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浅滩蛟龙 2014-11-06
加快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及对策 加快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及对策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及
(西昌农学院 农学 2009) 李 奇 摘要: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大大促进了西部山区 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财政投入、政策制度、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多种因 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比较缓慢,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 比较明显。在对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 经济增长质量和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为核心,提出了新阶段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关键词: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波动幅度较小,稳定性好,宏观经济运行的潜 在风险相对较小, 保持了持续稳定、 快速增长态势。 经济结构日益趋向合理,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 结构优化的空间较大。部分经济效益指标持续改善,但投资效率、工业效益等指标仍存在较大改 进空间。我国政府把焦点聚集于广袤的农村,凸现了中共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 着力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以寻求更有效发展的政策路径。

一、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广西、 内蒙古等 12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西部贫困山区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大多是 解决生计问题;农村工业不发达,未能充分利用具有优势的农牧业产品加工增值;第二、第三产 业的比例较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西部山区丰富的旅 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未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积极推进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化 服务体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人不断增加。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 比较缓慢,2006-2010 年西部地区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 13.9%,5 年间其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17.11%、17.33%、17.58%、18.14%、18.33%、18.68%。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并未完全实现东部 与西部农村经济公平增长的目标,东西部差异仍明显存在。 我国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贫困面大,脱贫难度大,有相当多的地区返贫现象严重。数据表 明,2008 年的全国贫困人口中有 66.2%在 2009 年脱贫, 2009 年 3597 万贫困人口中, 而 则有 62.3% 是返贫人口。分析认为,返贫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和环境因素等。这反映了贫困人口 的脆弱性和致贫因素的复杂性, 也加大了减缓农村贫困的难度。 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数 量上看, 新时期 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 西部 12 个省市(区)共有 375 个, 63. 占 34%, 表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贫困面非常广。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的情况下, 主要依靠土地作 为生存保障的西部山区农民,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疾病时,更容易陷入贫困和极度贫困。

二、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差
贫困山区大多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多坡少平地,地多田少,相当一些地方属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少,人们的抗灾能力弱,靠天吃饭。多数乡村散落在大山的沟壑里,位置偏僻、交通闭 塞、道路不畅、缺水少电、信息封闭,客观上导致农业经济落后。农业水利设施陈旧、破损,甚 至有些地方连简单的水利设施也没有, 大多数地区的公路建设都停留在乡通公路上, 村级公路的
1

改扩建仍处于初始阶段。 虽然近年来政府支农资金逐年增加, 但与庞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需求相比,不能够满足农村基础建设的需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效益低 下,严重制约了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手段落后 产业结构不合理,
西部贫困山区的农业生产以传统的耕作技术、 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 80%农民从事农业生 产,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传统养殖业、微弱的家庭手工业和打工收人为补充,经济作物很少,没 有重要产业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 无论是农业中的农林牧渔业还是农村经济中的其他各产业都处 于缓慢发展阶段。 贫困山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难以大幅度提 高生产力水平, 没有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问题, 这是至今仍然束缚贫困地区农业发展 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单一的、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 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很不稳定。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一是产 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 深加工产品更少。 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 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 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服务体系不健全, 不健全
农技服务站和养殖业、种植业协会,不能真正为农民致富服务,农技站的服务内容仅仅停留 在提供种子和农药的初级服务水平上,农民所需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技术服务还没有真 正形成。基层组织管理弱化,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传统产业增收无望。乡村干部是联结党和 群众的桥梁及纽带,是团结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排头兵。但一些农村干部思想觉悟不高,文化 水平低,市场意识淡薄,参与市场竞争的闯劲不足,甚至有极少数干部把部分农用物资和劳务费 截为己用,侵吞村民救济物、扶贫款,致使干群关系非常紧张。再加上资源缺乏,集体经济薄弱, 这样基层组织维持正常办公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四)教育科技落后。农民知识技能薄弱 教育科技落后。
贫困山区的农民为其地理环境所限,大都信息闭塞,文化教育滞后,科技普及不够,劳动者 素质低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自然村落人口较少,教 学设施较差,教学质量偏低,文盲半文盲占相当的比例。因为教育落后,人们思想观念也跟不上 时代发展步伐。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和资本经营意识淡 薄,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胆魄,保守依附的特点比较明显。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与生存技 能,农业生产基本上靠经验与感觉,经济效益差。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很少得到推广和应用,致 使农业产量一直徘徊不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在山区农村未能得到落实。

