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欣赏交响乐

 岁寒松柏520 2014-11-04
 

 

 

如何欣赏交响乐

        欣赏交响乐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思维活动,它和欣赏轻音乐不一样,听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凝神静听,并要积极去思考,去想象,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到音乐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欣赏交响乐不能被动的听,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发挥想象力,听完之后还要思考它。因为交响乐除了表达感情以外,还有潜在的思想,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感情可以通过耳朵感染给你,而思想却要仔细揣摩,才能够领会。

  欣赏音乐作品,特别是交响乐,有这么几个过程。开始我们只能听到一些音响,听到一些高低不同的音,感受到一些音色。但是进一步我们会逐渐感受到这部交响乐隐藏的感情。到这儿并不是就欣赏完了,而是在听完交响曲后还要回过头来进行思考,从音乐中领会作者的思想。这才进入比较高的认识阶段。当整个音乐听完以后,把各个主题的关系特别是最后的处理联系起来想想,就可以得到思想上的启迪。

  音乐的表现要素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作品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叙述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也可以反映风俗生活;可以描绘自然风光,也可以抒发人们的生活感受和各种思想感情。无论声乐还是器乐,都需要通过音乐形象来表达作品的内容。作曲家创造音乐形象运用音乐语言来做为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熟悉音乐语言,有助于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语言包含着各种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旋律。旋律是由高低不同、长短不同、强弱不同的音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的手段。旋律虽然是音乐语言中的重要因素,但它总是和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调性等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此外,还有和声与复调。和声是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复调是几个旋律同时结合。这些要素都具有特定的表现作用。

  然而,音乐语言中的每一种要素的表现作用不是绝对的,当它们彼此之间作各种不同情况的结合时,所产生的音乐形象也就千差万别。有时,同样的旋律由于速度、力度和节奏的不同,也可以改变原来的性质,表现不同的形象和情绪,如贺绿汀作曲的管弦乐曲《森吉德马》。在描写自然景色的乐曲中,作曲家常常采用连续转调的手法,造成更多的色彩变化。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中第一组曲的《朝景》,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画。在这首作品里,作曲家采用色彩性的转调手法,展现了旭日初升,灿烂光芒普照大地的瑰丽景色。

  音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也是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必须注意的问题。欣赏音乐除了要了解音乐语言中各种要素的表现作用以外,还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去鉴赏一个音乐作品。

  音乐形象的理解

  音乐是通过作曲家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因此主观性较强,作曲家和听众的感情交流也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严格的说,音乐形象一说不太科学。因为音乐的特长是抒发感情,在感情方面,它可以表达得很细致,但是感情以外的事物,要音乐来表达就比较难一些。也就是说,音乐的描绘性、叙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只限于客观事物中那些有音响的、有节奏的、有动态的也就是在运动中的事物。因为音乐是一种音响的艺术,一种听觉的艺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存在于音响的运动中。如果跟音响和运动这两种特性没有联系的事物,音乐要想描绘它们就比较困难。所以说,音乐的特长不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而在于抒情。因此,与其说“音乐形象”不如说“音乐的性格、情绪”更准确些。

  音乐擅长表达出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运动过程。比如我们心情激动了,心就跳得快,情绪就紧张,音乐表达时就可以采用紧张的比较快的节奏;如果心情平静时,自然就松弛缓慢下来,于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也慢了。

  音乐还有一个特长,如在表现忧愁、忧虑、痛苦、发怒、盛怒这种种情绪时,可以把它们的层次很细微地表现出来。甚至有时用文字和语言难以描绘的复杂情绪,音乐可以很好地将它刻划出来。

  另外,交响乐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同一个音乐素材,通过节奏、配器、和声的变化来改变音乐形象。因此,即使是描绘性的音乐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描写外部世界。它被音乐化了,性格化了、感情化了,所表现的是事物在作者心里引起的一种感情,而不是事物本身。

