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中的客观的唯物辩证思想

 易可为 2014-11-03

《周易》中的客观的唯物辩证思想

朱力

内容提要 :《周易》作为我们一部哲学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科学文化瑰宝,举世瞩目。《周易》的唯物辩证观念,宇宙观和时空论,整体论,以及方法论,过去是,现在仍然还是我们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和重要理论。

关键词 唯物思想 《周易》 阴阳学 哲学 太极

《周易》是一部古经,即众人所说的无字天书,也是流传至今最古老又具有完整体系的哲学典籍。它分为《经》、《传》两部分。《经》有上下二经;《传》有《篆》、《象》、《系辞》,以及《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称《十翼》。《易传》是现存最早的对经文的注解。《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文化的原创之源,其包含的朴素辩证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发展进程。就连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严重,对中国文化颇有微词的黑格尔,对此也不得不承认:“《周易》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绝对权威的。”

《周易》秩序严谨、生生不息的太极宇宙观,阴阳对待、物极必反的变易学说,仰观俯察、“穷理尽性”【1】的认识论,“圣人成能”、“载成辅相”的主体性思想,顺天应人,“保和太和”的管理思想,仁义诚敬、刚柔相济的道德主张,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参赞天地化育、德侔日月光明的超越理想,……所有这些思想内容都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生存格局、基本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使中国人在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都有非凡表现,创造出独具风采的伟大文明。

第一, 周易包含的宇宙观。

     中国哲学史上最具活力也是最有成就的先秦哲学,有着两套各领风骚的宇宙论学说:一为老子《道德经》的“道”宇宙论,一为《周易》的“太极”宇宙论。前者为道家奠定了宇宙论的基本框架,后者则为儒家提供了较为系统坚实的宇宙论基础。

受过《周易》影响又对《易传》有过重大启示的老子,也有自己独立一套宇宙生成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即浑然一体、生化天地、无声无形、独立充盈、生生不息的一种物质,可以生成天下万物。老子进而说明“道”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2】即谓“道”是宇宙的本原。在老子看来,“道”是“物”,是“气”,相当于《易传》中的“太极”。“道生一”的“一”仍是指“道”,只不过是就其是一种“混而为一”的整体性存在而言谓之“一”,并不是说“一”是与“道”不同的为一种物质。《道德经》有时干脆用“一”来指代“道”。“一生二”的“二”指阴阳二气,相当于《易传》的“两仪”。“二生三”的“三”指由阴阳二气相“冲”,即阴阳相互作用,亲和交流而产生的第三种物质,可谓之“和气”。“三生万物”即谓再由这“和气”生出天下万物。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3】很明显的突显出老子的那种“玄之又玄”的宇宙观,同时可以得知老子的那种朴素唯物辩证思想。

再看《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4】“易”指《周易》。关于“太极”,《汉书·律历志》述汉末大学者刘说:“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太极中央元气”,“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而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可见,自汉代以来,“太极”即被普遍认为是宇宙的本原,是宇宙演化之初天地阴阳的“元气”。这就使“太极”成为了《周易》的最高哲学范畴,相当于老子的那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为天地母”【5】的“道”。“两仪生四象”是指由宇宙演化最初的阴阳二气经过矛盾运动进一步生成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四种物质。“四象”即是指这四种物质。“四象生八卦”是指由“四象”进而演化出乾、坤、震、、坎、离、艮、兑这八个卦所象征的八大类型的宇宙万物。其分类依据是万物自身的内在性质。

然而,太极是《周易》的最高哲学范畴。太极是宇宙万物演化最初的天地阴阳“混而为一”的“元气”,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始基,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原始物质,这主要是由汉代学者刘、郑玄、虞翻等人阐明;紧接着,太极是宇宙万物懒以存在、发展的“淳和未分之气”和“形而上之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根,是宇宙万物所以存在、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本质根据,这主要是王弼、韩康柏、程颐、朱熹等人阐发的。可见,古代释“太极”之说以郑玄之“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较为精当全面。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宇宙论上,《道德经》和《周易》颇具异彩,各有创见,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各有其独到见解。《周易》、《道德经》分别提出了在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套宇宙论,前者积极向上,后者消极避世,但二者可相互补足,融通出新,共同为中国人构筑了一个生生不息而又“玄之又玄”、充满活力而又神秘莫测的“宇宙”。

