滑,左脉,阳气,木火之气已经有郁遏了,是吧,已经是郁而发,但是呢又厥,出现个厥,厥还发不出去,他就有原因。仲景找到的原因就是里有热,里面是厥阴之气在内化热,而这个热气较轻。这一条跟后面那个什么热深厥亦深,他们是一样的。

同学:只不过这些人体质不太一样。

行者:这个病偏轻一些。

同学:这个病人可能是因为肺胃之气偏弱一些?

行者:咱们可以想象,就是说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会伤寒以后得这个病呢。第一点,阳明燥热之气郁遏,他平常阳明燥气就盛一些,平常阳明燥气就盛,然后受寒以后,厥阴乙木欲开不得开,然后就合于这股阳明之势,就郁在里。厥逆是左路。

同学:《伤寒论》后面我记得他有一条,那条我也一直理解不好,白虎加人参汤,那条是背寒如手掌大,这个怎么理解?

行者:这个我都讲了七八次了。白虎人参汤,那个恰恰是因为中土气虚。

同学:中土气虚,无力而升。

行者:无力而升,跟这个一模一样。背部阳气不能敷布,他的病位恰恰是应对在阳明经,是因为阳明经的燥热之气潜降不下来,阳不得归于中土,所以他的经络之气收不住也发不开,他经络之气已经有点枯竭了,所以,背微恶寒。至于汗后阳虚之渴,则于白虎而加人参,然后底下是,超人巧而绝天工,制方立法,神化难追,这意思就是说,他是上阳不足,上阳不足我们用的方子是什么?上焦阳气用的是参芪。当然了,参有发,有收而后发的意思,芪呢,开而后敛,你要把这两面搞清楚。所以呢,你看用的人参,用他从左路要走的,所以用他了。

同学:这个方子重在清热,用一两剂就行了?

行者:按照这方子的意思,内在的郁热一清,自然而然病人自然汗解。而左路脉滑,肯定是滑而弱,滑而软,滑而缓,不会说滑而如豆,特别有力量,那个不对。

同学:这个条文的患者,中气不足偏于脾精不足。

行者:不是,他阳明郁热,这个条文显示的是实证,是阳明气格阻。为什么阳明气格阻呢?实证格阻。

同学:这是哪个阳明经?

行者:他是因为什么,左路郁滞要升达了,他升达不了,阳明经旺盛,一下泄了,阳明经就敛不住。但是呢,阳明经气为什么敛不住呢,那还是因为中土之气收敛不住。平常体力劳动多的人吧,你看他过没过,咱们平常谈体力劳动多的人都代表他过了,他肺胃之气受损了,他右脉会浮大,会有点张了,都是讲的这个。而这个病人呢,考虑他内在脾胃的肝脾的阴精还相对亏乏一些,尤其是胃中的阴精之气亏乏一些,一伤寒一得外感以后,左路厥阴之气遏滞住了,然后阳明经燥热与少阳经相火一块,要有煎熬津液郁而不发之势。

同学:可不可以这么讲,刚才讲那个前提,四肢为诸阳之本,与这一条并没有太大的一个关联。

行者:本来这就是个说法,随便一句的闲话。你想要揪出一个实质性的理论。

同学:我是想,因为讲这条提到这句话,可能是要借助这个说法,但是……

行者:四肢为诸阳之本,诸阳之末的意思是什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他没有升阳啊,他阳气达不到了,他肯定是不升而郁在里面了。还有一个就是说,当然对这条文讲不到,就是说很多病人手凉,手沙,那就是元阳大亏。

同学:四肢为诸阳之本,能理解成四肢是生长的根本吗?

