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的鉴赏、朗诵技巧漫谈

 江山携手 2014-10-29
诗歌的鉴赏、朗诵技巧漫谈
 
 
 说明:这是一篇很有必要学习有关诗歌方面知识的好文章;对于喜欢写诗歌的朋友们大有好处;于此从收藏库存中提出来,仅供参考;
 
 
 

诗歌的鉴赏、朗诵技巧漫谈

 

 


 

 一、诗的本质及其定义

   诗是什么?如果说“歌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那么诗当是缪斯桂冠上的一颗钻石。

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年轻的文学艺术形式。

说它最古老,是说人类自从有了语言便有了诗歌创作。

鲁迅说: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可惜没人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是“杭育杭育”派。

我们的祖先诗歌创作常与舞蹈和音乐融合在一起。

《吕氏春秋古乐篇》有一篇记载:昔葛天之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说它最年轻,是指诗这种文学形式象常青树一样,常开不败,而且最能与青年结缘。

所以说,没有诗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诗的青春是黯淡的;就象飞鸟没有翅膀,花果没有阳光一样。人生不可无诗。青春更是与诗不可分离。

那么,说了半天,诗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诗?

古今中外,学者和诗人对诗的定义界说无计其数。

毛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汽之凝结”。

郭沫若说:“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艾青说:“诗是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与情感而凝结了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

德国诗人席勒说:“诗的观念,那无非是尽可能完美地表现人性”。

我同意何其芳先生的定义:“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由此可见,不管对诗如何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情感。

用我的老师——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诗人、《语文周报》顾问丛药汀先生的话说就是“诗是诗人心灵外化的‘自我’情感形象;是生活的音响在诗人心灵回音壁上发出的歌;是诗人主观情感对客观‘事理’的超越与升华;是诗人情感信息的集成快。它的核心,是凝集着真情,幻化着想象力的感情场。它的光芒,是流动着、跳跃着、变幻着情的色彩,情的音响,情的律动,情的思绪,是诗人心灵的感情场。

 

二、诗人和诗的分类

1、诗人

刚才我讲了诗的定义与界说,既然有诗就会有诗人,但决不是写诗就是诗人。我就写过不少诗,我想在座的也一定写过不少的诗。但我们都不能称诗人也不敢称诗人。只能算是诗的爱好者吧。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诗人呢?

我们对于诗人的形象,较早而强烈的印象来之于屈原。他给我们留下了刚正不阿、独立不迁、怀才不遇、上下求索的动人记忆。陶渊明与屈原不同,屈原在天问无对的时代人生悲剧面前,把自己的身躯投进了汨罗江,写下了一首无字的最悲壮的诗;

而陶渊明在不得志的人生中返归本真的自然田园生活,在人与自然的无言交流中,产生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思与静穆。

李白最大的特点是不愿做一个庸人,他狂饮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内在地透露出一种盛唐气象。

而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则是“穷年忧梨元,叹息肠内热”。他的优秀诗篇反映了“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生活。人称“诗史”、“诗圣”。

现代新诗的作者们继续了传统诗人的优秀作风,同时又在新的时代潮流的冲击下,重塑了诗人的形象。年轻的郭沫若是一个个性解放的“天狗”;艾青是土地和太阳的儿子;郭小川企图把诗人与革命战士的品格集于一身。

粉碎“四人帮”后,一代思想解放、桀骜不驯的新诗人迅速崛起。象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王小妮等等。进入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一批更年轻、更前卫的诗人不断涌现。名字不一一列举。他们的诗汪洋恣肆、别具一格,给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外国诗人,象美国的惠特曼,英国的济慈,德国的歌德,法国的波德莱尔,俄国的屠格聂夫,印度的泰戈尔等等。他们都是情感丰富、个性强烈,有着非凡的创造力的人。

说了半天,那么,什么是诗人呢?或者说诗人是什么?该下个定义了。

《现代汉语词典》给诗人是这样定义的:写诗的作家。这似乎太简单了些。

我给它归纳为:诗人是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对人间的美好丑恶和人性的基本问题更敏感、更执着地聆听和探索人类本真生存,写出有影响诗的人。

2、诗的分类

(1)、从内容上分,诗歌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

抒情诗就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诗歌。

诗中没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也常常见到一些抒情诗中有片段的叙事,但在这里,叙事是为抒情服务的。抒情诗以直接抒发作者对客观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为其明显特征。描写景物是为了借景抒情,写人写物也都是为了写志抒怀。学习写诗,主要是从学习抒情诗入手。

叙事诗是以叙事为主的诗歌,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

作为诗,它也有强烈的感情,但在叙事诗里,作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叙事的,抒情是为叙事服务的。古诗中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长恨歌》;现代诗中的《王贵与李香香》(李季)、《动荡的年代》(闻捷)、《胡桃坡》(王致远)、《紫燕传》(雁翼)等等都是叙事诗。

