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4-10-28
  1. 古今名人养生秘诀——东北·老兔子
  2. 吃飯是一门學問——东北·老兔子
  3. 睡觉的千古秘密——东北·老兔子
  4. 健康长寿的秘决——东北·老兔子 
  5. 养生保健法图解——东北·老兔子 
  6. 老人忌讳的动作——东北·老兔子 
  7. 养 生 十 六 宜  
  8. 自 我 保  健 八 法
  9. 长 寿 三 字 经    
  10. 食 疗 顺 口 溜
  11. 长 寿 三 功    
  12. 养生须防“八损”    
  13. 养 生 箴 言
  14. 什么是真正的养生

古今名人养生秘诀——东北·老兔子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吃飯是一门學問——东北·老兔子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睡觉的千古秘密——东北·老兔子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健康长寿的秘决——东北·老兔子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养生保健法图解——东北·老兔子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老人忌讳的动作——东北·老兔子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今古名人养生保健宜忌箴言吃饭睡觉有学问大全14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养 生 十 六 宜  

  皆愿长寿,长寿须养生。养生讲方法,方法贵坚持。坚持要持久,持久能长生。《养生十六宜》是先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谁坚持,谁受益。 十六宜:髮宜常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舔腭;齿宜数叩;浊气宜常呵;心宜常静;背宜长暖;胸宜长护;腹宜常摩;肛宜常提;肢宜常摇动;足心宜常搓;皮肤宜常干浴;便宜禁言。

  (1)髮宜常梳。头为全身之首脑,百脉会集之地。常梳头发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明目祛风、防止脑出血、脑缺血等。方法是:坚持每日用双手十指或梳子干梳头100--200下。

  (2)面宜多擦。古人谓之浴面,可使百脉调和、气血不衰。持之以恒,到老面色红润,皱斑少生。方法是:先搓热两手,用中指沿着鼻子两侧自下而上,和其他指头一起摩擦到额头,向两侧分开,经过两颊而下。这样反复36次。

  (3)目宜常运。运目可使眼部气血畅通,肌肉丰满紧凑,防止眼睑下垂形成眼袋;古人说,运睛能去内障外翳,可以纠正近视、远视。方法是:端坐平视,双眉从左向右转14次;再从右向左转14次。转睛时要慢,然后紧闭片刻,再突然大睁。

  (4)耳宜常弹。两耳内前庭神经直通大脑,故以呼吸使鼓膜震荡,可加强听觉,预防耳病;古人认为击探天鼓、掩耳弹枕骨,能防治头晕耳鸣,补益下丹田;用两手掌心掩耳,开阖九次,然后,用食指压在中指上,用力下滑,听到咚咚响声,计24次。

  (5)齿宜常叩。齿与内脏密切相关,叩齿可使牙齿坚固无痛,促进良好的消化食物。其方法是:先心静神凝,口微闭,先叩臼齿24次;再叩门齿24次,至少早晚各叩一回。

  (6)舌宜舔腭。古人叫“搭鹊桥”,分两种:一是用舌尖轻轻抵住上腭;一是用舌尖舔上腭。待舌下口水慢慢增多,觉得满时,分三小口下咽,咽时喉部汩汩有声,并以意念送入下丹田。口水千万不能吐掉,古人称之为“金浆玉液”,是人身上的至宝。它具有解毒、助消化、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7)浊气宜常呵。方法是:先屏住呼吸,然后,鼓动胸腹部,待感到膈腹气满时,稍稍抬头,缓缓地张口呵出浊气,连做5--7次。可以及时清理胸膈满塞之浊气,吐故纳新。

  (8)腹宜常摩。古人称之为摩脐腹、摩生门。它能加快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排泄功能,理气消积,防治胃肠疾病。方法是:先将两手搓热,相叠,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天天坚持做。