行者:他是表现,是表现的根本,而不是这个根本,根本在于下面。他就是讲,阴气的根本在下面,在五脏内,阳气的根本就在外面。他这是对应的讲法。你知道他对应的讲法,他翻过来掉过去,你都知道他什么意思,随他怎么说,而那个不要执着他这什么个阴阳啊。我不是老说吗,他有的讲阴阳讲的是形,有的讲的是气。他讲形的时候,你要拿讲气的跟他这儿拧吧,你们俩永远(说不到一块),谁都对,谁看谁都不对。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而表有寒。白虎汤主之。

看这条,这条跟上条类似。左脉,左关尺脉没有一丝一毫的弦、紧、涩象,如果有,这条不成立。如果有的话,左路阳气已经受到了束缚,你里面再把阳气一撤,他就引病入内了,对吧?他既然里面用(这个方),左路已经没有了,左路的寒气已经没有了。而是由于这个病可能就是汗过,可能怎么样,然后呢左路汗后阳气开泄了,但是在表还有畏寒之症。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还得考虑考虑是不是用点白虎桂枝汤。尤其是左关左尺的这一丝寒气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左脉的弦紧之象,右脉内在的阳明实象就不会太重,因为他没转属过去呢。

同学:这条,别的版本有很多写的是,表有热,里有寒。

行者:什么别的版本,哪个版本?

同学:那个,人卫出版社那个版本,《伤寒论》版本。

行者:也是黄元御伤寒悬解?

同学:不是,是伤寒原文。

行者:那不用管他,咱们理解自己的就行。你想想,脉浮,一身阳气郁于表,滑,滑是什么?血多气少,欲开不得开,他想开但是还做不到,他是阴脉,阴多阳少。阴脉是什么位置?他就往上长啊,他有往上长的这个势,这就是体为阴,他要用阳。你涩脉,体为阳要用阴。但是,在我们平常治疗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高热的时候,伤寒高热的时候,六部脉都是浮大而滑的,那个时候,你想找到一丝弦紧之象不容易,你只有等他烧退的时候你才能看出来,知道吧?他正烧的时候,诶,没寒象,大汗出,高烧;等他烧一退了,寒象就出来了,要不然,高热的时候全被这一股阳明气给掩盖住了。

同学:热退的时候,出现的那个紧象根本………,因为热退了之后津和气发热过程中都有耗损,太阳表气……不开。

行者:热退以后是什么脉象?缓,汗出热消那就歇了,对吧?如果还有紧象,那就是他内在还有争斗,根本没有解决问题。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以予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你看,这条就把前面两条总结了一下。表到底解未解,怎么看呢?

同学:恶寒。

行者:(看)左路舒缓没有,不但是没有弦象,还不能有涩象,要很放松才行。你像桂枝汤,桂枝汤(证)就有涩象,桂枝汤(证)有迟滞之象。左脉是这样的,有表证必然不流畅,必然左路有争气,有各种争气。

同学:如果有人左路弦涩之象,或者是两手弦涩之象,这是什么意思?

行者:你得看这个病从内来还是从外来的。

同学:应该是从内来的。

行者:他会外内合邪的。

同学:就是时间问题?

行者:内在本来脉就容易弦紧,他营血奔发的力量就不足,他就容易受到寒气的消侵。

同学:像平常一直脉都弦紧的呢?

行者:那又不一样。平常脉弦紧吧,代表左路营血之气奔发,平常就显得要旺一些。

同学:你说不足的时候有点弦紧旺。

行者:不足才旺呢,因为不足所以愈要升达,所以这是郁遏着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这是不同的致病渠道,也与每个人的性格有关系。

白虎加人参汤,加入人参三两。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是刚才那位同学讲的。是因为,太阳之气升于太阴,阳明之气虚亢在外,已经阳明之气偏于亏竭了,所以呢,太阴就无力升达。而他表现的“背微恶寒”,就是后背心那块,阳明经所属那部位有一手掌大的。这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不光那一块,全身都还有点怕冷,除过怕冷,还有点怕热,弄不好就看成桂枝汤证。你想想,阳明之气已经虚竭了,阳明之气虚竭什么现象?他肯定卫外不固,所以他怕风。

还有什么问题?今天就讲到这儿了。

同学:这个条文前前后后反复多次提到这个烦,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这个烦呢?

