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名中医消化病方17

 学中医书馆 2014-11-06
13名中医消化病方-17

【名医简介】;巫君玉,生于1929年,江苏无锡人;【名方】溃疡愈合散;【组成】党参10克,生黄芪10克,川贝10克,三;【主治】上消化道溃疡;【用法】上药同研细粉,以两指研擦时应无粒感(过9;【方解】;本方构想于60年代初,在总结60例上消化道出血之;溃疡病的形成原因,一为情志不达而肝气郁结,一为饮;【加减】血虚患者可加丹参15克;患者有热可加黄连;【名医简


1<<14151617181920>>24

 

【名医简介】

巫君玉,生于1929年,江苏无锡人。巫氏12岁即辍学习医,17岁开业行医。1954年毕业于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后,转入卫生部第六医院工作,1962年晋升副主任后师事王慎轩、余无言、杨济生等,侍师应诊。巫氏曾任主任医师、北京鼓楼中医院院长、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兼任北京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北京市人民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被聘为北京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中医药学院顾问。巫氏治医,擅长于内科,尤其对热病及消化系统疾病中之肺炎、伤寒、麻疹、破伤风、肝炎、痢疾、溃疡病及其出血等病,均作过系统观察、总结。巫氏写文章近百篇,主编《现代难治病中医诊疗学》、《当代秘本医籍四种》等书。

【名方】溃疡愈合散

【组成】党参10克,生黄芪10克,川贝10克,三七2克,白芍10克,乌贼骨10克,生甘草10克,元胡8克,川楝子10克。

【主治】上消化道溃疡。当患者脘痛、吞酸等症伏严重而妨碍饮食时,应先加用汤剂控制,待痛感基本稳定后服用本方,以省汤药煎煮的麻烦,连服2个月为1个疗程。禁忌:服药期禁忌酒、辣、生、冷、硬性食品,溃疡愈合亦需饮食调理,心情愉快,以免溃疡复发。

【用法】上药同研细粉,以两指研擦时应无粒感(过90目筛)。每日3次,每次4~6克。

【方解】

本方构想于60年代初,在总结60例上消化道出血之后,当时因有十分之一的患者血止后又复发住院,为了治愈溃疡,巫氏于70年代应用本方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并取得效果。所治病人经钡餐造影确诊并于症状消除半个月后复查,见到最短者21天溃疡消失,大多数在60天左右愈合,有五分之一患者在半年左右溃疡愈合,此类患者多为不按时服药或饮食不节者,一例饮酒患者治疗1年后溃疡愈合。此方为芍药甘草汤、乌贝散、金铃子散组合而成,另加入党参以健脾,生黄芪以益气生肌,三七以化瘀生新。全方自内科角度看,有健脾柔肝、理气止痛作用,从外科角度看,有益气理血而成生肌作用,从西医药理学角度看,可起止痛、制酸、保护溃疡面作用。

溃疡病的形成原因,一为情志不达而肝气郁结,一为饮食不节而脾胃损伤,此二因为致病要素,患者气血郁滞而成溃疡,初起气血滞而为痛,肝乘脾而为吐酸嘈杂,脾胃运化失司而为纳呆、痞胀,以致化热、夹湿,故止痛必以理气,止酸必以柔肝平肝,恢复运化必以和胃健脾,后期兼夹症经汤剂调治消除后,则愈合为必然治疗要求,而溃疡之情势与肿疡之在肌表者相仿,当其脓去、毒清之后,需从祛邪即是扶正转向扶正即是祛邪为重点,而以养血生肌、益气生肌、化瘀生肌等法始可求得愈合。至于情志变动及饮食规律,远非药物治疗所胜任,必也谆嘱患者自行调护。

