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芝润斋 2014-10-30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上篇已談中國之茶器,此番便試著一談日本之物。日本的飲茶隨著唐代眾多文化影響開始,沿襲了唐宋進行抹茶點注的方式,並且抱有恭敬之心傳承至今。但日本並非照搬,自村田珠光將茶上升到“禪茶一味”的精神範疇開始,日本茶就已經開始脫離亦步亦趨,轉向挖掘更貼近自身文化的審美。

 

日本茶道的入門即是從“識器”開始,然後才是“修身”,“靜心”;所以雖然日本茶道講究禪寂,但是對於器物的要求和分別,卻是非常嚴格。而日本茶器中價值最高、最為考究的當屬茶碗。一只著名茶碗會受到歷代茶人的珍視,甚至為爭奪一只茶碗會引發一場戰爭。就算是平常的茶碗,只要是為茶人所心愛,通常都會終身使用,視為伴侶。

 

在日本,從中國進口的唐物茶碗、從朝鮮進口的高麗茶碗與日本本國生產的和物茶碗一起,一地融會貫通,交相耀映,煥發出異彩的光芒。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禾目天目茶碗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油滴天目茶碗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矅變天目茶碗。觀看這盞僅僅十二公分直徑的的茶碗,眾多斑點的四周又泛發著藍色淡彩,仿佛裝進了繁星熠熠的宇宙星空。“凝宇宙於一茶碗”,正如佛家將世間哲理歸於茶一般,最受日本茶人激賞。

 

在受日本茶人追捧的眾多唐物中,尤以福建建窯燒造的建盞為一。由於是由留學僧人從天目山帶回的,所以稱之為“天目茶碗”。天目茶碗中,主要有禾目天目(兔毫建盞),油滴天目(鷓鴣建盞),曜變天目(異毫盞),俗稱建州三天目。除此之外,還有木葉、玳皮、龜鱉、灰披等唐物天目。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木葉天目茶碗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鱉甲天目茶碗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玳皮(玳瑁)天目茶碗。玳皮天目是吉州窯最為精美的茶碗,在日本,有一件玳皮天目被評定為國寶。


 

當時世界上,中國是瓷器技術最為高超的國家,其他國家,甚至是日本,都沒有燒造陶瓷的技術。但是當時中國的屬國,朝鮮和安南(古越南),都得到了一定的技術。

 

唐物茶碗在日本流行了大約500年以後,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從這個時期開始,禪寂的“和,靜,清,寂”取代了足利幕府時代的“華,美,空”的美學趨向,唐物茶碗開始衰弱,麗茶碗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高麗茶碗的種類非常繁多,有些甚至根本不是碗,而被日本人拿來當成了碗。高麗茶碗對於日本本土茶碗的發展,有著非常非常重要的引導,因為日本的瓷器燒造技術就是來自於朝鮮,所以日本的本土茶瓷,也帶有強烈的朝鮮風格。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古三島茶碗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三島桶茶碗。三島桶茶碗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茶碗,因為日本樂燒就是採用了這種桶造型,而後來,桶茶碗乾脆直接被叫成了樂茶碗。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禮賓三島茶碗。本來是朝鮮祭祀用的果盆,但是在日本被當成了大型茶碗使用。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粉引茶碗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割高臺茶碗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大井戶茶碗

 

井戶茶碗(市井人家用的碗)本是平民用來吃飯的普通用具,其佈滿小黑斑、釉色剝落的簡陋即使在朝鮮民間也不受重視,卻正符合了侘茶中枯寂的精神。這是人工難以達到的,是朝鮮人無為而為之的。大井戶就等同於日本茶道美學的精神,是日本茶道中最重要的一種茶碗。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青井戶茶碗


和物茶碗中真正能夠代表日本風格的,還是樂茶碗。早期樂茶碗全部都是不規則的,追求一種渾然天成的不對稱美。但雖然看上去很破爛,但是其實現製作陶胎,燒成陶器,定型,然後再上釉,進行二次燒造的精品。並且故意降低溫度,讓釉表面出現大量的氣泡,表現出岩石的質感。

 

