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养生误区

 龙凤冈 2014-11-05

性命双修,这是古人推崇的的养生法。

性,是指人的心理、精神;命,是指人的身体、行为。

现代人谈养生,重命而不重性,即人们普遍重视身体的调适,约束自身的行为,却常常忽略心理、精神上的调养。即使大家都知道心理、精神修养在养生方面的重要意义,但多停留于文字的表面,没有真正体会到“养心”的真实含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养身”的方法看得见、摸得着,有具体的实物指导,各种养身方法对身体的作用与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谈到“养心”,人们往往也会提到“知足常乐”、“清静无为”等词语,甚至有些朋友还会引用《黄帝内经》里的原文“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是,这些精炼的语言如果您没有真正搞懂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往往会将人引入精神虚无,消极避世中去。

那么,如何能够真正“养心”呢?

“养心”第一步:断烦恼。

烦恼的产生是人们在面对困惑、困境、困难时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本身就是人们面对困惑、困境、困难的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反应,人们才会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然而,这种情绪对人存在着消极的影响。如果任其扩大,那么,这种影响会逐渐升级,从人的不良精神状态的产生直至成为各种疾病甚至肿瘤的诱发因素。不仅如此,烦恼的加剧,它对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甚至世界的和平都会起到消极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使烦恼的消极程度降到最低,那么如何做呢?

第一,不要为烦恼而烦恼。

假如说,一个人现在面临三件让他烦恼的事情,如果他再为烦恼而烦恼,那么,就变成了四件烦恼的事 。

第二,不要把烦恼当烦恼。

为烦恼而烦恼,因烦恼而再生烦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烦恼本身是可有可无的,关键在于我们的选择。当我们选择了烦恼的情绪,我们便烦恼,但如果我们不选择这种情绪,而是选择直面困难,正视困难,勇于战胜困难,那么,本身可以成为烦恼的事就不再成为我们的烦恼了。

不要为烦恼而烦恼,不要把烦恼当烦恼。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您有断烦恼的愿望,慢慢培养就一定可以将烦恼连根拔出您的世界。

“养心”第二步:树目标。

我们养生是为了什么?

大多数人是“为了养生而养生”。

为了养生而养生,最后的结果岂不是成了行尸走肉?

养生,除自身长寿安康可以造福家庭、造福社会以外,人还可以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将养生与奉献社会、建设和谐统一起来。

养生,它可以在人体中建立一个“内和谐”环境,然而人体内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仅有“内和谐”是远远不够的。

人体“内外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养生目的。

其实,只有人做到了“内外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养生。

如果真正做到了“内外和谐统一”,那么,还有“内”和“外”之别吗?

“内”与“外”本无差别,所以,“养生”与“奉献社会、建设和谐”是统一的。

这并不是在空喊口号,当您能真正明白“内外和谐统一”的深刻含义以后,认真履行就可以了,这便是“养心”第三步——真实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