第二, 周易包含的天人观。

我们知道,《周易》是形成西周初期的一部占筮的主要目的书,乃是使人类能够趋吉避凶或逢凶化吉,这会使人更好地维护自己短暂而又脆弱的生命,从而使这有限的生命能够在无限的时空中闪现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可见,《周易》更深层的制作动机与主要效用仍然是对生命的竭力爱护和热情崇拜。正是如此,《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经典在天人观上,它以著名的“三才之道”表明,人是一种与天、地鼎立而三并居天地万物之中心地位。反映出了《周易》的一种人文取向,即是人不仅客观上就是大自然中上顶天、下立地的一种存在,而且人事实上就是天地间的一种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主体性存在。而这种“三才之道”所蕴含的极为可贵的人文主义思想,这种充分肯定人的中心地位和至上价值的思潮,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强劲主流。西汉末年的哲学家扬雄说:“天地之所贵曰生,物之所贵尊曰人。”朱熹的“唯人之生,乃得其气之正且通者,而其性为最贵”;毛泽东的“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所有这些充分肯定人的中心价值的光辉思想构成中国文化扣人心弦的人文主义的主旋律。正是它,一直在激励着中国人雄健豪迈的前进步伐,推动着中国人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

这种竭力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命题在《周易》比比皆是,使得《周易》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的思想典范和伟大名著。而这种高扬人的主体性的伟大思想并不是空中楼阁,是有坚实的现实基础的。

从人类的始祖采集狩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刀耕火种,从铁器的广泛使用到土地的大量开垦。随着人的主体性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大自然便被刻上越来越多的主体性印迹。以至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时已有了体现。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大哲学家先驱者老子“绝圣弃智”【6】、“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7】等自然无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人类发出了“不以人助天”【8】、“无以人灭天”【9】的呼吁,要求人们不要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大自然,而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处物不伤物”【10】希望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大自然,而不要损害大自然的完美至善,以免自食其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郑万耕说道:“这大概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全面、彻底、深刻、敏锐地反抗异化的大声呐喊和保全人性的竭力呼喊。”

《周易》的“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便是具有保持生态平衡的深刻意蕴。其中《周易》的“太极整体观”就可使我们培养一种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的良好习惯,即《易传·系辞上》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蕴含的宇宙论;“生生不息观”可使我们养成从动态开放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的积极态度,即《易传·系辞上》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和谐发展观;“裁成辅相观”要求我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奋发有为,在任何时候都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积极进取;“保和太和观”启示我们要把大自然当作一个整体,切不可刚愎自用,《易经·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仅从以上《周易》几点关于思想的观念与当今人类面临的一大堆全球问题之深刻关联,便可以看出《周易》作为中国文化宝典的渊博深厚的底蕴,更为惊叹先人的卓越智慧。

第三,阴阳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的一支独具魅力的奇葩。决定其本质特征、精神气象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当然也具有自己的特质异彩。它不同于通常所谓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观二分式思维方式,而是一种生存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式思维方式;它主张主客体二者的统一,即天人合一,这个天人合一自然不是混沌未开的原始天人合一,而是主客体充分发展后的天人合一;同时它主张,人在任何时候都应占主导地位,都应是最高价值中心,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因此,在它看来,人的认知便应是一种广义的认识,不仅包括认识论的对象性认知,也包括非自觉的非理性认知。

由于《周易》是一部由象数符号和语言符号共同构成的特殊文化典籍,因此,它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来体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周易》象数思维兼用“象”、“数”,这都是《周易》象数思维的基本工具。“观象”、“取象”和“极数”、“运数”都是《周易》象数思维的基本形式。而在《周易》象数思维的影响下,出现了“卦气图”【11】【12】,它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农历十二月卦、四正卦的二十四爻、分为君、公、侯、卿、大夫五组其余的六十卦以及七十二侯纳入一个整体的结构框架中。而实质上,在《周易》象数思维上还可以无限扩充,以至于东南西北四方、金木水火土吴星、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等都可以顺利纳入。可见,《周易》象数思维囊括宇宙人生于一炉,其影响波及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因此,可以说,不了解《周易》的象数思维,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