而當茶聖千利休發揚了草庵茶時,樂燒茶碗的粗糙樸素受到了他的極大重視。由於利休居士極端追求莊重肅穆,所以當時他所督造的樂燒碗也多是黑色;而紅色樂燒碗則更受農民出身的豐臣秀吉推崇。樂茶碗融合中國的陶瓷技術,朝鮮的陶瓷設計,日本的精神文化,是為徹底表現千利休美學思想的終極茶碗。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黑樂茶碗

樂燒茶碗的構造非常適於飲抹茶:碗上粗糙的表面不易傳熱,又易於把握;微微內卷的邊沿,可防外溢;塗釉光滑,唇感舒適,且依然能使綠茶的泡沫就像在黑色粗瓷碗中那樣明晰。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赤樂茶碗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鼠志野茶碗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織部茶碗

 

日本本是島國,飽受颱風與地震災害的侵擾,導致了其國民對於人生無常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同時由於土地並不充裕,物質條件並不高,民眾生活更為樸素艱苦,並不能維持華麗如唐代器物的奢華。最終日本民眾與呈現出了寂滅與樸素平和的禪宗發生了極大的共鳴,在“一代茶聖”千利休的光大之下,“生活即是修行”的禪宗智慧成為了日本茶道精神性的根源。日本茶道中絕少出現對物欲的放縱,甚至可說是收縮物欲的。禪宗的思想指引日人安貧樂道,而其茶器之美也走向了粗糙樸素但無一物中無盡藏的“侘寂之美”。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茶器分流的不同追求

 

中國傳統文化是寫意的藝術。從飲茶活動來說,中國人飲茶常常追求感覺的怡悅、隨意,並沒有什麼程式化的東西在裏面,這與日本嚴謹的儀式是極大的區別。中國文人尚意——感時興懷,不拘一格,這種詩性最終在茶席上延伸了出來。於是啜茶味、品茶香、識茶器,乃至以詩、以樂相互酬唱,就成茶席雅事。千年的歷史並沒有在茶事中顯露出沉重或是桎梏,反而在此,飲茶方式與茶器的流變多是向著愈發隨意,性情揮灑、自我解脫、怡然自得的藝術化生活的方向行進著。但此番發展實際上也是源於文人其入世政治理想愈發不可實現,於是遁入自我世界的第二選擇,這樣的茶事難掩消極,較少修行的鍛煉,也少入道的觀照。至於其中末者,便易於耽於逸樂,逐物迷心。

 

日本茶道是儀式嚴謹的,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從任何人都必要跪行進入的小入口,到茶事活動中有舞蹈之節奏感的專業茶人,以及茶事過程中接茶、致謝、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的嚴格步驟。這些處處都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對於規則的認識,對於嚴謹態度的身體力行。而不止日本茶道,乃至茶室、茶庭都較少見對物欲的直面抒發,這樣的心理狀態不可說不是受到禪宗苦行式的影響。如此其茶事茶器雖仍保古法,也言以外境型塑內心。但長期以降,日人在茶器上的發展,也總執著於工藝素描;而在茶道上的觀照,也常因泥於規矩而老死句下。

 

[转载]茶器流變,予訪我心(下)
研山堂設計出品「枯山瘦水」壺

 

今已一觀中日兩者茶器茶藝,但立足當下,且端坐茶思。對日人來說,禪的修行,不止在儀式肅然的道場,還可在生活。千利休晚年說茶道,是“燒好水,泡好茶”,是“冬暖之,夏涼之”而已,其實正預示了大道必易,日常功用中即能見道,而非總獨坐孤山,面對寂寥的空無枯境。而對國人來說,文人揮灑情性,雖看似自在無礙,卻多的是自我的擴充,內心外求,乃至物欲的張揚,溺於美感。因此文人更須回歸返照,由雙重境遇的分裂而一統,多心歸一心,才可致使不溺於自我。中日兩國文化千絲萬縷,至今應不總是關注千年的師徒緣分,如今更可視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由茶器看茶事,再由茶事一觀心。心之隨性詩意的生活,孤朗鮮明之禪,該為文人與禪家彼此絕好之觀照殊勝與不足也。

 

 

研山堂自著文章,轉載須註明出處 / 自拍照片由上海一間草舍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