  (9)肛宜常提。古人称摄提谷道(即肛门),摄提谷道连同会阴穴上升,加意念用力,稍停片刻,然后,放下呼吸,做5--7次,持之以恒可强壮身体,又可防止便秘。

  (10)肢宜时常摇动。肢节在人体活动时,承受负荷最大,且周围多为横纹肌和软骨韧带所组成,血管分布较少,故最恶湿畏寒,极易劳损。所以,肢节要时常摇动,以提高关节的温度、驱走风寒;灵活筋骨有助于预防关节炎等。方法是:两手握固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左后右;然后反摇之。各24次。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出,计5次;再换右脚做同样动作,以舒展四肢关节。户外可以一边漫步,一边摇臂。注意要适度。

  (11)足心宜常搓。脚心属于足少阴肾经,它起于脚心,止于胸,是浊气下降的地方。古人称,搓涌泉穴,能固肾、暖足、舒肝、明目、增进睡眠。方法:用左手扳住左脚趾,突出前脚心,以右手掌的劳宫穴,缓缓摩擦50--100圈;然后,换擦右脚涌泉穴。或者,用两手大拇指前后搓两脚的涌泉穴36--49--72--81下,早晚各一次。

  (12)皮肤宜常干浴。干浴能促进血液循环,肌肤光莹,通经脉,灵活四肢关节,帮助肠胃蠕动。方法: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左胳膊,右胳膊、胸部、腹部、两肋、腰部、左、右腿部,还可以再细分。

   (13)便宜禁言。上便所不要讲话。大便时,咬紧门牙;小便时,咬紧下牙。可以护肾,保护牙齿。

   (14)背宜常暖。后背是督脉的通道,宜常暖,俗话说:风吹背后寒,不仅冬天要保暖,而且夏天也要注意出汗,不用风扇吹后背,特别是大椎穴,受寒易患感冒。

  (15)胸宜常护。胸部乃任脉的必经之路,且是中丹田,心肺又在其中,所以必须护好。

  (16)心宜常静。此“心”关二。其一,心脏;其二,大脑。心脏宜静,休养生息,防止加重心脏的负担;大脑宜静,可以增智。方法:每日静坐30分钟到一小时。静坐时,头颈稍低,下颏内收,双目下垂,嘴唇微闭,不要咬牙,舌抵上腭,一吸一呼,细、慢、匀、长。

  以上十六宜,贵在坚持,持之以恒。

  
                  自 我 保 健 八 法 

   (1)强健心脏法。经常按压劳宫穴,即可强壮心脏。劳宫乃手厥阴,心包经之穴位,在手掌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之间(手心),方法: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劳宫穴;也可以两手顶在桌子角上按压。时间自己掌握,长期坚持此法,则心火下降,古人称:火降劳宫。贵在坚持,保持心脏强壮。

   (2)健脾胃法。经常按摩足三里穴,即可健脾胃、养气血。足三里足阴明,胃经之穴位,是全身强壮穴,也称长寿穴。位于左右腿外膝下三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方法:用两手食指或中指按压穴位,有麻胀感即是,每次按摩5--10分钟。素有“肚腹三里求”之说,脾胃健壮,人即健康寿长。

   (3)安眠之法。睡前按摩涌泉穴可以促进睡眠。中医认为失眠是心肾不交 ;涌泉为足小阴肾经之原穴,位于足前1/3 处,即足心。方法: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将两掌搓热,右掌搓做足心;左掌搓右足心。各36次,也可搓49次,坚持经常,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一觉到天亮。

   (4)梳头防白发。方法:每天早晚用双手指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梳36、或49次。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不仅防白发,还可以脑清目明。

   (5)扩胸吐纳法。方法:每天清晨开窗换气后,(有条件的可以在树林中)站立,两腿叉开与肩齐,然后,舒展双臂(尽量向后)同时缓缓吸气,让气充满胸间;再向外呼气,随之,将手臂慢慢收回至胸前。反复做8--15次。可以养肺,让人神清气爽,活力盎然。

