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遗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与中原王朝的争霸战争

 小记历史馆 2014-10-31

(一)削去帝号,奉后周正朔,对后周称臣。显德三年(956),南唐失滁州,向后周求和,但依然自称“唐皇帝”。尔后,扬州沦陷,求和于后周曰“愿比两浙、湖南,仰奉正朔,谨守土疆,乞收薄伐之威,赦其后服之罪”。三月,“请去帝号”。五年三月,答复后周国书,自称“唐国主”,“臣”。五月,“下令去帝号,称国主,去交泰年号,称显德五年。凡天子仪制皆从降损,改名景,以避周庙讳”。这表明南唐承认争霸天下的失败。

(二)在后周京师设置进奏院。显德五年(958)八月,南唐“始置进奏院于大梁”。表示臣服之意。

(三)进贡后周。显德五年,南唐割江北,并约定“岁输土贡数十万”,“后岁给赡军监三十万石”于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进贡。

显德五年(958)三月,“献银、绢、钱、茶、谷共百万,以犒军及买宴”。

显德六年(959)六月,“遣纪公从善与钟谟入贡于周”。

设置进奏院和进贡后周凸显南唐不得不作为后周藩镇,以维持生存。

(四)不再以大国自居,自为小朝。“唐有江淮,比同时割据诸国,地大力强,人材众多,且据长江之险。隐然大邦也”。南唐恃国力强大,常有北进中原之志。契丹灭晋,李景欲图中原,下诏曰:“乃眷中原,我之故地也”。冯延巳以取中原之策说李景,由是有宠。延巳尝笑烈祖戢兵为龌龊,曰:“安陆所表才数千兵,为之辍食咨嗟者旬日,此田舍翁识量耳,安足成大事!岂如进上暴师数万于外,而击毯宴乐无异平日,真英主也!” 延巳与其党谈论,常以天下为己任,更相唱和。翰林学士常梦锡屡言延巳浮诞,不可信,唐主不听。及臣服于周,延巳党相与言,有谓周为大朝者,梦锡大笑曰:“诸公常欲致君尧、舜,何意今日自为小朝邪!”众默然。反映出南唐统治集团的失落。

(五)迁都洪州(江西南昌)。丧失淮南,南唐都城金陵与后周仅一江之隔,李景以金陵距后周太近,乃议迁都洪州,曰“建康与敌境隔江而已,今吾徙都豫章,据上流而制根本,上策也”。建隆二年(961)二月,南唐迁都洪州,“城邑迫隘,宫府营廨,十不容一二,力役虽烦,无所施巧,群臣日夜思归。南唐主(李景)北望金陵,郁郁不乐”。迁都虽完成于北宋期间,却是后周南进的结果,深刻反映了南唐生存受到中原的严重威胁。

(六)经济受制于后周。南唐的产盐地主要有泰、楚两州,泰州海陵监是重要的产盐地,“海陵监煮盐之务也。唐开元元年置海陵县,伪唐(南唐)于海陵县置泰州以辖其监”。海陵监盐业务较大,“一岁煮盐六十万石”。南唐设置泰州管理海陵监,可见海陵监所产盐对南唐有重要意义。楚州亦产大量海盐。这两地都位于江淮以北,南唐丧失淮南使其面临缺盐的困境。李景派陈觉告诉世宗,“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监南属以赡军。帝(世宗)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至是,诏岁支盐三十万斛以给江南”。这就等于控制了南唐盐的供给,影响了南唐的国计民生。

可见,南唐丧失淮南,失去了与中原抗衡的资本,亡国之势已成。“唐自淮上用兵及割江北,臣事于周,岁时贡献,府藏空竭,钱益少,物价腾贵”。同时,“自天下裂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南得淮南则足以抗北,北得淮南则南不能自保矣”。“方其(南唐)有淮南诸郡,则阔步高视,东攻二浙,西取湖南,南取闽越,南方莫强焉。及淮南为周世宗所取,则自窘以至于死。亦失淮南则不能守江南之明验也”。因此,南唐“虽未即亡,而亡形成矣”。

对后周来讲,取得淮南,一来等于遏制住南唐的咽喉,灭之只是早晚的事;南方最大威胁被解除,其他小国也不足平定。二则得江淮财赋人力,可以裕国赡军,进一步增强实力。三则改变了中原王朝仅横亘一线于雍、豫、兖、青之中,地狭力微,不足以逗志的局面,后周取得压倒性优势,南北实力平衡被打破,决定五代割据已进入尾声。

后周攻取淮南,耀兵长江,本可利用有利形势乘胜渡江,取得更大成果,而世宗却选择与南唐划江分治,原因为何?这并非他心存善念,而是“周主之志,不在江南而在契丹也。当时中原所急者,莫大于契丹也”。 “虽然统一与割据是主要矛盾,而亟需用主要力量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吞并南方诸国,而是战败契丹,恢复燕云,才能得到比较强盛、富庶的统一局面”。 “契丹不北走,十六州不南归,天下终不可得而宁”。攻取淮南后,与南唐“割地画江,无南顾之忧”,且“李景虽庸,人心尚固,求以胜之较难”。契丹利用后周南进的机会乘虚入寇。在南边威胁已经消除的情况下,周军掉头北上,征伐契丹,南唐才得以苟延残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