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单验方选评171

 水晶宫114 2014-10-27

野荸荠延长肝癌生存期一例   录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6集)》王永炎 陶广正 主编
姚某,男,56岁。
初诊:1970年。
主诉:患者素有乙型肝炎病史,长期乏力、肢肿,肝区隐痛。而后突发呕血,经县人民医院检查(B超),疑为肝占位性病变,经杭州、上海等肿瘤医院确诊为肝癌。
诊查:肝区胀满,触之不平,状若覆盆,面色黑滞,鼻有红丝赤缕,脉弦细,舌紫瘀。
辨证:肝脾血瘀,痰毒内结。
治法:解毒活血,化痰散结。
处方:野荸荠60~120g煎汤,服汤及荸荠。药后,病情稳定,生活自理。
经治5年之久,凡山塘、溪沟、池湖、沼泽所生野荸荠,在方圆50里地基本采完,后改用家中老荸荠代用,历经6年,因癌肿破裂,药源缺乏,病情恶化,大吐血而病故。但大大地延长了生存期,因据当时上海明确诊断后,预计可生存3个月左右。

【按语】野荸荠为野生的荸荠,多年生长于水边,个小、皮厚、色黑、质硬、不甚甘甜,状若算盘子;家种荸荠即俗称荸荠,春种冬收,个大、皮薄、色红褐、质脆、味甘甜鲜美,两种荸荠为同一种属植物,只是生长的环境不同,野生者自生自灭,但得天地之性,受天地之气;家种者为人工栽培,生长条件优越。荸荠为莎草科植物,荸荠的球茎,是多年生水生草本,又称为地力、水芋、乌芋、马蹄、乌薯。性甘寒而滑利,有清热化痰,消积散痞之力。《本草新编》中说:“乌芋(即荸荠),切片晒干,入药最消痞积,与鳖甲同用最佳,亦不耗真气,近人未知入药,特表而出之。地栗(荸荠别称)有家种、野产之分,药用宜野产者佳。然无野产,即拣家种之老者,切片连皮,晒干用之,不特消痞积,更能辟瘴气也。”由此可知姚某之肝癌能带病延年,荸荠之功不可泯灭也。

野荸荠目前除山区可以采集到外,已很少药源,服时只需洗净泥土,连皮芽一起煎服。荸荠之功历代本草记载不少,《本草求真》中说:“乌芋(荸荠)止一水果,何书言力能破积攻坚、止血、治痢、住崩、擦疮、解毒、发痘、清声醒酒。其功效若是之多,以味甘性寒,则于在胸实热可除,而诸实胀满可消;力善下行,而诸血痢血毒可祛;是以冷气勿食,食则令人患脚气。”由此导出了荸荠治病之真谛。(浙江省   董汉良医案)

评注:
  董汉良先生是浙江名老中医,在中医科普方面著述较多。其论著《痰瘀相关论》出版后,中医界反响强烈。何绍奇先生在《现代中医内科学》中论“痰饮”一文中说道:“今人论痰者则有董汉良氏,著《痰瘀相关论》于前,朱曾柏氏著《中医痰病学》于后,在中医学术界都有一定影响。”

这里转抄朱曾柏先生讲痰湿壅塞阻碍肾精、肝精、脾精上注于目而致“眼神滞涩”时使用荸荠的经验:

荸荠味甘,性微寒,是一味清化热痰之佳品。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药学》将荸荠的功效归纳为三项:一是化痰消积,二是清热生津,三是明目退翳,诚不失为经验之谈。如常有头晕耳鸣,视力疲乏,可配嚼食枸杞子,温肾以化痰,每次嚼食枸杞子10~15粒,随意嚼食即可。荸荠是一味清化痰浊、消积之上品,常嚼食荸荠,寓食疗于药疗之中,可使痰浊凝聚之病势消散,从而使睛光流利,眼目滞涩改善。20世纪50年代市售之雪羹汤(清·王孟英方),即用荸荠与海蜇配制而成,治疗热痰壅滞之高血压,症见眼目干涩,头胀烦热口干者,疗效明显。(见《湖北中医杂志》2010年第32卷第2期“名医朱曾柏”一文)

何高民先生辑录的《傅山验方秘方辑》有治疗蛊臌的“消虫神奇丹”:当归一两,鳖甲一两,雷丸三钱,神曲三钱,茯苓三钱,车前子五钱,地栗粉二两,白矾三钱。水煎服。其“方解”中说:本方治虫臌,乃以地栗粉为主药,并非以雷丸为主药。地栗古名乌芋,北方名荸荠,甘微寒无毒,解蛊毒,消坚积,疗五种膈病,温中益气,开胃下食,不损肠胃,不伤中气,误吞铜钱,能化为水。李时珍曰:“地栗晒干为粉,白汤每服二钱,能辟蛊毒,此前人所未知者。”……(金风玉露按:“误吞铜钱,能化为水”不大可信,董汉良先生上述医案仅此一例,延长晚期肝癌生存期的证据自是不足,药源不好解决,大量样本病例未能出现,也是憾事。但地栗消积疗臌胀是有明确记载的,推荐使用野荸荠,药源不足时可使用家种老荸荠替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