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是个整体,一动就分出两边,有动的,有不动的。阴阳里有这些规律。阴阳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的。阳进阴退,阴进阳退,阴阳消长,阴阳还可以互相转化。这些都是阴阳的规律,我们在练功时也是在运用这些规律。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你该动的时候就要动,一动分成两个,有动有静,一合又合成一个整的。一合就是太极,一分就是阴阳。合与分都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按照要求正合度。身形要合度,象什么周身中正,提顶调裆,含胸拔背,每个动作的姿势,等等;呼吸要合度,要符合呼吸的要求;动作要合法,动作得按照要求的路线走;更重要的是神和气得合度。“无过不及”就是合度,要从这么几个方面去合度去才行。我们在讲智能动功时也是这么讲的。有的人练功有了不舒服的感觉,是出偏了呢,还是练功反应呢?你要查这些方面,看有没有过和不及,是做过了,还是做得不够。自己做的时候要查自己的每个动作,如果还能查里面气的运行变化,那就更进一步了。 “随屈就伸”,一般解释是:练推手时,他推你,你就往回缩,他缩你就往前伸。练拳时都是屈伸交替的,没有一拳出去老伸着的,任何一个姿势都要交替变化,承接前一个姿势,然后再变为正在做的姿势,合住以后,再接下一个姿势。所以,姿式里面没别的,就是一个屈伸开合的问题,我们的意念要随着形体的屈伸开合去变化。有的字句从表面上看就是指练推手。其实有些推手的内容同样也可以用练拳来解释,练拳时加上这样的意念即可。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对方来了刚劲,我是柔的,不抗着走。当然柔和软不一样,柔里面带有韧劲。他用刚劲压你,你这儿是个柔劲,走一个弧形把它化了,叫走化。推手是这样,练拳也是这样。在招数里面,这么出手是去掤对方的手,一掤感觉有压力,我手一转要走,要带着对方的手走才行。练拳时得有这种意念。只有练拳时这样做,将来推手时才能这样用,否则拳就白练了,没意义。“我顺人背谓之黏”,别人一刚你就走了,可是你一回手,他就不舒服了,他不舒服就要走了,我不能让他走,就好象狗皮膏药一样黏着他,使他走不了。过去讲粘黏连随,粘一般指力量往上走;黏一般指他往下走,把他黏住;他往回退,我就随着他走;他往前来我就连着走。连和黏是在一块儿的。他要跑,也可以用黏。这几个字的区分不是非常严格。你把他粘住,连在一块了,他想跑跑不了。你在上边可以黏着他,在下面也可以粘住他。他想往上抬,抬不走。他一抬走,他这儿就空了,失中了。你得把你的内力吃进去。练的时候要慢,要体会这些东西。他的手在上面,我抬着它走;他的手在下边,我跟着他走。他一推递过来个手,我跟着他走;我往回一回,带着他走,不让他离开,不丢顶,“粘黏连随不丢顶”嘛。他一跑不能丢开,他一来我能顶上。他一来我慢慢退回来,又不能让他离开,他一走我跟着过去。你也不能用太大的力量压他,没用很大的力量,但他跑不掉,你就把他封住、困住了,越封他就越不得劲,最后把他封死了,使他失中了,你再发劲把他打出去。所以太极拳推人很轻松,有时往下一按,再往外一掷,对方就连蹦带跳出去一、二丈远。把他的劲封住,他就空了,然后定住他,顺着他的劲一走,他来劲越大,他出去的劲就越大,好象皮球碰到墙壁被弹回一样。那是个巧劲。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这句话讲的是你不要离开他。但练拳的时候怎么做?第一你要用意念想,第二腰得松开。腰真正松开之后,形体放松了,往外一发,你能体会到里面这个气在变化流动,你随时想让它停都可以停住。走——停,加劲……随时能控制它。如果我们不先把腰松开,练多年,仍然是手快打手慢,有力打无力,那是用手法打的。可一点力气也没有那也不对,不然就没法解释“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他动得快,你要应得快;他动得慢,你要应得慢。说手快打手慢,他动得快,你应得慢,不就挨打了?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随时会调节这个气。练的时候腰松开,意念跟着形体动,体会这个气,无论是缩也好,屈也好,还是快速伸、放也好,你随时随地都能控制它。练别的拳也是这样,譬如形意拳的练明劲、刚劲、暗劲、柔劲、化劲,要体会里面那个劲的变化。太极拳要求你把腰放松,从腰上来伸缩。你将来会从腰上伸缩了,粘黏连随很快就会,那时就会从腰上来变化。你把架子练熟了,将来一推手,就能知道别人是怎么用劲的。因为你腰会动弹。一般人腰不会动弹,要想使劲就要先蓄劲,一蓄劲腰那儿就使劲,腰那儿一使劲你就感觉到了。你把手一封,就甭管他,他一推自己就被绷出去了,好象碰到弹簧一样。他往回一缩你感觉到了,你就跟进去。他再一弹,他身体就被绷出去了。后面还要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就是先从练自身懂得这个劲了,然后再通过对手懂得对方的劲。如果你自己都不懂得里面的气、意的变化,推手只能是一般的推劲,就感受不到里面那个变化了。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你在推手的时候要有这样的变化,练拳的时候呢?平时练的时候动作是均匀的,等练熟了以后,要快慢相间。一般来说,动作一起,“啪”一开,柔的动作就跟来了,到了顶点,“啪”又一动弹,或是姿式正合适的时候,“啪”一动弹。在练姿式走架子的时候,突然间一个快的,一快马上又收回来,练气的收和发。