行者:怎么会烦呢?你解释一下,怎么弄?

同学:右路阳气不降,扰动心君。

行者:我们一个人是这样的,阳气要清敛下来以后,上焦才能清静。什么叫烦呢?火气壅在上,你不光是心火烦,你老是胸闷你烦不烦?也会有烦。但是烦字从火,他就代表上焦心火不能下济于肾水,扰动于上,他收不住了,就烦了。但是呢,又有人很热,他不烦,对吧,很热不烦的人,证明阳气没有上逆,发热顺证,发完烧该好了,出一身透汗也挺爽快的。而且,疾病在恢复的过程中,由里到外,该走阳明太阳了,他出一身汗他也热,小孩也有生长热,一摸,哎哟,38,39度,玩得可欢实了,一点感觉没啥事。但是,所有烦都是这样的,就是少阳经上逆扰动。他叫什么?他叫厥阴心包络。

同学:前面条文就提到,用完桂枝汤,然后病人心烦,不得解,然后刺后面风池风府,这个也是心烦,很多症状都会心烦。

行者:我刚才不是讲了吗。身凉脉静,不烦,这是一个疾病向愈的征象。怎么向愈了?三阳之气就该归于脏腑,脏腑的精气就该升达经络之外,五脏内在扰动都会出现烦、不安,但是各有其不安之象。五脏内在的精是什么?精是安宁的,五脏之精安宁则会出现五志安宁,五种神志都安宁安和,然后呢,五脏之精内在扰动的话,就会出现不安之象,然后表现出来了几种明显的情绪,然后有虚有实,实为邪气实,虚则正气夺,精气夺,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

同学:他这个烦,其中都有五志不安的一方面。

行者:也没那么简单,自己慢慢理解。你要想把他初步一下就笼统化,没那么容易,只是大概给你讲下。也有向愈之征的时候,也会很烦,这个烦就是说,正邪交争的时候,欲解未解,但他虽然烦,但是呢,他是那种局部的那种不安,躁动之象不会太明显,五脏内在安稳之象。五脏内在精气扰动,他就好不了,根本不可能有向愈之征。

同学:痒也会心烦。

行者:痒会心烦,很多病人发展到还有痒,欲通不通,全发出来就好了,在发的过程中,他也就烦了,他因为痒而烦,其实他也会感觉五脏有安和之象。很多人得个病不在乎,我觉得我没啥;有人得个小病,哎呀,总感觉难受不舒服,查来查去到最后发现,诶,病真不小。(众笑)其实都是有来由的,有人觉得自己可能要得重病了,是因为他五脏已经不安和,内在的精气已经亏耗了,然后最近可能时运到了,该犯病了,他就老有这种不安感。

同学:有很多人是人云亦云,他并没有真实感受。

行者:这有啊,有些人敏感,很多人迟钝。

还是一样,外而经络,内而脏腑,左右升降,所有《伤寒论》这东西,不能逃乎其外,外感内伤七情这些因素,归结到最后,就越来越简练。阳气出,出有路,入,入有途啊,出入你搞清楚了,你解析一切经典就从这儿入了,还会说想不清楚?想不清楚就拿这些去想,察之有际,从阴阳始,阴阳五行六部,然后是左右脉象,取象形容。我们开始学脉法的时候,随时随刻效象形容,就是感受,这样,诶,是这样,用我们的一颗心,我们的整个感觉去感受病人,这个脉象、这个病人、这个脉象,这种滑、这种状态怎么样,全部融进去才行,不能说脑子里先有个东西,阳就是这个,阴就是这个,那样对以后的学习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所以呢,讲《伤寒论》也是跟大家沟通一个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掌握以后大家自己可以看很多书。我们也是,学习方法掌握以后,靠他,靠这本书来锤炼,把我们学习的方法、感受的能力锤炼得越来越精纯了,最后把他用药经验提取一下,就行了,《伤寒论》就可以解决了。当然,最后精华不在书里,而是在我们心里,我们的心的这股力量是赋予他光辉的,如果我们不来解释的话,他这本书没有任何意义。