(2)、从诗歌形式上又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歌谣体诗。

格律诗是一种具有严密组织形式的诗体,它在平仄、节奏、押韵、章节结构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因为格律诗比较束缚思想,所以初学写诗的青年不要忙着学它。

自由诗,与格律诗相对,它的章节结构,字句多少不固定。作为诗,它也有节奏,但是比较自由,没有严格限制。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押韵方式也很随便。

总之,比起格律诗,他在押韵、节奏、章节、句数、诗行排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自由。

散文诗,是用散文形式的语言写的诗。

从外貌上看,它很象散文,但它是诗。从概括生活的高度集中,从感情的饱满浓郁,从想象的丰富这些方面,它都表现出诗的明显特征。但是它的语言却是散文式的;不但不压韵(有的散文诗也押韵),也没有鲜明的节奏,特别是在外形上有个明显特点是不分列排行。

歌谣是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它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产生在群众当中,多在群众的口头流传。所谓歌谣体的诗,就是按歌谣的风格特征而创作的具有歌谣韵味的诗。这类诗,生活气息浓厚,刚健清新,活波自然,语言通俗生动,音调优美和谐,琅琅上口,适于吟唱。

 

三、诗歌鉴赏

1、古诗鉴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千古传诵的古典诗歌是先贤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凡华夏之脉,炎黄子孙,无不在思想文化层面受其永恒光辉之照耀。

鉴赏古诗,觉察其深邃优美的意境,品位其形象精炼的语言,领略其和谐自然的韵律,可以陶冶我们的自身道德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

那么,如何鉴赏古诗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知其人,论其世

诗,作为抒情言志的精神产品,其创作与诗人的生活思想、为人处世及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其友也。”。孟子的话,明白的告诉我们,鉴赏古诗,首先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特别是创作诗歌时所处的具体环境,特定的思想经历,才能摸清其诗曲折婉转的奥妙。

(2)、披文以入情

语言是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古诗大都语言高度凝练,要想理解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弄懂诗的语言。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切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披文”就是解读语言的过程;“入情”既包括了解诗人表达的情思,又包括鉴赏者的情动。

因此,对古诗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意境、神韵等进行感受、理解、玩味,才能得到一种愉悦的审美享受。

(3)、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作家观察和体验人生的方法。他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雅致。”。王国维先生这段话虽然说的是创作,但完全符合诗歌鉴赏的原则。

“入乎其内”,就是要深入诗歌的内部。鉴赏诗歌,不仅要了然句意脉络,更要身临其境,体验和感受诗歌的情境与氛围,进而获得对作品的深层次的把握。

“出乎其内”,就是从诗的内部走出来,进行整体性的品位和思考。通过理性的认识,最终完成鉴赏的过程。“出乎其内”,这是告戒我们不要一味沉浸在想象的诗歌境界中,在进行了一番情感体验后,与想象的境界拉开一定的距离,对诗人整体上评判,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2、现代诗的鉴赏

现代诗是与古诗相对而言的。在我们中国,现代诗发轫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由于现代诗打破了古诗(旧体诗)格律的束缚,语言采用白话文,篇幅长短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标点也是可用可不用,形式完全自由。所以又叫自由诗。

怎样鉴赏现代诗呢?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

(1)、揣摩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则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新诗虽然是用白话文写作,词句简洁却是和古诗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鉴赏现代诗时,也要抓住其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认真揣摩,仔细品味。

例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全诗只有两句,语言可谓精炼至极,但它给我们的震撼不亚于一部小说。

(2)、把握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

所以,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的现代诗,形象比较鲜明具体。但更多的诗,其形象是不具体的,甚至是朦胧的。这就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的形象。

例如梁小斌的《雪白的墙》。诗中“雪白的墙”是我们生活中的墙吗?当然不是。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品读,联系诗背景去想象。我个人认为是孩子未经污染的纯洁心灵。

(3)、体会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诗人的思想情感或喜悦,或忧愁,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的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例如北岛的《回答》。作者以愤怒的情感向恶黑势力发出了坚决的反叛宣言: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4)、品味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

在现代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夸张、借代、对比、象征等,或以动写静,或小中见大,或以虚带实,或托物言志等等。

总之,鉴赏现代诗要借助诗歌的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四、诗歌朗诵技巧漫谈

1、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

诗,无论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也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决不是无病呻吟、玩弄文字游戏,而都是有感而发,缘事而发。那么,诗人“感”什么?“事”什么,作为读者和朗诵者,我们要去体会、揣摩和理解,只有理解诗的内容,朗诵时才能表现与发挥。

因此,我说: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

例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表现的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为爱情奉献一切的赤诚。

那么,朗诵这首诗时必须突出主人公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每节的前半部分语调高亢,而后半部分语调则要舒缓。

郭小川的《秋歌》,以秋为题,展现了祖国大地上广阔的秋景。从海岸的青松到江南的桂花,从草原的骏马到东北的青山,诗人以全景式的综览,描绘出一幅恢弘的画卷。

2、把握感情是朗诵的前提

感情这东西人人都有(除非没有灵魂),或爱或恨,或笑或哭,或喜或忧,如此等等。我们前面讲过:诗都是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诗人的情感又最丰富,因此,把握好原诗的感情和诵诗的感情尤为重要。

怎样把握好呢?