   (6)防治便秘法。方法:清晨空腹,口服200毫升含盐温开水,顺时针按摩腹部,或腰带胯转动,让水在腹中震荡,似涮洗瓶子状,可以去除肠胃中的残渣,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7)强肾益寿法。“肾之盛则寿延;肾之衰则寿夭。”可视为长寿要诀。坚持每日扭摆腰部可以壮腰健肾,方法:站立,两手叉腰,上身向前稍倾,慢慢左右摇摆腰部,逐渐加快,使腰部感觉发热为宜,早晚各做一次。

   (8)散步健身法。坚持天天散步是最为有效的身心俱健的方法。既可以让大脑增氧;又可以活动胃肠,有助于消化;如在幽美的环境中散步,还可以焕发出来好心情。散步时间可以因人而异,灵活掌握,注意不要累着就行。

                 长 寿 三 字 经 

        人长寿、本不难。日有序、作息严;要早起、须早眠;节饮食、慎暑寒;戒烟酒、休贪恋;忌暴食、细嚼咽;定时餐、宜清淡;勿过饱、八分安;好不贪、赖不嫌;饥则食、倦即眠;遇忙累、劳逸兼;不懒惰、尚勤俭;思宜静、少杂念;应制怒、要和颜;断烦恼、常乐观;知足乐、莫比攀;心豁达、不记怨;律己严、待人宽;衣增减、适时换;常开窗、气新鲜;散步好、宜持坚;家和睦、老少欢;少欲望、精力添;爱好广,多乐源;朋友多、不孤单;身体好、勤锻炼;四时养、寿长延。

                    食 疗 顺 口 溜 

       若要皮肤好,粥里放红枣。若要不失眠,粥里添白莲。腰酸肾气虚,煮粥放板栗。心虚气不足,粥加桂圆肉。头昏多汗症,粥里加薏仁。润肺又止咳,粥里加百合。消暑解热毒,常饮绿豆粥。乌发又补肾,粥加核桃仁。若要降血压,煮粥加荷叶。滋阴润肺好,煮粥加银耳。春季防流脑,荠菜煮粥好。健脾助消化,煮粥添山楂。梦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黄。利尿消肿治脚气,赤豆粥里胜补剂。消热生津又和胃,甘蔗做粥来补胃。伤风感冒又腹痛,生姜上场来做粥。滋肾补肝又明目,枸杞加上粥里香。

                 长 寿 三 功 

    所谓长寿三功,即是叩齿功、漱津功、吞津功也。

        华佗《内丹要诀》明示:“早起空腹,平心静气,微闭二目,两手握拳,上下牙齿相叩( 分门齿相扣、臼齿相扣)各叩30--100下不等;也可以不拘固定时间,睡觉前皆可”此为叩齿功;“用舌尖在唇系带两旁,即绕齿逆时针、顺时针各旋转36圈,然后,鼓漱数次,以便使唾液充满口中。”此为漱津功;“将满口之津液,分左、右、中三口吞咽下去”是为吞津功。每日数次,坚持锻炼,可以使人耳聪目明、延年益寿。中医认为津液乃人身之瑰宝也,古人将之比作“琼浆玉液”、“甘露”之属,“琼浆玉液”旺盛是生命力旺盛的一种标志。术士炼丹所谓采药就是“自家水”---精液、津液。科学实验表明,唾液中含有十五种酶,其中氧化酶、过氧化酶能消除某些致癌物质的毒性,此外唾液中还含有激素,有调整肌体的作用,又富含维生素e,具有防止衰老的明显作用。如能经常坚持练此功法,会促使中、老年人食欲旺盛、消化功能好、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如能配合“太极拳”,即可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养生须防“八损”     

        精、气、神为人养生之三宝,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的健康。精是生命之源;气乃生命之动力,为精所化;神是生命之灵魂,三者须臾不可缺也。特别须防八损:    

    一、防远唾,远唾则损气;

    二、防多唾,多唾则损神;