你说,北中医那么多教研室,他们都在研究,你说,他们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你怎么能研究出来呢?不可能,只可能越走越远,都是这个医家怎么说,那个医家怎么说,临床实践是什么,大师搜索临床实践的报道,从大量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相类似的感受,然后再用相类似的感受来解释,这些全是各个医家的感受,然后这样找到相近的,然后再类比,然后再阐释。他们是走的这条路,这条道路就是“入海算沙无穷尽”,始终感觉好像摸到了,但是感觉好像老隔一层。收集的东西多的话,要有很大的能力把他们透过去,也挺难的。但也可能,人家集数十年功力研究伤寒,还有强大的自信,最后是从实相上还是感知到了,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果没有自信的人学《伤寒论》,那就是明清考据,唉呀,这个字,什么版本说的是什么,什么版本说的是什么,搞那么明白干嘛,一个字都十几个注家,各自不同的意见,该是什么该是什么。寻章摘句,佛之败类,仲景之败类。当然了,也需要他们去做这个工作。没有他们做那么多工作,可能善本保存得有问题。(笑)如果他们都能尽得伤寒之真意的话,我估计《伤寒论》流传下来也不成问题,可能是代有人才出,大家就各种各样的书都出来了,也不会独有一本《伤寒论》。

总归呢,理论基础是这样的。《天人解》虽然很基础很简单,得要好好地领会,气血是怎么生化的,阴阳二气是怎么交融的,六经之气是怎么循行的,表里内外你都得搞得很清楚,这是你取类比像,分析一个最简单的(基础)。这是游戏规则,游戏规则,阳气就得左升右降,这是说好的。有人上来就说,阳气如果左降右升呢?真要游戏规则。经络,三阳经三阴经,手足三阴三阳各有从化,手足之间他们力量就不一样,这就是规矩。然后,疾病的传化,就是五行互相的生克,在我们这方天地,在固定的心情情况下,那就有差异。咱们是木火老来客犯金气,金气压抑木气的少,是吧,这就是因为我们人秉着生生不已的阳气,始终在生,所以木气是他的本命之气,所以说他不能受克犯,他需要不断地去保护,但他也是最容易为害为祸的。都是游戏规则。如果搞不明白,还以为中医是个圆,左右上下,就是这套,简单的就是,好像五行克来克去生来生去。没什么意义。

总归呢,学完这些之后,都要感觉到我们自心的内心里、身上、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喜怒哀乐、情绪变化、饮食二便,何气所为啊,这是哪一气导致的,这一气开了,合了。你领会深刻就会知道,哎呀,今天阳气升得有点过,诶,今天感觉这阳气有点涩,开展不了。这就是感受,你把这些感受经常都用得非常熟练纯熟,就不会形成任何障碍了,这样你看病就很简单了,那就快了。只不过说话就得用行话。

当然,慢慢很多人学中医,哎呀,今天感觉到有点滞重,寒湿之气把脾阳困住了。(笑)这内心就在感受我们平常什么状态。一说说话,哎呀,口角有点干了,脾肺之气不足,津液有点不得上承了。这都是最简单的,每天都在体会。然后是,一高兴过头了,感觉到头有点蒙蒙的,诶,这阳气敛不住了,看来木火之气一上冲,肺胃之气罩不住了,看来中气了还有点弱。有些人特别高兴就会有点晕,那是阳气不收。就是说,时时刻刻都要注意我们的身体,今天吃饭,胃口特好,肝火挺旺,老想吃。(笑)都要去仔细体会,以至于体会到我们人身体一动一静。再加上我们要静坐练功,然后那些就很自然了。