【加减】血虚患者可加丹参15克;患者有热可加黄连6克;胃阴虚者可用北沙参30克,石斛15克煎汤送服,此两药量少则效差,若打粉则效果不理想。

【名医简介】

谢昌仁,生于1919年,表字怡生,江苏南京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浩如公,乃当时誉满金陵之一代名医,谢氏幼承庭训,得以耳濡目染岐黄之学。16岁时即考入南京国医传习所学习中医,21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再随父门诊,深得乃父心传。1942年悬壶南京,独立应诊,初出茅庐,即名声大振。1954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南京市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调任南京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1959年晋升为主任医师。现任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内科分会副主任、江苏省急诊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江苏中医》杂志编委、南京市人大代表、市人代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谢氏从医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危急重症及内、妇科杂病。有胆有识,药简而效宏。其治内伤杂病,注重调理,主张“有方有守,灵活加减”,谢氏在治疗方法上集多年临证之经验,勤求古训,在通腑法的运用上独具匠心,或单用或兼用,扩大了通腑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自拟“溃疡止血方(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先后在全国和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怡生临床医学经验》。

【名方】溃疡止血方(粉)

【组成】溃疡止血方: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珠10克,地榆炭10克,侧柏炭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牡各15克。溃疡止血粉:乌贼骨三份,白芨二份,参三七粉一份。

【功能】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便血与吐血,尤以溃疡出血疗效最佳。

【用法】溃疡止血方以水二碗,约1000毫升左右,煎煮滤液约350~400毫升,每日一剂,每煎二次,早晚频服。溃疡止血粉以乌贼骨、白芨、参三七粉按比例合制共研极细末,每次5~10克,每天2~3次,温水服下。

【方解】

方中参、芪、术、草药性甘温,补脾益气;白芍酸苦微寒,敛阴和营;当归、阿胶珠养血止血,和营止痛;地榆炭、侧柏炭二药微寒,凉血止血;乌贼骨收敛止血。溃疡止血粉中乌贼骨功可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对胃脘痛伴吞酸、嗳气、便血者颇有功效;白芨收敛,药性粘涩,止血颇佳;参三七既可止血,又可活血散瘀定痛。合而成方,收敛止血,生肌护膜,收效较佳。 按语:上消化道出血大致分为脾胃虚寒型与肝胃不和型,临床治疗以益气摄血为主,本方即是根据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大多为脾胃虚寒,并以溃疡出血为多而设。肝胃不和型患者大多因久病或曾出血等因素而致脾胃虚寒,不能统血者屡见不鲜,根据辨证属虚多实少,治疗大法仍以益气摄血为主,仍用本方。胃脘胀痛明显,舌苔厚腻者不宜使用本方。

【加减】若肝郁气滞,暴怒伤肝动血,则宜加疏肝和血之郁金6克、焦栀6克、当归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牛膝12克,去益气生血之品如生芪、太子参等;热郁气滞和降失调、久病伤络者可清中止血,加炒川连3克、橘皮6克、姜夏10克、炒竹茹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胃阴亏虚、内热耗津伤络者宜养胃阴,酌加沙参12克、麦冬10克、川石斛12克、玉竹12克等,去生芪、白术。

【名医简介】

谢兆丰,男,生于1924年,江苏省姜堰市大泗乡人,早年曾师从当地名老中医于溯辕。1957年考进江苏省中医学院医科班,毕业后,分配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15年,在教学中,先后带教过留学生班、本科班、进修班、西学中班等数百人。于1973年要求调回原籍工作,担任医疗、教学、科研及高、中级职称评审等工作。现为姜堰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1994年被聘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姜堰教学医院兼职教授。曾当选江苏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扬州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1978年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荣获扬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被评为扬州大学医学院优秀带教老师,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40多年来,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中,刻苦钻研,不断总结经验,先后在全国各地中医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110余篇,其中一篇获《上海中医药杂志》论文评选三等奖,两篇获扬州市科协优秀论文奖。曾参与编写《中医基础》及《经络学说简编》二书,1985年编著《中医术语浅析选编》一书。近10多年来,致力于肝胆系统疾患的研究,尤其对胆囊炎、胆结石、肝炎、肝硬化、肝脾肿大等疾病治疗有独到之处,并将治疗肝硬化的经验体会,拟成“散瘀消癥汤”,用于临床,效果良好。