    三、防多汗,多汗则损血;

    四、防疾行,疾行则损筋;

    五、防善惊,善惊则损胆;

    六、防善喜,善喜则损阳;

    七、防醉、饱行房,行则损精;

    八、防竭力劳作,竭力则损中气。 

 养 生 箴 言  

天 天 都 要 有 个 好 心 情

        人的心情与健康关系极大。中医说:“百病起于情”,并把人的心情归结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划分为积极、消极两大类。如:喜爱、欢欣、快乐、向往、希望、高兴、幸福等属于积极情绪;而沮丧、哀伤、愁闷、嫉妒、怨恨、紧张、恐怖,绝望等为消极情绪。化消极为积极乃养生之道也。

@  病因情绪生。 (宋)邵雍《百病吟》说:“百病起于情,情轻病亦轻。”

   是说各种疾病大都源于情绪的波动,波动小,病也轻。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形体不敝,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淡泊名利、知足少欲、浩然之气就会跟随着你。身体无不良,精神不放纵,保持乐观情绪,病从何来?

@  情绪要有节制。《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说:“夫喜怒哀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

   大凡人的情感的发泄,可以有所节制,但不可完全制止。节制,心情就能和顺;制止,心情就会烦乱。

@  修性安心以全身。(三国.魏)嵇康《养生论》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情,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矣。”

   身体凭借精神而站立;精神依凭身体而存在。懂得生命容易丧失之理;明白一个过失就有可能危害生命。所以要陶冶情性以保养精神;心神安定来保全身体。不让爱憎栖息情感之中,不使忧喜留存于心胸之内。淡泊至无所感触,从而保持心气平和。又能注意吐故纳新,讲究饮食健身,使身心融合,从里至外确保健康了。

@  养静为摄生首务。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说:“养静为摄生首务。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道家所谓不怕念起,惟怕觉迟。至于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利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 

   修养静心是“养生学”第一重要的。心不可能不用,不一定非得像枯木或灰烬那样才算是养生之道。静时固然要警戒心动,心动时不要乱动,这也是静。这就是道家说的不怕起杂念,只怕领悟迟缓。至于用心的时候,切忌思绪杂乱,思绪杂乱就会分心,分心就会心神劳累。只有专心致志才会虽用心而不劳累。这是心志安定、神思集中的缘故。

@  大喜伤阳,大怒损阴。 《庄子.在宥》说:“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人过于喜,则损伤阳气;过于怒,则损伤阴气。阴阳同时遭到损伤,如同四时不按期而至,寒冷和酷暑就不会形成,那么就会反伤了人的身体。假如人喜怒无常,心就会失去常所,思虑不符合自己的本性。这样,他的本性还如何能得到安宁呢!

@  忧则致病。(明)沈仕《摄生要录》说:“忧伤肺,气闭塞而不行。遇事而忧不止,遂成肺痨。胸膈逆满,气从胸达背,隐痛不已。女人忧思哭泣,令阴阳气结,月水时少时多,内热苦渴,色恶,肌枯黑。”

   忧愁对肺脏有害,精气受阻塞不能畅行。一遇事就忧愁不止,于是就会成为肺病。胸中憋闷,忧郁之气上涌,从胸达背,隐隐作痛不止。女人如果经常忧思哭泣,令阴阳之气郁结,月经时少时多,体内发热、口苦、干渴,脸色难看,肌肤枯黑。

@  无忧自寿。(汉)《太平经》说:“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人无忧,故自寿也。”

   养生的道理,在于使身体安适,保养好精气,不要狂喜震怒。人无忧无虑,所以自然长寿。

@  恐则为病。(明)沈仕《摄生要录》说:“《淮南子》曰:‘大怖生狂。’书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气乃乱矣。’大恐伤肾,恐不除则志伤,恍惚不乐,非长久之道。临危冒险而魂飞,戏狂禽异兽则神恐。”

