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名中医消化病方24

 学中医书馆 2014-11-06
13名中医消化病方-24

患慢性结肠炎已七八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次住;【名医简介】;周信有,汉族,1921年2月出生,山东省牟平县人;【名方】舒肝化癥汤;【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补脾肾;【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解】;湿热夹毒,邪毒留恋,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


 

 

患慢性结肠炎已七八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次住院检查治疗,效果不佳,转我处就诊。诊脉沉细微数,舌淡嫩有齿痕、边有瘀点,苔腻,面色萎黄,形瘦体弱,腰酸膝软,腹痛肠鸣,便泄粘液挟血、日行六、七次。诊断:病所在肠,病本在肾,故以温肾固肠汤加三七粉6克。服7剂后,腹痛轻,肠鸣减,大便日行3、4次,粘液挟血大减。继以原方再服7剂,肠鸣已,腹痛平,大便日行1、2次,挟血已除,粘液较少,面色转佳,腰酸膝软亦轻。再以原方加鹿角霜30克、肉苁蓉15克,服10剂后大便成形,日行1次,无粘液,无腹痛,精力日旺,形体渐丰。后嘱以温肾固肠汤30倍量,加工成粉,胶囊装服,连服3月,慢性肠炎痊愈,再未反复。

 

【名医简介】

周信有,汉族,1921年2月出生,山东省牟平县人。现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内经教研室主任、甘肃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顾问、甘肃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主任委员等职。周信有自幼从师习医,四十年代,在安东市开设诊疗所挂牌行医。五十年代,曾先后担任安东市中医师公会会长、安东市联合中医院院长、安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等职。1960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任教,1978年调到甘肃中医学院任职。在50余年医教研生涯中,周氏著述甚丰。其主编或参与编著的书籍计有《内经类要》、《决生死秘要》、《中医内科急症证治》、《老年保健》、《内经讲义》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周氏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疑难病证颇多独到见解。近年来曾潜心对病毒性肝炎、血液病、老年病的专题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他所研制的治疗各种肝病的“舒肝消积丸”,在临床上经过两万多例的观察,疗效显著。

【名方】舒肝化癥汤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方解】

湿热夹毒,邪毒留恋,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因此,本方组成采取解毒化湿、补虚、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解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止肝病的发生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贞子、

五味子补益肝肾,促使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药配伍,共成全面兼顾,起到中药处方综合作用和整体调节作用,这是运用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大优势。

【加减】有湿热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名医简介】

周仲瑛,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省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1946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成悬壶桑梓,1955年进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次年毕业,留附属医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及领导工作,曾任该院副院长。现为南京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及江苏省药审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等职。周仲瑛教授临床40余载,学识经验相当丰富,对中医内科和急症造诣殊深。曾先后主编《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中医内科学》、《中医学概论》等10余种专著;发表了《略论肾炎从肺治》等50余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1988年他的科研项目“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名方】滋胃饮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炙鸡内金5克,生麦芽10克,玫瑰花3克。

【功能】滋养胃阴。

【主治】阴虚胃痛。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15分钟后即行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20分钟。滤取药液约300毫升服之。

【方解】

阴虚胃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的病例,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痞胀隐痛或灼热而痛,食少乏味或嘈杂如饥而不欲食,甚至厌食不饥,或以进食酸味、甜味为舒,干呕泛恶,口干渴,大便干燥,舌干质红,苔薄欠润或苔少无津,脉细无力。胃之阴液虚少,不能濡润胃腑是阴虚胃痛的关键。滋胃饮酸甘配伍,酸得甘助而生阴,加强了养阴生津的功能。方中乌梅肉、白芍酸味,敛津生津,北沙参、麦冬、石斛甘寒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加胃酸;胃阴不足,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生麦芽以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

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合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较之单纯用甘寒滋阴药有其独到之处,历经长期临床使用,颇多治验。

【加减】口渴较著,阴虚甚者加大生地10克;伴有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口苦而燥,渴而多饮,加黑山栀6克、黄连3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在胃者加黄连3克、厚朴花3克、佛手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10克、山药10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