其实我们古人不静坐不练功,也已经体会很深刻。也有人静坐练功,定力都非常高的,对医学还是一头雾水,他就不知道这个游戏的玩法。有很多知道了玩法,他很清楚,偶尔玩一玩。有很多已经是深入其中了,但他没有成为理论化的分析,他可能懵懂。所以,很多修行人必须学阴阳,(不然)你气脉到哪儿不知道怎么回事。理不明,功夫再高,没用。我们这医学的理学到最后,那也是可以成就丹道的。你每天自己的情绪五志,然后一开一张一收一合去感受,感受到最后你慢慢就知道这养生的要领了,慢慢你就可以对自己的心境、状态就控制得越来越熟练,想静就静,想动就动。难受,脾胃运化不动了,阳不归中土了,马上观想,慢慢静下来,诶,人不晕了,脾胃也不胀了。这是我们最后要达到的,要不然的话,就每天用一点中药作为调整健康的一个媒介,力量太微弱了。首先要自私,要对自己好,自己都调不好,自己的力量很微弱,然后呢,成天想千斤重担去扛去,没用啊。

只是这样讲一讲,路还需要自己走,这既是讲给你们听,也讲给我自己听。《伤寒论》也就是大概讲一讲,不要想到,哎呀,我要得到确解,没意义。张仲景来了,把《伤寒论》讲一遍,底下照样还是不懂。懂,只有我们自己去真正地懂。历代医家都是这样,父一辈是大名医的,儿孙一辈出来都很困难,即使很想学医,问题就在于,不在于书,不在老师那儿,在自己那儿。释迦牟尼佛当年讲法那么多,还有人一直跟他作对,佛也救不了这些人。所以呢,全靠自己。

同学:白虎加人参汤临床上怎么鉴别?

行者:白虎加参汤,这不是很简单的,你来解释一下。

同学:……

行者:说最实在的,最简单的,一般人都能听懂的。症状。

同学:症状,除了热以后还有虚烦。

行者:有虚烦,内心无力感,无大热,也没有力量作大热了,想潮热的话,汗出的少,甚至还有可能出粘汗,因为阳气已经不能支持他很通畅地发汗。临床上有一些人说,哎呀,我一出汗,出一身粘汗,那就是汗出了一大半,后面出得不畅快。汗出畅快,阳加于阴,阳气充沛,出完汗,全身毛孔特别清利清爽。夏天,很多人动不动出汗,哎呀,怎么那么粘呢,是不是,阳气虚了,除了温阳还得益气,益气,补气就是参芪了。这是仲景的设立,他设立出来了白虎加人参汤,就是汗出、气竭、阳竭这种现象,但是还是阳明燥热,阳明燥热,虚而不能收敛,白虎人参汤是急救存阴的。

其实临床上很多时候也没那么急,你可以根据他的症状加减化裁这个方子。还是又回到那句话,现在大多数人阳明气都弱,想要化阳明证困难,一般只有重病久病之中有时候可能化现阳明证,那是因为他阴阳失衡气太旺。就像以前讲的,肾精亏虚的人他有时候无力作汗,但是他有时候也可以大恶寒大发热,他得的病重,这次一下,他远行劳碌,精气全都激发起来了,然后再受寒。他肾精全都激发起来了,他这次恶寒,六经之气就旺,这时候病就重一些。过去古人的六经之气旺,得病重,传变快,症状也凶;现在富贵之人得起病来都慢慢的,内在五脏之精气不足,外在经络弱,所以他是接不住了。相反的,三阴证多。

还有什么问题吗?

同学: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对不对。听您讲《伤寒论》学习方法,我这几年练八卦掌,八卦掌学习过程中先要练定式八卦,然后把动作连在一起变成连环八卦,到第三个阶段变成游身八卦,到游身八卦就随心去练了。您刚才讲到要“随心用”嘛,我以前学《伤寒论》总是摸不到要领,感觉是不是也有这三个层次,开始对《伤寒论》有定式的感觉,就是六经的病他只能对应一个什么方子,是什么经的问题,把这个弄明白,然后把他贯通起来,这个疾病的发展过程,这个贯通了,最后就相当于连环八卦掌的感觉,然后再变到自如地运用。

