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尿毒症的辨证论治

 负鹏载舟 2014-11-12

尿毒症的辨证论治

尿毒症是由于肾功能衰竭引起体内氮质及其他代谢产物贮留,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障碍,所出现的一种危重的综合症,予后极差,治疗困难,死亡率很高。近年来虽然血液透折、腹膜透折及肾移植术的开展,为尿毒症的治疗开拓了新途径,使一些严重病人得到缓解,但因受设备、条件的限制,不能普遍实行,因此积极地探讨祖国医学的治疗方法,促使病情稳定或缓解,延长病人生命,是当前所迫切要寻求的。尿毒症可以是急性肾衰引起,也可以是慢性肾衰引起,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可在“癃闭”、 “关格”、“肾风”等门中探讨。
    一、中医病名的探讨
    癃闭指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癃闭的病位在膀胱与三焦,膀胱有病,不能化气,可使小便闭塞不通,但三焦的气化失常,决渎失司,水道闭塞,同样也可以发生癃闭。《景岳全书》说:“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证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张,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指出了癃闭的予后恶劣。又说:“凡癃闭之证……有气实而闭者,有气虚而闭者。所指气实而闭者,可能包括了急性肾衰,气虚而闭者,可能包括了慢性肾衰。
    关格是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中医病名,《伤寒论》平脉法提到:“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诸病源候论》则认为关格是大小便俱不通之证,以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后世各家有宗《伤寒论》平脉法者,有宗《请病源候论》者,亦有认为关格则上有呕吐,下有大小便不通者。《证治汇补》中提到:“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是比较符合尿毒症的临床表现的。在急慢性肾衰中皆可见到。肾风的特点是浮肿以面部为主,腰脊疼痛,身重尿少,面色发暗,甚则不能食而善惊。如《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贻,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病生在肾体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肾风如果发展至不能食、善惊,也类似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肾功能衰竭是肾失去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湿浊贮留体内,引起发病,何廉臣称之为溺毒。说:“溺毒人血,血毒上脑之候,头痛晕而视力朦胧,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呼吸带有溺臭,间或猝发癫痛状,甚或神昏痉厥,不省人事,循衣摸床摄空,舌苔起腐,间有黑点。”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医“癃闭”、“关格”、“肾风”,很多症状是类似肾衰的表现,因此有关尿毒症的病因病机以辨证治疗,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并探求之。
    二、病因病机的探讨
    癃闭一证的病因病机,张景岳提到有四种情况,即: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气门热闭不通也;有因热居肝肾者,则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也因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气虚不化而闭者;有因肝强气逆,移碍膀胱,气实而闭者。李用粹《证治汇补》中将癃闭归纳为:“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气化不施者;有久病多汗,津液枯耗者;有肝经忿怒,气闭不通者;有脾虚气弱,通调失宜者。”这些在临床上均有一定意义。从这些病因病机的因素中,大致可以看出导致急性肾衰的因素是完全具备了的。多汗伤津,或汗吐下后伤津引起癃闭,属肾前性;如因败精、瘀血、石淋阻塞水道引起癃闭,属肾后性;如因肺中伏热,肺气不能肃降,水道通调不利,不能下输膀胱;或下焦湿热蕴结,气化不利,小便不通引起癃闭,可能属于肾性。至于久病脾虚,不能升清降浊,小便因而不利;或肾元亏损,命门火衰,无阳则阴无以化,或下焦积热,日久不愈,肾阴耗竭,无阴则阳无以运等引起的癃闭,可能是导致慢性肾衰的主要病因病机。癃闭的进一步发展,则可以出现关格之证,因此,癃闭与关格还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当然,癃闭还包括一些其他疾病引起的尿潴留,其预后较尿毒症为佳。