  《淮南子》说:“恐怖万分,使人精神失常。”书上说:“人在惊恐中,心就会无所寄托,神就会无所归宿,思虑就会无有定准,元气就会大乱了。”惊恐损伤肾脏,恐怖不除,神志就会受害,处于恍惚之中,闷闷不乐,非长久之道。人临危而冒险就会魂飞魄散;戏弄狂禽猛兽,就会神志惊恐。

@  玄天帝云:“寻常衣食随时度,分外资财莫妄求。”

@  罗隐云:“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

@  彭祖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口乐意莫生嗔。”

@  刘向云:“神仙有法,只生欢喜不生愁。”

 要 有 积 极 乐 观 的 人 生 态 度

      天有阴阳、年有四时、事有兴衰、人有顺逆。积极乐观的人才能在逆境中看到世上万物的消长沉浮,兴衰变幻;才能看到祸福相依的关系,和否极泰来的希望;才能看到在茫茫宇宙中的自我认识的局限。积极乐观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宁静,不奢求名利;抑贪制欲,知足常乐;胸怀宽广,顺遂自然;培植道德,生死达观。

什么是真正的养生?

一、什么是真正的养生?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是锻炼身体养筋骨吗?还是吃饱、吃好养形态?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也就是说,真正的养生,不单单养身,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荣养我们的心智,是要涵养我们的生命,是要性命双修,身心俱康。

二、如何养生?

(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当下的社会紧张忙碌,压力很大,无暇顾及自己的情志与健康。往往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时,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么,如何滋养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让自己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呢?这就需要让人们认识一下我们最古老的传统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养生,最关键的就是天人合一。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既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几度,而南方还是温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这个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是无始无终,小至精微,大到无穷。你看不见她,但是你又无时无刻的在体验着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来暑往……

 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也就是真正开始接近了天地万物。才能够做到天人合一 。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每个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来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灵感。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现在的大众养生,还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础上:认为吃的健康一点,运动合理一点,就能够健康一点。生活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一点。但还没有人提出活的长久一点,活的自在一点的观念。而道家的很多东西,都揭示了长寿的秘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医学称之为“天年”。那么,究竟人应该活到多少岁数呢?《黄帝内经》认为是一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礼记》称百岁为“期颐”。《尚书》又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大哲学家王充提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古今所同”。

 据上所述,人的寿命应该是100-120岁左右。但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达不到自然寿命的。

 为什么不能享尽“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顺应自然。

  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生命

  生命最珍贵的是什么?——健康

  健康最可贵的是什么?——养生!

  养生最关键的是什么?——自然!

 要想顺应自然,我们首先要认识自然。其实自然就再我们的周围。方方面面。我们看动物世界,冬天了,有的动物会冬眠,有的会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春天地时候,大地回暖,动物开始觅食。夏季是所有生灵最活跃的季节。秋季是忙碌储存食物的时候。动物比人更懂得顺应自然的生活。它们是天生的养生家。所以科学研究表明,它们的实际寿命往往比它们的“天年”要长久。所以,我们应该像动物学习。古人其实也是一直在和动物学习养生的。比如《五禽戏》《八锦缎》以及一些武术,都是模仿动物的基础上创立的。

 而现在的人们,整日想的是名利,整日做的是竞争,家庭、社会、等等诸多的繁杂琐事,影响着人们的心神。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诸东流了。其实顺应自然的养生很简单。你每日看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起床。你每天看到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就休息。不要再出去工作、喝酒。应酬少一点儿,健康也就多一点儿,生命也会长久一点儿。简单的说,就是“跟着太阳走”。因为万物都是顺乎太阳的。太阳是热的,发光的,明亮的,温暖的,运动的。就好比中医里讲的人体的阳气。太阳就是万物的阳气。只有我们顺从太阳的时间,人体的阳气才能充盈。人体的阳气充盈了。也就自然健康长寿了。道家的修炼,不也是要做到纯阳吗?对于普通人,不要求纯阳,只要阳气充盈,尽享天年就是没有问题的。而如何让自身的阳气充盈,则来源于大宇宙中的这个大火球--太阳。