【名方】散瘀消癥汤

【组成】鳖甲30克,穿山甲10克,牡蛎30克,丹参20克,红花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木香10克,玄胡10克,蟅虫10克,柴胡8克,赤白芍各10克,陈皮10克。

【功能】行气活血,散瘀消癥。

【主治】慢性肝炎迁延不愈而引起的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质地变硬,两胁刺痛,拒按,胸腹胀满不欲食,面色暗黑而滞,皮肤出现蜘蛛痣,舌有瘀斑,脉沉弦等。

【用法】每日一剂,每剂煎两次,早晚分服。

【方解】

肝为藏血之脏,其体为血,其用为气,血赖气而行。肝病日久,气机不利,血凝瘀结中焦,死血内着,渐成癥积痞块等症。清?王旭高云:“肝横则气血凝滞,故结瘕”。本方立法,意在活血散瘀,消癥化积,配合疏气之品,使瘀血消去,新血流行,以达消积化癥之效。方中鳖甲、穿山甲、牡蛎软坚散结,化瘀消癥;木香、玄胡、丹参、红花、赤芍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三棱、莪术、蟅虫破血逐瘀;柴胡、白芍疏肝解郁;陈皮用以健脾调胃。综观全方,有行气活血,散瘀消癥之作用。凡肝郁血瘀而引起的肝硬化、肝脾肿大,用之均能获效。

【病例】

杨某某,男,41岁,姜堰市王石乡人,1990年7月28日就诊。患慢性肝炎1年,常感脘腹胀闷,肝区压痛,触诊有肿块。质地中等,食纳欠佳,舌苔白腻,边有紫色,脉细弦。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53单位。表面抗原:阳性。B超检查:肝肋下5.3厘米。诊断:肝肿大。乃肝气郁久,气滞血瘀,瘀血停聚而成。用自拟散瘀消癥汤加炒白术10克,水煎服。另用鳖甲煎丸,早晚各服6克,共服药43剂,谷丙转氨酶30单位。表面抗原:阴性。B超复查:肝肿大消失而愈。

【名医简介】

徐世纪,字筱甫,1933年出生,安徽巢湖黄麓徐村人。三世中医,以内科见长。1952年起随祖父——安徽著名老中医徐怒甫习医治病,尽得其传。1957年结业于安徽中医学院的前身安徽中医进修学校,留校后一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和教学工作。现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安徽省名中医,并担任医院疑难病中医咨询会诊中心主任,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学导师,安徽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老科协卫生分会常务理事,,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从医40年,勤学多思,精于医理,善于总结,富有经验。临床擅长治疗胆胃病和外感高热,内伤发热等急症及疑难杂症。对眩晕、痹证、郁证、咳喘、心悸等病的治疗均有独到之处;对女子不孕、小儿痫证也有诊治之验;尤对杂症提出了“治在理脾,法以兼备,巧用双向,药取平和”的观点,施于临床,每每应效。对脾胃病的调治认为要遵循“理脾宗东垣,和胃孝天士”之旨,应从中掌握脾胃生理特性及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对于临床确起到指导作用。另外对“痹”顽疾的病因提出了“非风所致”的新论点,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曾参加多部专著的编写工作,担任《中医临床诊疗规范》、《实用中医老年内科病学》等专著的第一副主编,为《中国中成药优选》编委。

【名方】消化复宁汤

【组成】竹茹10克,苍术15克,柴胡10克,黄芩9克,枳壳12克,郁金10克,延胡索12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蒲公英20克,车前草15克,谷麦芽各15克。

【功能】宽中理气,调和肝胆,健脾和胃,平衡升降。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心综合征,胆汁返流性胃炎等消化系病证。证见脘胁痛胀,不思饮食,嗳气吞酸,大便干稀不一,小溲偏黄,口苦,苔薄或滑腻或质红少苔,脉细弦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共取汁400毫升左右,分3~4次服下。