    关格的病因病机,张景岳认为与肾虚有关,如说:“总由酒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故脉浮气露,亢积如此,此则真阴败竭,元海无海,是诚亢龙有悔之象,最危之候也。”肾虚与脾虚是密切相关的,脾虚不运,水湿贮留;而湿困脾土,脾阳更加亏损;脾阳不足,则可影响到肾阳衰微;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亦可影响到脾阳衰败;脾肾阳亏,气不化水,阳不化浊,则水邪泛滥,更进一步耗损阳气;加之水阻气滞三焦通道不利,而清气不升,浊阴不降。
    肾风的病因病机,张志聪认为风邪干肾,水气上升,故面部庞然浮肿;肾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肾主藏精,少阴与阳明会于宗筋,风伤肾气,故隐曲不利,水气上升;黑在肌上,水乘土也。高士宗认为肾风而不能食,火气虚也,火虚则善惊,惊已而心气痿者,神机化灭也。指肾风如果到了不能食、惊悸,为心气衰竭、脾气衰败,预后不好。
    综合前人对癃闭、关格、肾风的认识,慢性肾衰主要是脾肾两虚引起,而以肾虚为主,病情是逐渐发展而加重的,在逐渐发展阶段,病情尚能相对稳定,但可因突然遭受外邪,或过度劳累而使病情加重。
感受外邪者,肺气失宣,治节失职,三焦水道不利,湿浊贮留。加之原有脾肾亏损,猝感外邪,卫气不能御邪于外,营血不足不能相争于内,病情迅速恶化,水肿加重,气急腹胀,尿少呕恶,古人认为要辨别邪在气、在血,指出邪热在气治上焦,邪热在血治下焦。因为肺是膀胱之上源,肺热得清,津液能布,浊邪能化,膀胱通利,可使病情稳定,故邪在肺、在气,治在上焦;如果热在下焦,主要指肾与膀胱,是水之下源,邪热能去,肾气可复,浊邪得化,小便通利,也可使病情稳定,故邪热在肾、在血,治在下焦。当然,在辨证上除了辨口渴与否,还要从症状、脉象、舌苔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因外邪侵袭,而见呕恶,热在上焦,累及中焦者,亦当治肺为主。    
    过度劳累使病情加重者,《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脾胃论》也说:“形体劳役则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提到:“因而强力,肾气乃伤”,强力可以是过度用力超过自己体力的限度,或是过度疲劳,或是房室过度,这些因素皆可使脾肾虚损进一步加重,脾气衰败则呕恶不食,肾气衰竭则不能化气而无尿,湿浊弥散,又加重脾肾衰败,且可波及他脏,最后五脏俱败。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津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说明营血来源于中焦,当脾气进一步虚损时,运化失职,生化无权,以致发生贫血,故贫血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反映出脾气受损的程度;肾的真阳下竭不能化气,关门不利,小便不通,湿浊内留化毒,形成氮质血症,故氮质血症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反映出肾气受损的情况。《灵枢·营卫生会篇》还说:“卫气出于下焦”,卫气是由肾间动气所蒸发,因肺的作用而输布全身,有温分内、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之作用,肺肾受损则卫气不足,卫外无能,因而易于反复感受外邪,而使病情不断加重。    
    由于阴阳互根,脾肾气虚或脾肾阳虚必然要阳损及阴,形成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的局面,同时脾肾虚损也要波及肺、心、肝三脏,因此尿毒症的病机是错综复杂的,虚实并见,阴阳失调,寒热交错等情况者可以出现,湿浊停留可以寒化或热化,脾主升、胃主降,湿浊之邪困犯脾胃,使胃应降而反升,故见呕恶纳呆;使脾应升而反降,故见腹胀气陷、便次增多。由于湿邪困脾,脾阳更虚,可促使寒化;浊邪犯胃,使湿郁化热,故亦可热化。
    寒化是脾肾阳虚之极,湿浊侵犯脾胃而见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大便溏稀,便次增多;水邪湿浊犯肺,可见形寒肢冷,喘促气息,咳嗽稀痰;水气凌心,可见惊悸心慌,气急倚息,湿浊蒙蔽则可神昏嗜睡;脾不统血则可呕血黑便。肾阳衰竭则无尿或少尿,气息不续,面色惨白;四肢厥逆,脾肾及肝,亦可抽搐痉厥。
    热化则邪热湿浊互结,湿热侵犯脾胃可见清阳上升,浊阴不降而有呕逆;痰浊壅肺则咳嗽气急,痰声漉漉,呼吸深长;邪热扰心则可烦乱谵妄,神志昏迷;热灼津伤,肝风内动可见痉厥抽搐,手指蠕动;邪热人血,血热妄行则可见鼻衄牙宣,尿血肌衄;邪热耗损肾阴,热闭于下,亦可少尿而至无尿。