 顺则昌,逆则亡。你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顺。你每日夜里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时间和规律上,做到与自然完美的结合。

 这其实做起来并不难。请晚上少一点儿应酬,多一点儿休息。少一点兴奋,多一点安静。这样,慢慢的,心神就会安宁,身体自然与天地同步。真正的养生也就开始了。

 药王孙思邈曾说“人过四十讲养生”40岁,是人体走下坡路的时候了。就好象一部汽车跑了40万公里了,就要大修,否则再跑下去就难以正常。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才要养生呢?不是的。我们知道,人性都是有弱点的。最致命的一条就是“当失去了之后才会觉得宝贵”。40岁,恰恰是健康已经失去了的时候,所以这时的人们才开始着急,才开始养生,才开始惜命。其实“物壮则老”,“物极必反”。人在最年轻,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走向衰老的时候,这时就应该养生了。就应该认识到天人合一的观点,并积极的配合实施了。只是现在的年轻人,整日吃喝玩乐,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衰老而已。

 我们应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道家养生的观念。做到防微杜渐。做到“壮则知养,老则久长。”

 上边我们说了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第一步。下面我们谈谈具体的。首先,我们说说四季如何养生。

(二)四季养生

 (1)四季养生要领

 四季养生,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早有记载。

 “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当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纳,缓气徐行,养乎阳道,以资志意也。”就是说,春天多风,专龚头项。懒惰,不运动则会阴郁,阳不能生发。所以人应该早起,散步,深吸浅呼。松散衣发,漫步以养阳气。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华实。早卧早起,迎日缓行,清心养神,使华毓秀,浊滞清宣,通乎腠理也。”夏天所湿,多病胸肋,湿热生痰。积郁胸肋。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是天地交化,阴阳各半的时候。万物茂盛。本应早睡早起,迎着朝阳散步,清心养神,让刚刚挂上的果实更加漂亮俊美。这时正是浊音下降,清阳上升的时候。你若违背,自身的小宇宙就会阴阳失调。阴不能降,阳不能升。所以就会郁积中焦。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出汗,让毛孔皮肤通透。不要整日呆在空调房里。

 “秋者,风气大动。地气显明。早卧早起,与鸡同兴。平心静气,内守神思,静立庭外,以缓秋刑。”我们都知道,古时处决死囚,都是在秋后。因为古人比较讲究顺应自然。秋天,尤其是秋后,正是肃杀之气正重的时候。这时候杀人也算是顺应天意嘛。秋风凛冽,阳气难收而阴气显盛。这时夏季的暑湿未散,又有燥风来袭。风客邪于肺,肩背就容易受病。要想避免,就要和鸡一样的作息。心平气和,不能乱发脾气。这样才能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

 “冬者,万物闭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内守勿离,去寒就温,缓步于庭,动无劳骨,勿泄乎阳。”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要冬眠。因为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我们这时候尤其要注意。身体和心神都不要太过劳累。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后再散步运动。运动也不能过量,以身上微热不出汗为宜。因为冬季大汗,无异于泄了阳气。

 以上是四季养生的要领。结合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更能让人活得健康。有句话说: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针,秋天的拔罐儿,冬天的排打。四季合乎,疾病安来?这也符合了四季的规律。春天初暖。需要传统的艾灸来驱除一冬的寒邪。同时温煦阳气。夏天阳气在表,用针刺来疏泄腠理皮毛。秋天风大,易感风邪。拔罐儿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冬天易滞。排打到全身发热。是最好的保健。

 生活的智慧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2)生命在于动静之间

 最后要注意两个问题。《内经》里说的四季养生里有一静一动。静,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静。不管是什么季节。心神都要静。神不能乱,志不能移。暴怒,过喜过忧都是不对的。动,绝不是现在的快跑,而都是缓步、慢行。也就是散步似的,绝不是强体力的运动。很多人想减肥,每天拼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并不好。过量的强度运动等于消耗自身的阳气。只有舒缓的运动才是养生保健所需要的。

 记住这一静一动。四季养生的要领就在其中了。

 (3)二十四节气养生

 四季在细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了。

 我们都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具体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每个气,都要如何去做呢?