(五)生产投入资金不足。信息滞后 生产投入资金不足。
造成生产投资下降的原因:一是财政投资不够,信贷关系紧张,许多农民借钱无门,没有办 法扩大生产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而农用物资成本有增无减;三是小富 即安,怕担风险,缺乏进取观念的小农思想束缚了农民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四是超前消费制约了 生产投资,如农村出现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等。近几年,农村的信息和服务工作虽然 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仍然比较薄弱, 农民缺乏靠自身力量获取信息的能力和 财力, 而政府很少提供有利于农民真实可靠的信息, 导致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知道政府的优惠政 策和市场信息,因此就很难依照市场供求情况来合理安排生产。

(六)农村主要劳动力分配失衡
由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业风险性大,部分农民难以靠庄稼收成维持生计,种田积极性大 大下降。虽然农民缺乏职业技能,进城务工存在着盲目性,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农村家庭的主要
2

劳动力仍大量外出打工。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缓解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 力,但是却造成了许多地方留守家里的只有妇女、儿童、老人,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不足, 素质更是严重下降,在耕作上种而少管,粗放经营,产量下降,且撂荒、半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 我国现在也开始补贴农业, 有了粮食直补、 农机具购置补贴、 良种补贴等, 但限于经济发展水平, 补贴还不够多,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仍不太高。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逐渐使农业生产维持在合理的 收益水平,才能调动农民惜地养地的热情,提升耕地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对策
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必 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等。中国西部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除具一 般路径外,还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加快移民并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加快移民并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移民并村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调查核实,将自然条件恶劣、生存困难、人口在 300 人以下的自然 村,就近实施整体搬迁,移民并村。也可以撤减合村,根据发展目标和相邻行政村的历史、习俗 等情况将人口在 500 人以下的行政村建制撤消, 能合则合,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村合成一个 大村。这样可减少管理人员,节约管理成本,实现利益趋同、资源共享。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先决条件。在贫困地区,要重点投资道路、农 田水利设施、 电力通讯设施等改善生存型设施。 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农村村级公路建设的投资力 度,在不加重农民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加快农村村级公路建设的步伐,降低农产品的运 输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农村公路 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 提。加大农业水利建设力度,加大投资,铺设小口径水管道,及时满足农民对生产用水的需求,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和管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使农村基础设施 真正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二)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在山区农村,首先要由农业部门聘请专家根据当地的地 理、土地、气候、生态等条件和种植、养殖习惯合理调整农林牧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确立 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研究提出该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开发战略, 根据项目开发建设形成特色产业, 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和市场 竞争能力。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次 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要调整产品结构,压缩单一、生产过剩、没有销路的产业和产品。 其次,按照“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行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探 索创新农业发展与经营机制, 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 提高农民的组织 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流通业,形成一种“市县办企业,乡村建基地,农户齐参 与”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积极探索农业股份制经营路子,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 目前多数地方集体统一经营层次比较薄弱,集体经济发展不快,甚至有些地方几乎没有。目 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有其弊端: 一家一户种田缺乏规模效益, 也不利于大型水利设施的检修以及 一些重体力农活的开展。 因此, 在继续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 要积极引导农民走联合生产、 集约化经营之路,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集体可以统一支配的财力和物力,稳定和发展集 体经济。根据二、三产业发展给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改革创造的条件,制定必要的政策,适时引导 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消除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粗放经营、撂荒、半撂荒等负面影响。至于土地集
3