  音乐形象从联想产生,这个联想是通过音乐对事物运动的形态以及运动所发出的音响所作的一种摹拟而来。比如海有起伏,音乐也就有起伏;海浪大了,音乐的音量也大了,浪小了,音量也就小了。当然,作品描绘什么有时主要还要靠文字标题来提示,没有标题有时就不能准确地判断它写的是什么。因为音乐的描绘只能是近似,而不可能逼真。

 无标题音乐的理解

  许多交响乐都没有标题,也有许多交响乐的标题是后人加上的。对于无标题音乐怎么去理解呢?这就更加需要从人的心理状态、感情上去理解它。

  交响乐给人的启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给你很多的想象余地,尤其是无标题的交响乐更具有这个特点,因为它没有标题的约束,概括性很强,内涵非常丰富。有些标题音乐虽然较容易理解,但有时好像一池清水,容易一眼见到底,每次听都是这样,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然而无标题交响乐作每次所都会有新的收获,你即使听一百次还会有新的发现,还会有新的体验。因为它的容量很大,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随着我们阅历的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在听第一百遍的时候,跟听第一遍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无标题交响乐的魅力所在。

 欣赏交响乐要注意两点

  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即使那些带有描绘性的标题音乐,也是情景交融,以情为主的。所以在欣赏交响乐的时候,主要还是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去追究它到底在写什么。我们也不要太过分依赖乐曲解说,乐曲解说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主要还要发挥我们的独立思考。

  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我们越是善于想象、思考,也就越容易理解作品;我们的生活阅历越深,对作品也就理解得越深刻。我们要有无拘无束的幻想,因为音乐是有强烈的主观倾向的一种艺术。总之,交响乐只要多听,大胆的发挥你的想象,你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1. 交响乐的形象塑造手段

  音乐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在反映生活、塑造形象上,所采用的艺术方法有些是和文学、美术等艺术相近的。这些艺术方法归纳起来大约有下列四种:

  第一种:直接的音响模仿

  这是一种类似造型艺术所用的手法,叫造型手法。音乐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的艺术,如果交响音乐描写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自身能够发出声音,那么,作曲家最简便的方法,便是用艺术的手段直接模仿它原来的音响,用声音来造型,就能在听觉中把声音转化为它的视觉形象。

  这是交响音乐中最容易直接感知的一种形象。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很多动物都是用模仿它们的吼叫声来写的。

  第二种:间接的音响联想

  如果表现的对象不会发出声音,那又如何塑造它的形象呢?作曲家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即利用周围与被描写对象有联系的音响,使听众借助联想,间接地感知到音乐形象。联想的方法在诗歌文学作品中常常用到,如描写听到笛声就引起思乡之情、怀念起故园风光等。

  在交响乐中也充分利用了这种联想的方法。譬如写“早晨”,早晨只是个时间概念,它本身是没有任何声音的。但是,早晨常听到鸟鸣,音乐中就可以利用鸟叫声使人联想到早晨。如拉威尔《达菲尼与克罗埃》第二组曲的第一段《黎明》。再如田园,田园中经常有牧童吹笛,人们听到牧笛声就会立即联想到田园。

  使用联想的艺术方法,使作曲家不但扩大了音乐的表现范畴,而且也给听众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余地,这是交响乐中塑造音乐形象用得较多的一种艺术方法。

  第三种:象征性的类比

  有时,交响乐所描写的对象,本身既不发出声音,又不同其他能发出声音的事物有联系,作曲家就用了象征性类比的方法,就是将本来同声音没有联系的事物,同声音的一些属性进行象征性的类比。譬如,将声音的高低类比其他事物空间的高低;将声音的明暗类比光线的明暗;将声音的强弱类比力量的强弱……等等。如日出,日出时太阳由低而高,光线由暗变亮,亮度由弱到强,作曲家可以用类比的方法,用音区的由低而高,音量的由弱到强,及配器、和声色彩的由淡变浓、由暗变亮来象征。在音乐中描写天堂、月宫这些幻想性题材时,就常用象征性类比的方法。

        第四种:比兴

  比兴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方法,它用一件事物去比喻另一事物,借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感触。运用比兴的手法,可以使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活动,表现在具体的形象中。比如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命运”主题,“命运”是抽象的概念,这里我们只听到铜管乐器吹出的军号声,但人们听到军号声会想到一种威严的命令,感到一种强迫力量,似乎存在一种命运的威胁,这样比兴的结果,就形成了严峻的命运形象,抽象的命运概念转化在具体的军号声中。