在象数思维其中,有一种叫变异思维。而在变异思维中也就产生了阴阳观。《周易》指出了事物的变化是由渐变到突变,最后走向反面的过程,提出了“物极必反”的运动规律。《易传·文言·坤》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里指出,事物的变化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变坏,一种是变好。《易传·恒》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这说明,《周易》认为,生生不息、物极必反、循环不已等作为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特性、规律是永远存在的。其次,《周易》揭示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乃是阴阳两种相互对峙势力的相互作用。《易传·系辞》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其中的“刚柔”“男女”均指阴阳。这就是说,阴阳两种相互对峙的的势力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运动变化,并将存在于宇宙及其中全部事物运动过程的始终,没有阴阳的矛盾运动,就没有这个气象万千的宇宙及其中的绚丽多彩的万物。

《周易》认为,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它们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即《易传·系辞下》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正是它们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此即《易传·系辞上》所谓“一阴一阳”,是说“又阴又阳”,即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阴可变阳,阳可变阴,这就是宇宙万物之大“道”。《周易》认为,一切对立的两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易经·泰》九三爻辞曰:“无平不坡,无往不复。”《易传·丰》曰:“日中则昃,月满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是在说,宇宙万物以至社会人生中的所有阴阳两种事物可以相互转化,而这种转化不是无规律、无条件的,这规律便是“物极必反”。这是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看做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变化规律。因此,“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被认为是《周易》以至中国辩证思想极有代表性的重要命题。

再看“阴阳观”中辩证发展关系,这又是“阴阳观”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是“运动”。这也是自然哲学中的重要命题。《周易》卦中反映“运动”的基本有两种主要类型。

其一是表示事物发生,发展到衰亡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可以认为是时空“运动”的基本格式。如《乾》卦“潜→见→惑→跃→飞→亢”的“苍龙”运动的六个程序,是以说明四时变化的特点,概括地说“元、亨、利、贞。”

其二是表示某一事物“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即从低级往高级发展过程。如《渐》卦举鸿之飞止过程。

《初六》“举鸿之干”

《六二》“举鸿之磐”

《九三》“举鸿之陆”

《六四》“举鸿之木”

《九五》“举鸿之陵”

《上九》“举鸿之阿”

由“干”到“阿”的“运动”,是说明事物发展循序性,同时说明了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要以一种发展观来看问题,这与现代的辩证发展观是完全附和的。

于此同时,“阴阳观”也阐明哲学发展变化中的量变和质变。在整个古代辩证体系中,量变与质变的内容是相当丰富,而《周易》较为系统的阐述这个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为:“生生之谓易,日新之谓盛德,极数知来。”“新”与“生”在一定意义上,应当说是属于量变的范畴,而《易传》中所提的“万物化醇”与“万物化生”,应是说明质变的过程。《周易》所说的“质变”,是以“极”来体现的,这就是我们常言的物极必反的意义。

阴阳变化作为《周易》的核心思想出现,我们就应当从“阴阳观”来考究事物。《周易》认为,事物的存在,消亡与再生,无不处于阴阳矛盾与变化之中,事物之所以能取得统一,或是暂时的统一现象,这都是矛盾双方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这也正是辩证关系中的“对立统一”。

因此,阴阳错综,才会成为变化万千的运动世界。当然,也只有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评价《周易》中的辩证思想。

参考文献:

1】《易传·说卦》

2】《道德经》第4       

3】《道德经》第1 

4 《易传·系辞上》  

5】《道德经》第25

6】《道德经》第19

7】《道德经》第64

8】《庄子·大宗师》

9】《庄子·秋水》

10】《庄子·知北游》

11】惠栋于 《易汉学》

12】朱伯《十二消息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