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

其次要把握诗歌的主题;

再次要体味诗人的情感;

然后还要和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进行艺术再加工,使诗歌朗诵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例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余光中的《乡愁》、陈毅的《梅岭三章》,感情截然不同。我们在朗诵时一定要注意。

所以说,不同情感的诗要用不同的情感去朗诵。

大家知道,苏轼和柳永都是宋代大诗人(词人),他们各自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由于他们的风格不同,意境不同,所以有这么一个传说,苏轼管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讲究技巧是朗诵成功的秘诀

    朗诵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这门艺术同别的艺术一样,也要讲究技巧,讲究方法,这样才能朗诵成功。我对朗诵没有研究,谈不上技巧。

    这里只谈几点体会:

(1)、仪态自然大方,引人注目

仪态很重要,它体现着人的品德和修养,试想,一个拉里邋遢的人会给人一种什么印象,我们可想而知了。常言道:女知己者容。我在女字前加三点水成为汝,就是你。你要吸引听众,打动听众,你就必须要打扮的精精神神。这里的精神不是指花里胡哨,而是自然大方、得体。孙道临、达式常、乔臻、丁建华。他们朗诵时都是仪态自然大方。因而总是那么吸引观众和听众。

(2)、停连得当,方能扣人心弦

停连是指朗诵中的停顿和衔接,是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是不可忽视的朗诵技巧。停连适当不仅可以调节气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恰如其分地传情达意。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卡莱尔说:“沉默(即适当的停顿)与语音相配合,能创造出双重的已经。”有停有连,可以使朗诵语清意明,还能调节朗诵的节奏,创造出从容不迫、紧张急切、热烈欢快等多种情势。

有人在朗诵时忽视停连的恰当运用,因而他们朗诵或象开机关枪,语速失控以致语意浑浊不清;或象开慢车,松松散散,造成语意不全,支离破碎。

由此可见,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该连不连,语意难全;有断有连,方能扣人心弦。

选准停连位置,该停则停,该连则连,这是掌握停连的首要工作。

有人认为,一篇作品有许许多多的标点符号,不是可以给朗诵者提供停连设计的依靠吗?诚然,标点确能给人停连启示。但是,如果过分拘泥于标点,则往往会使人听起来机械、呆板。因此,朗诵中哪里该停,哪里该连,需要看表情达意的需要。只要是为了表情达意,就可以冲破标点的局限。无标点的可以停,有标点的可以连。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略)

什么时候停连呢?

A、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和谓语,修饰语和中心语,并连性对比性词语之间,复杂宾语、补语之前,段落层次之间,都可以做区分性停连。

B、有时为了显示结构,往往在段落之间,层次之间要做停顿,从而使倾听者有一种层次感。

C、停连还可以为调节节奏的需要

节奏是多种声音技巧综合运用体现出来的声音形势的回环往复变化。而停顿与衔接是调节节奏的重要因素。由于停顿、衔接的不同处理,常常体现出不同的发动状态。兴奋、激动、欢快常常使语流加快,悲哀、抑郁、沉思常常使语流变慢。

必须强调,停连永远不是单独在朗诵中起作用的,它必须与重音、抑扬等其他声音技巧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朗诵的声音再创作活动。

3、巧用重音,主次分明

朗诵时恰当运用重音准确的表情达意,对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重音?重音是朗诵者在朗诵中运用声音形式着意强调的词语。

大家知道,每首诗歌都有一个主题,每一节或每一诗句也都有与全诗相关联的中心,然而,作为组句成篇的每一词语在一句话中的作用则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必然有主次之分,朗诵中突出了主要词语,分清了主次词语之间的关系,全句的意思也就能得到明确的体现。因此,重音是表达语句内容重点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略)

如何巧用重音?

(1)、利用声音的强弱对比,突出重音。也就是重音重读。例《沁园春雪》(略)

(2)、重音高读。即重音词语读得高些,非重音读得低些。例《青纱帐——甘蔗林》(略)

(3)、重音慢读。重点词语可适当延长音节,有意慢读。例《有的人》(略)

(4)、重音轻读。表现幽静环境、动作轻捷、悠悠情思的要轻读。例《苹果树下》(略)

总之,重音的表达方法是读种多样的,决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且在一篇作品的朗读中还应相互配合运用,以求在变化中表达出感情的起伏流动。

 

(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