约化经营及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还需专门进行研究。 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提高其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乡镇企业建设步伐,促进山 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镇企业既包含农村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 也包含农业企业。 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于原有的 乡镇企业,凡有发展前景但效益不佳的,要通过加强管理,转换机制,完善制度,提高企业效益; 对于“死火”企业,可用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形式加以改造,有的可以转产,有的可通过调整产 品结构,有的可通过技术改造。总之,要想尽千方百计使其走出困境。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基础 上,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知识技能水平 加强教育培训,
贫困山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实用型人才奇缺,是农村贫困的根源之一。要转变农 民传统观念, 让他们用新的思想观念投身到农业经济建设中去。 要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狠 抓上来,整体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对务工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生存技能。各级政府应加大 山区基础教育的投人, 稳定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素质, 改善教师生活待遇, 使他们安心教育事业, 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应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具有直接实用 性的课程,内容可包括种植、养殖技术、建筑、烹饪、理发、家政服务等。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应配 合农业研究部门、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地理特征、产业状况等编写出学以致用的教材,其知识点不 需整齐划一。首先聘请专业人才对山区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教师进行培训,然后教师利用地方课和 寒暑假时间并通过实地观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鼓励和选派一定数量的职业学院大中专毕业生 到山区农村去创业、去发展,并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精神 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建立健全惠农政策与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建立健全惠农政策与制度,
近年来,很多支农、富农的政策相继出台,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还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力 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实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对农村各产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税收、资金、 消费等方面要有一整套的优惠政策,并加大执行力度,让政策得到真正落实,使贫困山区农村经 济发展拥有一个活跃的空间。 制度建设主要包括:(1)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农民合理地建房用地,防 止政府和企业非法强占或不合理购买农民的土地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2)完善农业支持保护 制度,包括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制度。严格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 涨,国家应对农资生产流通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财政予以适当补贴,工商物价等部门要 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防止搭车涨价和哄抬物价等行为的发生。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农 业生产成本以及与其他行业的比较效益, 制定合理的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防止农副产品收 购中的压级压价现象。对市场调节价格的农产品,要建立引导、控制机制,具体就是国家对主要 农产品建立储备制度和最低保护价制度,保证农业生产有利可图。(3)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农村发展最大的瓶颈是资金制约, 要强化对信贷部门支农投入 的硬性约束,促使其放宽农村信贷条件,减少审批环节。同时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信用担保机制, 建立农民贷款专项担保基金或从国家无偿投入的扶贫资金中切块安排农民贷款担保基金,同时制定 贷款贴息政策,化解支农信贷风险,提高信贷部门放贷的积极性。(4)农村扶贫开发制度。主要应 创新扶贫资金的筹措制度和管理制度、扶贫项目的决策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扶贫 资金来源充足、管理科学、运用规范高效。我国多年的扶贫开发解决了农村许多问题,但是,一 些地方为了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着重上了一些“短、平、快”项目,而在基础设施建设和 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完全重视, 使得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很不稳固。 因此有必要改革地 方政府政绩考核办法,转变地方政府的扶贫行为方式,做到“真扶贫、扶真贫”,避免搞形式主 义、走过场。

4

(五)充分发挥农村干部致富引领作用
农村干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工作方方面面。 国家要改善 基层干部生活待遇,建设一支稳定、得力的农村干部队伍。目前,贫困山区急需一批懂科技、会 管理、信息灵的农村干部。这就要求乡镇村组干部强化责任感,努力学习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基本 农技知识,做到懂政策、懂管理、懂技术,能够为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排优解难,特别要引导 农村主要劳动力在各产业中合理分布。应对特贫户提供咨询和民政、信贷、物资等方面的综合服 务, 帮助这部分特贫户尽快走出困境。 乡村干部还应着力培养和利用一批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领 头作用的农民,让他们和乡村干部一起共同引领农民致富。当然,作为贫困山区乡村干部,更不 得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扶贫款项、贪图小利、侵占集体财物,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 乡村干部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领作用。要利用农村各“站”、“所”扩大市场信息量,对农 民进行政策、信息宣传,逐步改变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对众多 信息筛选后,将价值高、实用性强的信息,通过会议、报纸、电话等方式迅速地传递给农民,减 少因信息不灵造成的损失。拓宽渠道增加信息来源,发挥本地在外工作人员的作用,将外地信息 及时传回本地。严厉打击传播虚假信息的不法分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六)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 保护生态环境,
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 使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合理规划和调整发展生态经济 的产业结构, 一是利用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植被面积, 并在宜林地中发展中药材或在宜牧地中种植 优质牧草以发展优质产业;二是发展经济林木,种植抗风沙、耐旱、保土、保水、固沙的品种, 使之发挥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要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缓解农村资源紧缺、减轻农村环境污 染、提高农民卫生健康水平。还有,西部贫困山区人口在急剧增长,导致仅有的一点经济增长被 完全充抵,而且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资源承载。因此,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农村医疗 健康服务、健全贫困社会保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上网浏览时发现感兴趣的文章,点击浏览器收藏栏中的“360doc网文摘手”;
首次使用会弹出“网文摘手小贴士”,对“360doc网文摘手”的使用方法做简单介绍,如果您有兴趣,请点击下方“继续”进行观看;无兴趣可点击右上角“X”关闭,进入保存文章页面。
点击“保存”,文章成功收藏到“我的图书馆”!
详细的使用讲解,请点击:网文摘手使用攻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