【方解】

柴胡、黄芩、枳壳、郁金、白芍、延胡索组合调和肝胆,理气止痛,药达病所;山楂,二芽合为二仙,功在消积,调理胃肠;车前草清热利窍,引热下行;苍术、竹茹则健脾燥湿,清热和胃,燥中有润,使胃受纳,全方合力,共奏修复消化之功。

【加减】湿浊不化,阻滞中焦,脘闷纳呆,去白芍、黄芩,加川朴花10克、绿梅花20克、建曲12克;湿邪热化,胃脘饱闷,大便不通,去白芍、山楂,加生军6克、蒲公英30克以清热导滞、通腑畅中;见有头昏、心悸等症,去柴胡,加葛根15~30克、合欢皮30克、枣仁20克以益胃升清,调和心脉,改善供血,宁心安神;胆汁返流而致口泛苦水,去柴胡、黄芩、山楂,加葛根15克、代赭石12克、川连3克以镇逆和胃,顺应其气。所用葛根、赭石旨在降中有升,升中有降,使胆胃之气顺行其道,转为常态;出现黄疸,加茵陈15克以淡渗利湿、利胆退黄;舌红少苔,重用石斛30克以益胃养阴,护救化源。至于其他消化系病证,只要分析准确,辨明寒热虚实,主方加减亦可起到药投病瘥之功。禁忌:禁食油腻肥厚之品,少进辛辣煎炸生冷之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以利病情早日解除。

【名医简介】

颜亦鲁,1897年生,江苏丹阳人,主任医师。自幼体弱多病,遂有志于岐黄之术,从学名医贺季衡,凡八易寒暑,尽得其传。学成后悬壶乡里。1956年奉命调宁,先后担任江苏省中医学会历届理事、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江苏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医科主任等职。在此期间,当选为第三、四、五届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从事中医工作70载,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脾胃学说深有造诣,倡导“脾胃既为后天之本,又为百病之源”之说,临床善用健运脾胃方药治疗各种疑难杂证。诊余曾积累大量临床资料及带徒教材等数十万言,惜尽毁于抗日战争,解放后发表论文10余篇及专著《餐芝轩医集》一书,集医案、医话、验方三部分,总结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出版之后颇获时誉。在教育下一代方面,嫡传子孙三代集一门十医,传为杏林佳话,还为各地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专家,均为一时硕秀。

【名方】健脾疏肝饮

【组成】苍白术(各)9克,桂枝3克,茯苓9克,厚朴6克郁金6克,木瓜6克,谷麦芽(各)12克,姜半夏9克,甘草3克,青陈皮(各)6克。

【功能】健脾燥湿,疏肝理气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用法】每日煎服2次,空腹温服。

【方解】

肝体阴而用阳,性急而善动,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故历代治肝往往以滋养阴血为主。然而《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肝脏有病,必侵侮脾土,导致脾运失权,痰湿内生,若复进滋阴养血等粘腻之品,反而助纣为虐。因此治肝不应,当取脾胃,中焦土厚,则能制木火之侵侮,克其冲逆之气。健脾疏肝饮取平胃、二陈以健脾运、化痰湿为主;辅以郁金、木瓜、谷麦芽等疏肝郁、和胃气;加入少量桂枝温阳祛湿,“离照当空,阴霾自消”,本方对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具有胃纳不振、舌苔厚腻等脾虚肝旺、痰湿内阻症状者疗效显著,并有预防肝病复发之作用,乃取土厚木安之义。

【加减】黄疸加茵陈30克、山栀6克;右胁胀痛加姜黄5克、白芍9克;尿少加猪茯苓(各)15克。预防肝病复发,每月服药七帖,或原方制丸常服,可巩固疗效。

【病例】

马某某,男,42岁。患慢性肝炎多年,肝功能持续不正常。患者胁痛纳呆,咯吐白沫,清晨必咯盈碗方能纳谷,前医多进养血柔肝之品,效果不显。观患者形体丰腴,精神萎弱,全身浮肿,舌苔厚腻,脉濡弦。用健脾疏肝饮治疗一月,浮肿消退,白沫痰消失,胃纳大增,复查肝功能正常,病告痊愈,随访20年未复发。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13名中医消化病方等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