  音乐终究是一种感情艺术,因此,它塑造形象最主要的方法还是抒情手法。在音乐作品中,即使是表现一个事件或描绘一幅自然界的景色,其中主要的还是表现人在这个事件中的感情状态或人在自然界中的感受。

  音乐是语言的尽头。的确,许多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达的复杂情绪和感受,只有利用音乐才能深刻地把它们表现出来。

  2. 交响乐的表现手段

  交响乐有旋律、和声、节奏和音色这四种最基本的表现手段,除此以外,调式、调性、力度、速度等也是交响乐的重要表现手段。

  第一种、旋律

  旋律准确地说是旋律线。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的手段。

  旋律线最基本的形式可分两类,即上行的旋律线和下行的旋律线。一般来说,旋律线上行时,常伴随着力度和紧张度的不断增强,体现情绪的高涨。相反,旋律线下行时,常伴随着力度的递减和紧张度的松弛。

  下行的音阶进行,特别是下行的半音阶,在高音区快速进行时,很象狂风的呼啸声,例如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的第二段就是这样。半音阶下行如在中音区,速度稍慢,又常常会形成叹息或哭泣性的音调,如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音乐。

  大多数的旋律,总是由上行或下行的旋律线交替组成,形成波浪形的线条,以此体现人类感情海洋中的波浪起伏,塑造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音乐中旋律音调的表现,同生活中人们语言音调的表现常常是一致的。在生活中,人们提问的音调一般都向上,在音乐中,作曲家也常用上行的音调,配合不稳定的和声,表示疑问、探索、等待、祈求等;在生活中,人们表示肯定或命令式的音调,常常是下行的,因此,在音乐中下行的音调常结合和声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进行,塑造坚定果断的音乐形象;也常常在前面上行疑问音调的后面,出现下行音调作为呼应,造成一问一答的效果。如韦伯的《邀舞》。

  第二种:和声

  和声是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响。和声在交响乐中的作用相当重要。

  一般而言,协和而稳定的和声,使人感到和平、宁静,从而心情愉悦。不协和的和声常常是不稳定的,适于表现激动不安或难言的痛苦,如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终曲的开始。

  有时,有些和声进行听起来挺复杂,扑朔迷离,使人不易辨认。其实,这样的和声往往就是要表现奇幻的印象。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开始,有一串神秘而朦胧的和弦,表述了一位捷克作曲家刚刚踏上美洲大陆的种种新奇感受。

  第三种:调式、调性

  在音乐作品中,调式、调性的表现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古典音乐中,调式只用大调式和小调式两种。比较而言,大调式色彩明亮,小调式色彩暗淡;大调式适于表现欢乐一类的形象,小调式擅长表现痛苦、紧张一类的形象。在交响乐中,也经常利用大小调两种调式色彩的对比,充分发挥调式的表现力。除了大小调式对比以外,作曲家也常利用调性对比,或使音乐色彩缤纷,变幻无穷;或使音乐层层递进,情绪高涨。

  什么是调性呢?调性就是调式主音的高度。因此,所谓调性对比,就是调式主音高低的变换。

  利用调性对比以加强色彩对比时,常用三度的调性发展,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展开部。

  利用调性对比,促使音乐层层递进,情绪高涨时,常用四、五度转调或二度转调,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三奇迹》中描写第三个奇迹天鹅变公主的过程时,就运用了连续上行二度转调的手法。

    交响乐队的乐器编制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

    交响乐自诞生以来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演奏交响乐的乐队是交响乐队,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响乐队而感到自豪。

 


  
【附】:
   
  • 如何欣赏交响乐〔1〕
  • 如何欣赏交响乐〔2〕
  • 如何欣赏交响乐〔3〕
  • 如何欣赏交响乐〔4〕
  • 如何欣赏交响乐〔5〕
  • 交响乐团的组成
  • 世界十大交响乐团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