你只有在走架子的时候这样练,将来推手的时候才能够“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你只会慢慢腾腾练架子,到练推手时就难多了。这里面有个刚和柔,动作的头是刚的,然后柔跟上了,这是刚柔相济。练拳走姿式时要随时变化这个东西。腰不松也可以这么练,腰松了以后才能做到从里面出来,非常自然。所以练走架子要从里面动起来。所以《太极拳论》里面每句话都可以指导练功,怎么会都是推手的理论呢?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变化很多,理是一个,即刚柔相济。把刚和柔连起来,随时随地用意识来支配它。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招数,要明了这个招数是干什么的,再把动作练熟,熟练到一看见目标马上就动,这一整套就来。这就是整体啊。等人家拳打过来,你再想用什么招数来破他,早打上了。一看见,马上自动反应,这才叫招熟。“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招里面就有意识活动,怎么动,怎么走,意识总跟着它。通过练基本功有了腰劲和意识,慢慢就会懂得劲路的变化。懂劲和听劲不能画等号。懂劲比听劲概念更广。懂劲知道劲路怎么发,包括它的发点以及它走行的路线,这都得在练功中来体会。所谓“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这么讲对不对?对!但你坐着发人怎么力发于足?实际上力发于足是说下盘要稳。关键在腰,腰能放松,能主宰了,就能懂得劲怎么变。你一看他的姿式,就知道他劲是怎么走的,意念放在哪儿,那儿是虚,那儿是实,这都叫懂劲。所以懂劲比听劲高明多了。一般人认为懂劲就是听劲。对方来劲了,他那个劲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力量是在前脚(或后脚)上,还是在两个脚上,身体哪儿用着力,一搭手就能听得清清楚楚。他们管这叫懂劲,其实这只是懂劲的一部分内容。懂劲不仅听对方劲路的大小、方向,还听他发这个劲时里面畅不畅快,有没有滞点。要打就打对方的滞点。你一个气进去打在对方的滞点上,你甭动弹,他自己就动了。要听出他里面的滞点在什么地方上,他不滞还要把他滞住才行,所以说听劲是懂劲的一种应用,诚然,通过听劲的练习又可加深懂劲的层次。要听对方的懂劲,那就需要推手。过去讲,盘架子是知己之功,推手是知彼之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能知己,就不能知人。你身体里气还滞着呢,要想把别人听得很清楚,那做不到。你只能听对方有劲没劲,力的方向,听不着他里面的气路变化。你也听不着自己里面的气路。所以懂劲和听劲不能画等号。“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拳里边有招,推手里面也有招,只是比练拳的招活一点儿,如四正手、双掤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其实首先得从练拳上懂劲。腰松开后再练拳,姿势畅快了,气脉畅通了,你自己慢慢体会你在周身中正的时候是什么样,偏了以后是什么样,纠正后是什么样,慢慢多听这些变化。这也是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功夫一层一层地上升了。懂劲也是有层次的。方才我讲,一般光知道自己有力没力,对方有力没力,力的大小、方向,这也叫懂劲。知道力是从哪儿发出来的,有没有滞点,这也叫懂劲。再进一步,他一点劲也不使,就拿个手指头轻轻扶着你,想推你,想直着推,侧面推,想往后退,这么一想你就知道,这也叫懂劲。懂劲最少得分这么几个层次。“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就是这个意思。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句话本来是“用力久久,豁然贯通”,宋朝的程灏和朱熹都这么讲。怎么才能明了这个理,达到豁然贯通呢?多去思考问题。现在好多练拳术的不知道这个词是从哪儿来的,说这个词讲错了,不是用力,而是用功,用功久久自然贯通。其实“用力久久”这个词不是王宗岳的发明,宋明理学家们在宋朝时就是这么用的。他延续宋朝古人们的用法,意思是反复去用功,要努力去做。用力不是力量的意思,是努力的意思,努力久了就豁然贯通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是练太极拳的根本要求。把百会领起来(要注意是虚领,不是实的),气要下沉到丹田。腹部放松,含胸拔背,这都是帮助气沉丹田的,更重要的是意念。教大家练松腰就是让你气沉丹田。我们讲丹田是宾辅,来辅佐腰为主宰的。气沉丹田不是目的。练拳和练气功不一样。有的气功门派气沉丹田之后用意念来焕发先天气。而练太极拳气沉丹田以后,让气更好地贴于脊,以便于力由脊发,腰为主宰。“不偏不倚”是说用力不能过,无不及,身体不能偏。当然头也不能偏,头一偏,顶不正,身体就偏了。“忽隐忽现”,劲忽大忽小,气忽充忽弱,这些内在的变化都属于忽隐忽现。推手时一摸对方手,有力气,你刚要用力,对方又虚起来了,虚实变化,忽隐忽现。练拳时也要忽隐忽现。气一来、一放,一紧、一松,意念一充、一消,这都是忽隐忽现。一开始我们还是先练招熟和轻灵。我总是先讲深的,后讲浅的,让你先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将来你再从浅处往深处走,从高起点、高层次的理论逐渐过渡到普通练拳上来。要不然,一开始你就着了魔似地练开拳了,到时候就放不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