行者:你这纯属理论,从理论到理论。不论你练定式还是最后你连成一片,你是在掌握什么?你在掌握的是这种劲,你掌握到这种劲随你怎么练,你掌握不到,怎么练都不对。练定式也是在定式中找这个劲,就是说,每个定式都是从整劲中化出来的,你(开始)练找不到整劲,找到整劲以后,然后再有变化。一开始练定式就是找这个整劲。你像我们开始学六经,风寒暑湿燥火,那你就得找劲啊,这风到底是个什么劲,叫风,寒到底是个什么劲。如果你连这个都搞不明白,每天风寒暑湿燥火相对应的方什么都有,那只是给别人看的,没有那个层次。但是也有,就是关键看你怎么样自己能得到受用。你清晰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感受,感受得越强烈越好。以前讲过,在临床的时候,一搭很多病人的脉象,呼之欲出,这个病人的性格、情绪、状态,那就是很活泼泼,很鲜活地就出来了。如果没这个感觉,那你怎么判别?很多东西都是雾里看花,是不是?

同学:就是要找那个内在的东西。

行者:对,你内在的东西找到之后,一通百通。学任何东西都是这样,内在的东西在我们内心里,我们这颗内心的力量,内心活过来了。这个内心是我们的真心。禅宗有句话,叫作心死而神活,你的这颗心,这颗分别心,这个逻辑思维都死掉了,本能的这种感受充分地活过来了。这个力量苏醒了之后,你就会发现,由他再去驾驭这些分别思维,这些各种思维,由他再去驾驭各种事、各种阶段。都是一样。练内家拳什么的,无非就是一劲,找劲,练整了,再又练细了,之后再化掉。都一样,中医也一样。你找到这个人体我们这个人生长,生生不息,气血生长、循环的内在感觉,把他找到以后,你就知道,一看这个人,一感受你就知道,神旺还少神、神乏。你这个神找到,然后再感觉这个神是怎么出怎么入,怎么运化的,那个时候你就知道怎么调整他。时时刻刻与病人的气血精神相互响应,这叫什么,这叫推手。

同学:推手我有感觉,一般一搭手我就知道大概我的水平比他高还是低。但是,特别高的高手,能隐藏的不好说。是不是看病也是一样,和病人一接触的话就知道病情。

行者:那肯定的。你会去感受,用你这颗心去感受。你这颗心可以通过几个手指头来感受,也可以通过眼睛看来感受,也可以什么都不要,你就坐在那里就可以感受到病人的信息。但是我们刚开始都是局限于前六识的,眼耳鼻舌身意,只有内心的力量真正特别强大的时候才可以涵盖住前六识,把他的障碍全部突破掉。那就是感应。过去古代大人物都有感应,事情好与不好,那种嗅觉,那就是内心的力量。我们要磨砺的就是这个力量,你要不磨砺这种力量,看病就是瞎看,练功夫就是瞎练。没心练嘛。

同学:那种感应,是不是一种神通?

行者:至诚之道可以通神,真正到一定时候自然会有一些神而不测的功用,那个时候可能叫神通吧。神通也没有什么意义啊。当然啦,所有看病只是在磨练,我们平常还要内养,平常的一举一动、思维、感受,这叫内养。要不然平常看病都是在耗,你练功夫每天就是推手,每天功夫就感受,这叫耗,不养不行。怎么养?那就是一念不生,一派纯任自然、安和之气。一念不生是什么念?什么念不生?妄知分别念。诶,这个好,这个高,这不错这感觉,是不是?其实我们现在有没有念?我们有念啊,我们觉得,都看清清楚楚,他说啥我都知道,这叫正念,正分别念。还有妄分别念。一看就舒服,舒服就舒服了,因舒服而产生亲近、向往,这就叫妄分别念。要不然我们成石头了,无欲无想,什么都没感受,那我们还能干事吗,还能学医吗?是吧?当然,这是最基础的,真正看病入状态了,哪有妄知分别念,直接是就事论事,一切现象摆在这儿。

行,今天就讲到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