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都是老中医》系列27

 供需相应 2014-10-30
  3、脾主肉

  我们现实生活中常看到有些人要么肥胖要么消瘦,肥胖的人想减肥,尤其是很多女性朋友,有了这个需求,市场上就有了琳琅满目的减肥产品,或者干脆去整容医院去做抽脂手术。消瘦的人想长胖,尤其是很多男性朋友,但市场上增肥产品却不多。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女性朋友生来就爱美,而当今社会崇尚以瘦为美的,身材肥胖是在有损美丽的形象。女孩子那怕脸蛋再清秀漂亮,如果身材肥胖,恐怕也不会有人称赞她美丽的。而男人则不以为然,瘦点就瘦点吧,只要事业有成,害怕找不到女朋友。所以才导致市场上的减肥产品很多而增肥产品却很少。那么到底是人体内部哪里出了问题才使得人的形体过于肥胖或消瘦的呢?中医认为,脾主肉。意思是说身上肉的多少,主要是脾所决定的。如果脾上的阴阳之气平衡,人应该是胖瘦适中,肌肉结实有力的。当脾上的阴阳失衡后,人的体形或肥胖或消瘦,人也开始感觉到不适而进入所谓的亚健康状态。

  具体表现为:1、如果脾上阳气不足,根据阴阳消长原理,此时脾上的阴气必然太过,阳气不足为主证,阴气太过为次证。由
于脾阳不足,难以将吃到肚子里的食物运化成水谷精微之气,水谷精微之气不足以维持生命活动,人体开始动用形体及脏腑自身的气维持生命活动。最终导致形体与脏腑的萎缩,形体一旦开始萎缩,人就开始消瘦了。所以形体消瘦的人,体内必然是气不足,脏腑功能必然是弱化的。2、如果脾上的阴气不足,则根据阴阳消长原理,此时脾上的阳气必然太过,阴气不足为主证,阳气太过为次证。由于脾阳太过,过多的阳气上升到胃,使得胃阳太过而胃阴不足,过多的阳气进一步上升到口腔(脾胃开窍于口,后面会说到这个概念),导致口腔中的阳气太过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难以聚化成有形的津液,出现口渴,口干的现象。又由于脾阳太过,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很容易化生成水谷精微之气,但由于脾阳太过,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中的阳气偏多,阴气过少,导致下降到肝肾的水谷精微之气过少,难以化生出足够的肝血和肾精。如此很可能导致不孕不育,月经量少等生殖系统疾病。与此相反,上升到心肺的水谷精微之气过多,所化生的心血过多,导致血管中的血液浓度过高,而心血是通过心阴化生的,过多的水谷精微之气需要心阴来化生成血液,消耗了过多的心阴,最终导致心阴不足而心阳太过。我们在前面讨论心的时候,说过如果心阳太过,很可能会导致失眠,多梦,高血压,血管硬化,脑出血等疾病。另外,由于上升到心的水谷精微之气太多,刚开始的时候,心阴所生化的心血过多而导致血管中血液浓度偏高,但久而久之,由于生化心血伤耗了过多的心阴从而导致心阴不足而心阳太过,心阴不足后,即使上升到心的水谷精微之气再多,也无法化生足够的心血,导致血液浓度由偏高转为偏少。水谷精微之气无法在心阴的作用下化生成心血,进一步上升到肺,在肺阳的作用下转化成卫气,卫气在肺阳的作用下,往上冲到鼻孔,所以鼻子喘粗气。在肺阴的作用下往下降,行走于全身的体表,所以这种阴阳失衡的人,全身体表热烘烘而不容易受风寒感冒,容易长肌肉而健壮。3、如果脾阳极过,则根据阴阳转化原理,此时脾阴必然也太过,脾阳极过引起的生理反映同上面第二种情况的分析,脾阴太过,那么过多阴气通过经络传导到肉中聚合成为脂肪,导致肥胖。笔者认为肌肉与脂肪都是由气化生而来,只是肌肉中的阳气偏多而脂肪中的阴气偏多,阳气有“散”的气化趋势,所以肌肉容易消失,阴气有“聚”的气化趋势,所以脂肪不容易消失。4、如果脾阴极过,则根据阴阳转化原理,此时脾阳必然也太过,脾阳太过引起的生理反映同上面第二种情况的分析,脾阴极过,那么极过的阴气通过经络传
导到肉中聚合成为脂肪,导致肥胖。所以笔者认为形体肥胖的人,一定是脾的阴阳同时太过之人。中医将阴阳同时太过证称为“湿热证”,湿为阴,热为阳,湿热者,阴阳两过也。笔者将“湿热证”称为“阴阳两过证”或“阴阳两实证”,实者,太过也;虚者,不足也。在笔者看来,中医的概念只有三个字:“气”,“阴”,“阳”。气分阴阳,阴阳合于气。所以笔者不愿意引入太多的中医概念,譬如“湿热”,“痰饮”,“胃火”等所有中医概念、术语都可以用“气阴阳”来概括:

  “湿热”为“阴阳两过”,“痰饮”为“肺阴太过”,“胃火”为“胃阳太过”等。当然在具体治疗肥胖证的时候,还要根据四诊合参,诊断出到底时因为阳极过引起的还是阴极过引起的。如果是阳极过引起的,需要用性寒或凉,入脾经的中药调理,而如果是阴极过引起的,需要用性热或温,入脾经的中药调理。由此可见,中医对于同一种病,根据病证的不同,可以使用药性完全相反的中药,此为“同病异治”。当然,中医也有“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病,可以用相同的中药治疗。原因是因为虽然患者得的病不同,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出来的病证确实一样的。所谓病证,就是指哪一
脏腑出现了哪种阴阳失衡。譬如“肾阳不足”,“胃阳太过”,“肝阴不足”等都是具体的病证。对于“异病同治”的问题,我们会在后面内容中继续讨论。所以在笔者眼中不存在病的概念,只有阴阳平衡与否的概念。所谓病就是阴阳不平衡所导致的不适反映。中医不论病,中药不对病,中医中药调平衡,失衡杂病丛生,平衡百病自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