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面对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浅析

 江风人火 2014-11-11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差异的形成主要有基础知识、个性心理、学习动机和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原因,对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采取以下教学策略:贯彻《课标》着眼于学生的“素养”而不是“技术”,以应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必修课分组学习让每个学都有所收获,选修课作为载体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类”导师制+自学培养“特才”、“奇才”,可以全面贯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生差异 教学策略

学生养异是影响高中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因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更大,影响更甚。课堂上一些学生使用电脑十分娴熟,而另一些学生还在用“一指禅”找字母;一些学生已能熟练编排电子小报,而另一些学生还在为字体格式苦苦摸索;一些学生对电脑如痴如醉,而另一些学生却无动于衷……这些屡见不鲜的巨大反差从何而来?有何表现?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策略应对呢?

一、学生差异形成的原因及表现

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基本可归纳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个性心理、学习动机和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差异

学生进入高中之前已经历了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同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因素给学生打上了不同的烙印。对于信息技术而言,一些学生可能已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之中,成为了计算机“高手”,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却对基本操作都很生疏。

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这些差异将直接影响进入高中后的学习起点、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和领悟能力。不过,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着重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基本应用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对思维敏捷、接受力很强的高中学生的学习所造成的障碍是有限的,并随着课程的推进还会逐渐减小甚至消失,这与高中数学等学科由于基础问题会导致后续课程无法学习有所不同。

2.个性心理的差异

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其独立思考能力迅速发展,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满足书本结论,喜欢怀疑、探索和猎奇,而且思维敏锐深刻。信息技术涉及的内容广博,知识和能力的梯度明显,探索空间大,实用性和挑战性强,给了高中学生发挥个性、施展才智的平台,因此高中生普遍喜欢信息技术。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背景、个人兴趣爱好、思维特点和个性心理的差异,不同学生往往只是对其中的某一方面特别“有感觉”,表现为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兴趣的差异。如:一些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特别钟爱,另一些学生对编程如痴如醉,还有学生对网络、操作系统特别着迷。

3.学习动机的差异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学习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才能完成,信息技术学习也不例外。

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复杂,既有个体的需要,也要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影响。学习动机的差异,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态度的多元化: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直接学习动机是考大学,因此他们对没有纳入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往往持敷衍态度,也有学生可能想走特长生道路,对测试所涉及的科目深入钻研,当然也有学生出于对信息技术的真正热爱而乐此不疲。

4.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要受环境和社会评价的影响的。长期以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通过不同的社会评价给学生造成了不同的心理暗示,并逐渐形成心理定势,使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的不同态度,或报以极大热情,或反应冷淡,甚至会有一些反感。

高中信技术课中学生的差异如此复杂,它不可避免地会对课程的教学产生影响。

二、学生差异对高中信技术课的影响

学生的差异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颠覆一些传统的教学策略,使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失效。如果要谈它的利弊,笔者认为是利弊兼而有之。

其弊在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习动机多元,兴趣爱好迥异,造成了教学目标难以统一,教学内容难以取舍,教学方法难以选择,教学过程难以控制,教学结果难以测评。

其利在于:学生少有束缚,思维活跃,个性突出,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合拍,更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高中信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和个性差异,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强调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相结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并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也没有严密思维训练等要求。课程的设计思路和富有特色的模块结构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没有高考的选拨压力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也能更加灵活的组织教学。

三、面对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差异,既可能是教学的拦路虎,也有可能成为教学“出彩”的因素,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策略。只有在恰当的教学策略指导下才能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搞好教学。

1.贯彻《课标》——着眼于学生的“素养”而不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应站在“信息技术”的角度而不是“计算机”的角度教学,将“素养”而非“技术”作为终极目标。当然提升信息素养不是空洞的,必须通过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来实现,也就是说提高“技术”是提升“素养”的途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在意学生对某一技术问题掌握与否,更应关心基本应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能否解决更多的信息技术问题,并逐渐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将观注点放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上。有了这样的视角,教师对学生的基础、兴趣等问题也就不会那么困惑和在意了。

2.以应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前题。不过对不同的事物学生兴趣的稳定性不同,激发兴趣的方法也有多样。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使学生面临实际的任务,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培养学生持续稳定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来说,以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不失为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稳定兴趣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信息技术涉及面广,高中学生又有较强的独立思维、灵活运用能力,《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教材也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场景,因此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如果做得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愿不愿意,甚至喜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问题,从而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创造理想的条件。

3.必修课分组学习——让每个学都有所收获

分组学习除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外,还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人特点,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得到发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分组的方法必须科学,不能随机分,也不能按成绩分,提倡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按学生的兴趣、特长来划分,并提出多元化的学习目标。

作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兴趣特长应该有所了解,把有相同或相近兴趣爱好的同学分到一组,而不在乎他们的信息技术基础如何。比如在word的教学中,可以写作、美术、绘画、宣传等兴趣分组。在掌握word基本用法的基础上,鼓励写作小组用计算机写出好的作文,并在文档版式上提出较高要求;而美术小组可以在艺术字、图文混排等方面要求更高;绘画小组则鼓励他们利用word的绘图功能进行美术创作;宣传小组可以让他们排一些复杂版面,如电子小报,自动目录等,鼓励他们排出别致的版面来。又如,在Powerpoint教学时,可以按产品推广、旅游、军事、动物等题材分组。这样的教学充分照顾了学生兴趣和特长,同组的同学爱好一致,他们学习起来会更有兴趣,通过相互间的帮助,一定会在自己不同的起点上有所提高。当然他们各有所长,所达到的终点也有所不同,但没有必要去计较学习中某项一技术的得失,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了信息素养。

4.选修课作为载体——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信息技术基础,面广而浅,很多技术都只是“点到为止”,对于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高中生来说,不能满足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的渴望,选修课的设置就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在选修课的教学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模块十分重要。学生虽然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对选修模块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毕竟肤浅,此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真正选择到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的选修模块。比如对数学特别感兴趣,逻辑推理能力强的可以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有形象思维优势的的可以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对网络通迅或纯技术感兴趣,乐于动手的可选《网络技术与应用》等。

5.类“导师”制+自学——培养“特才”、“奇才”

高中学生中蕴藏的信息技术“特才”、“奇才”经常见诸报端,并不鲜见。他们一般都对信息技术的某个领域特别痴谜,现有的选修模块也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对于这类学生,可以采取类似高校导师制的办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方案,提供学习条件,鼓励他们自学,教师只进行点拨、答疑和督促。学习目标可瞄准信息学奥赛,或是学生特别有兴趣且力所能及的信息技术问题开展学习研究,争取出人才、出成果。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客观存在的巨大学生差异,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既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只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分析学生的差异,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

参考资料:

1. 教育心理学教程:张大均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2. 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第一版

3.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4. 普通高中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广东教育出版集团2006年第二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