 这里总结了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诀。内容如下:

  大寒立春,万物不容,惟木独显。天气冷滞,不得化张。

  雨水惊蛰,根基不固,水运难行。厥阴无情,营血不布。

  春分清明,月高风清,一阳升腾。形实郁气,风郁内生。

  谷雨立夏,嫩阳娇弱,阴盛阳虚。形渐萧萧,气遂腾腾。

  小满芒种,郁从心生。丹田积病。勿劳心神,津布气行。

  夏至小暑,土实形满。热从中生。少食勿积,病患不生。

  大暑立秋,阳极气盛。形虚动风。血燥发热,遇湿则淫。

  处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难运,阴阳难平。

  秋分寒露,阴阳相应,贵在平衡。耗损多燥,劳劳不葆。

  霜降立冬,令在三焦,节食少欲,疏导通路,滞气自消。

  小雪大雪,寒水伤木,冻土封山,饱和心火,心平气和。

  冬至小寒,阴盛阳微,莫饮贪杯,静之以待,内敛生机。

  解释起来就是:

 大寒立春:天气由最冷转暖。胆气太过反间肺气。肺气虚遇寒宜感冒发烧。上焦伤寒当发表辛散。知道这些就能健康长寿。

 谷雨惊蛰:这时候的自然就好像刚刚睡醒一样倦懒。而我们的心肺容易淤结,应当化痰行血活血为宜。这个时候,脾土虚而肝气容易郁结,所以要多运动,好疏散郁结之气。适当初些补益的食物药物宜健脾养胃。

 春分清明:这个时候万物复苏,土地松软,草木开始生长,但尚幼嫩。人体也是一样,肝木和脾土正虚,所以服药或食物应以辛散味重为宜(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长吃零食或饮冷水,加重脾胃的负担,遇到风寒就会容易感冒。小孩子发热要用清肠消积的药物。

 谷雨立夏:雨水开始增多,谷物开始生长。主消化的小肠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活跃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灸小肠的部位(肚脐下腹)。同时多吃五谷杂粮养护肠道脾胃。治疗上热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温补为宜。注意血寒和肾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肠。

 小满芒种:谷物开始渐渐饱满。我们要注意肾和大肠,服用养阴益气的药物。配合按摩肚脐以下的部位。这样才能使心脏健康。对于出虚汗的人可以炖骨头汤喝(骨汤炖两小时以内为宜)

 夏至小暑:天气渐渐变得炎热。脾土多实。脾主四肢,六虚原膜的病多起来,且多是实热癫狂之证。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莫贪腥腻。否则脾反克肝导致肝壅血粘。

 大暑立秋:天气最热且有湿。体内热极生风遇湿而郁,胃和大小肠因湿滞太过运化不力。饮食上不能吃油炸的食物。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则助湿。

 处暑白露:暑天结束,天气转凉,万物收引。脾土肝木也随之衰弱,小肠和膀胱活跃力减缓。多吃蔬菜,饮食清淡,不要太过口重。肠淫的人多喝骨头汤,可以喝点儿小酒温肾。

 秋分寒露:天气渐有寒意。人体肺火盛,用药要清肺、养肝、护大小肠。同时可以适当扶阳气,但切忌太过。心胆虚的吃些酸淡的食物。

 霜降立冬:空气结霜,冬天来了。可以用艾灸灸小肠、六虚。用药注意不用太过苦泻敛下发散之药。以免损伤阳气。若要清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饮食要适时适量。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了,树木枯萎。这时人体的肝胆也是最虚弱的,而肾水最旺。饮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还是不要吃了,以免扰动肾阳。心情要安静自然,气息也要收敛顺畅才好。

 冬至小寒:天冷结寒。这时人的肝和小肠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时之气就会伤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症。多吃些甜、腥的食物,就温避寒,这样那些血症、瘰疬(淋巴结核类)等病都能自愈。

 以上就是我们的一年二十四节气应该如何养生的方法。顺应天时,顺应自然。你就能永葆健康!