    如果属肝肾阴虚者,逐渐也要阴损及阳,形成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的局面,肝肾亏损也必然波及脾、肺、心三脏,与脾肾两虚者的最后结果相同,五脏俱败以致阴阳离决。
    我们统计了53例慢性肾衰尿毒症的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者11例,肝肾气虚7例中有6例,已经转变为气阴两虚者31例,阴阳两虚者5例。在治疗过程中,脾肾气虚7例中有6例转化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4例中有2例转化为阴阳两虚。肝肾阴虚6例中有4例转化为气阴两虚,由此可见慢性肾衰病人的中医辨证是有动态变化的,在治疗上也应根据辨证变化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慢性肾衰病人除了脾肾两虚、脾肾阴虚的两种正虚的情况外,临床上还有挟风热、挟湿浊(可寒化或热化)、挟湿热、挟水停、挟瘀血等邪实的一面,从而使症状多变,病情危重,寒热虚实错综复杂,严重地影响了预后。
    三、治疗方法的探讨
    尿毒症的治疗比较复杂,要注意虚实、标本,或扶正治本,或祛邪治标,或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即使扶正,也还要分析,保脏为主,何脏为从,以纠正其阴阳气血的偏胜,方可稳定病情,延长生命,否则反而促使病情发展。今将尿毒症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十四法,列举如下:
    (一)扶正
    1.健脾益气法
    尿毒症属于脾虚或脾、肾两虚以脾虚为主者,症见全身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中尿臭、腹胀便溏,或有浮肿。舌质淡润、舌有齿痕,脉象沉细,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2、温补脾肾法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腹胀尿少,畏寒肢冷,湿浊上逆而有恶心呕吐,口中尿臭,身疲乏力,腰膝酸软,面色觥白,舌淡胖嫩,脉象沉弱,宜温补脾肾,有水肿者佐以淡渗利湿,可用真武汤、金匮肾气汤、济生肾气汤加减,俾阳气得复,水湿得去,病情得以缓解。
    3.滋养肝肾法
    尿毒症而有肝肾阴虚或阴虚阳亢者,宜滋养肝肾,症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中氨臭,手足心热,足跟疼痛,皮肤干燥,烦躁不安,舌苔薄黄,舌质稍红,脉象弦细。滋养肝肾可用六味地黄汤、二至丸、归芍地黄汤加减,滋阴潜阳可用建瓴汤、三甲复脉汤等加减。
    4.益气养阴法
    如前所述,脾肾两虚可以阳损及阴,肝肾阴虚亦可阴损及阳。临床上表现气阴两虚者比较多见,皆宜益气养阴。症见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口粘口干,饮水不多,口中尿臭,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淡齿痕,舌质稍红,脉象沉细。益气养阴可用参芪地黄汤、大补元煎等加减。
    5.益气固脱法
    尿毒症如因邪热犯肺,症见气促痰鸣,汗出不止,脉细欲绝,为阳气欲脱,急宜益气固脱,可用生脉散合参蛤散,或独参汤亦可;如肢厥脉伏,则宜回阳固脱,如参附龙牡汤或参附汤。加用细锡丹包煎。一般病情危急如此,虽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有时亦难以挽救病人生命。
    (二)驱邪
    1.祛水除湿法
    尿毒症病人,水肿显著并有腹水胸水者,症见胸憋气急,腹胀满闷,面目皆肿,四肢水肿,按之如泥,尿少尿闭,口中尿臭,恶心呕吐,乃三焦气滞,水道不通,急宜通利三焦,方如导水茯苓汤;如效果不显,亦可攻泻逐水,急去水湿,方如疏凿饮子、卢氏肾炎丸等。
    2.通腑泻浊法
    通腑泻浊是指用大黄攻下而言。一般用于上有呕逆,下有便秘。如脾阳不足,浊邪冷积,宜温脾通腑,方如温脾汤;如胃肠积热,浊邪热秘,宜清热通腑,方如大承气汤。临床上虚实挟杂者为多。我们观察到病人以脾虚气弱者较多,故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大黄治之,可使恶心呕吐控制,湿浊得从大便排出。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采用大黄灌肠治疗尿毒症,也是通腑泻浊法的应用。我们应用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尿毒症有22例,31例次,其中13例次是在扶正的方剂中应用,6例次是口服大黄粉,每日3~5克,12例次是采用灌肠方法给予,其结果如下:
    13例次是在健脾益气或滋阴潜阳或气阴两补的方剂中加大黄,服药时间短则3天,长则28天,一般以10~14天为多。服药后血中尿素氮下降者4例次,下降的幅度不超过原来的50%,血中尿素氮上升者9例次。