  我们说了道家养生的总纲领是顺应自然,天然合一。还讲了四季养生和二十四节气养生的方法,但这些还只是天时,还缺少“地利”和“人合”。

 三、地利与人合

 何谓地利?简单说就是顺应地理的变化。顺天应地。比如北方人口重,四川人喜欢吃辣,南方人饮食味淡。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违之。北方这几年年轻人的肠胃突然比以前差了很多。许多年轻人得了肠胃病。为什么呢?这和遍布大街小巷的四川菜馆有关。川菜讲究麻辣鲜香。味道好极了。但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忘记了节制。川菜是四川的地方特色。而四川地区地势低洼,湿气重,那里的人体湿大,需要辛辣的食物来排湿毒。但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本来就是燥多湿少。吃太多的辛辣食物,必然会上火,长痘痘。时间久了,肠胃就吃坏了。所以吃东西不要只图味道美,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环境相结合。

 还有北方有句老话“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为什么冬天要吃萝卜?是因为北方以面食为主,而面属热,需要萝卜来解其热毒。还能顺气开胃。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是冬天只吃萝卜白菜加土豆了。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然而。我们现在人的身体素质,和以前那些只吃萝卜白菜的人相比,有过之吗?没有。反而是越来越差。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没有顺应人的地利去生活。你是北方人,就有了北方人特有的体制,就要顺应北方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偏偏学南方人整天吃海鲜。那么疾病就离你不远了。所谓“地利”就是顺应地理。南方人不要北方的生活习惯,北方人也不要学南方。各守其本。保持自己本土的生活习惯,是最好的养生。

 天时地利,还需人合。

 如何人合?在于心。你会保养,懂养生,但整日和人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那前面说的再好,做得再好也是白搭。

 心要静。气才能匀。气匀神才能聚,神聚精才能充盈。精充人就能长寿。

 都说学习要用心。用心,用心,不是说让心动,而是说让心静。只有静中求动,方能达到心神饱和。真正的拳师是在用心打拳。真正的书法家是在用心写字。不用心,做出来的事都是没有生机的。用了心,再难的事都容易完成。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很可贵。用心的创造自己积极快乐的人生。

 这里的用心不是动心眼,耍心计。而是指发自内心的真真切切的东西。你真心对人,人必然也会真心对你。你把以上说的养生方法认真用心的去做。坚持,循序渐进。收获自然就会随之而来。不仅是健康,还有人类的终极目标--长寿。

 上晓天,下晓地,中通人事。天时、地利、人和。可得长生久视。

 四、我命在我不由天,身心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道家说“我命在我不由天”。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强调了个人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顺应自然”,这也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

 应当看到,道家养生学作为一门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科学,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道家养生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便达到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也就是不信命,信自己。就算说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续命”。通过自身主观的努力和修为,达到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

 有一条短信很有意思,说:人生啊,0岁出场,10岁快乐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基本定向,40岁拼命打闯,50岁回头望望,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生的伟大,死得凄凉,所以啊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洗着澡看着表,舒服一秒是一秒。

 如果不想这样庸庸碌碌的了此一生,那么从现在起,了解中华文化,学习道家养生观和方法,为自己添油续命,尽享天年。祈愿人们都能健康长寿快乐。

  本博来源于网络,子孙满堂整理、归类、编辑。

想复制的朋友们,请您保留这个链接,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好人好报有好运,谢谢! 

光 辉 的 气 功 科 学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更多博文请您点击 

治中暑茶饮方剂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