    12例次用大黄灌肠者,其方法是采用生大黄煎剂,或大黄黄柏槐花煎剂,或生大黄土大黄穿心莲煎剂,或制附子大黄土牡蛎煎剂,每日一次,保留灌肠,最少3天,最多12天,一般5天左右,灌肠后血中尿素氮下降者5例次,下降幅度不超过原来的50%,血中尿素氮上升者7例次,有2例上升的幅度超过原来水平的1~2倍。
    6例次是口服大黄粉,一般服药15~30天,服药后血中尿素氮下降者3例次,其中1例次下降的幅度超过原来的50%,血中尿素氮上升者有3例次。
    因此,我们认为慢性肾衰的尿毒症用大黄治疗,对部分病例有一定效果,但以较早时期应用效果较好,尤其是大黄灌肠,凡在慢性肾衰的终末期应用者,均无明显效果,反而使全身情况加速恶化。
    单用大黄粉。口服治疗者,有的病人随着尿素氮的下降,血色素亦在下降,贫血加重,因此应用通腑泻浊者,宜结合扶正同用为好。
    3.化浊降逆法
    尿毒症因湿浊阻于中焦,而致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宜化湿浊而降逆气,脾阳不足者,湿困脾阳,使阳更虚,故宜温化,方如吴茱萸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人参半夏汤;如果湿浊化热,舌苔黄腻,宜苦辛合化,方为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汤、苏叶黄连汤;气逆较甚者,还可以合用旋复代赭汤。本法仅属对症治标。一俟恶心呕吐好转,即宜改从本治为要。
    4.清热利湿法
    尿毒症病人,湿浊化热,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而见尿频、尿热、尿痛,甚则尿血,皆当清利下焦湿热,方如八正散加减。如兼心烦,口舌生疮者,用导赤散加减;如兼肾阴不足,可用知柏地黄汤、滋肾通关丸;如兼气阴两虚者,可用参苓六黄汤。如果湿热阻滞三焦,胸闷腹胀,不思饮食,口淡口粘,大便不爽,脉象濡软,舌苔黄腻,治宜清利三焦湿热,可用三仁汤。
    5.活血化瘀法
    尿毒症而有瘀血征象者,如面色晦暗,唇色发紫,舌有瘀血斑等,由于病久人络,气机失调,必有瘀血内停。脾肾阳虚或气虚者,以补中益气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之,肝肾阴虚者,以血府逐瘀汤治之。
    6.宣散表热法
    尿毒症病人由于,肾虚,卫气不足,多易感受外邪,而感受外邪常常促使病情加重,甚至急转直下,使湿浊化热,痰热壅肺,邪热扰心,血热妄行,肝风内动,热闭于下等伴随而至。终于五脏俱败,阴阳离决而死亡。因此对尿毒症病人要积极预防外感,感受外邪后及早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一般脾肾阳虚者感受外邪易表现寒重热轻的征象,宜辛温宣散,方如人参败毒散、柴胡桂枝汤等;肝肾阴虚者,易表现热甚伤阴的征象,宜辛凉宣散,方如桑菊饮、银翘散等。
    7.清营解毒法
    尿毒症病人感受外邪,化热内传营分,则症见神昏谵妄,烦躁不安,鼻衄牙宣,呕血便血,舌质红绛,脉象细数。宜清营解毒,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加减。如果营血有热而阳气大虚,脉微肢厥,可合用生脉散或参附汤以扶阳助气。
    8.镇痉煌风法
    邪热炽盛,内扰肝木,肝风内动,抽搐痉厥,甚则抽搐而呼吸停止,病情至为危重。邪热灼烧阴津,阴虚可动风,手指蠕蠕而动,神倦乏力,皆可镇痉熄风,用羚羊钩藤汤、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等加减;危急者,还可用羚羊角类清水磨服,以食匙喂之,每次1~2匙,直至抽搐停止2~3天后再停用。
    9.开窍醒神法
    邪热内陷扰心,以致神错不醒,舌强不语,除同时清营解毒外,还可开窍醒神,可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清开;如属湿盛弥漫,蒙蔽清窍。则可用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以温开。
    以上治疗尿毒症十四法,最主要者还是早期发现,早期扶正治本,可望减慢病情发展,延长生命;已有湿浊、水湿、瘀血、湿热、风热等挟杂,则应分清标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或可缓解病情。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浊阴化燥,湿郁化热,人营人血,以致血热妄行,肝风内动,邪热扰心,阳气外脱等,虽有清营解毒、镇痉熄风、开窍醒神、益气固脱法等,亦恐未必奏效。一般湿浊寒化者,病情发展较慢,经过治疗亦易使病情控制;湿浊热化者,病情发展很快,不容易控制,而感染又是促使湿浊热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控制感染,将对扭转病情起很重要的作用,切不可忽视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