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要“咬文嚼字、瞻前顾后” 江苏省海安县 胡锦珠 “知识只能靠学生的自我建构才能真正被学生所内化。”而阅读,正是自我建构的有效途径,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动情,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字词句语修逻等)与能力,体悟过程与方法,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以为阅读无需舍近求远,应立足课本,贯彻“咬文嚼字、瞻前顾后”的要求。 一、咬文嚼字、条分缕析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着重读,对其中的重点词语、字句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这些字句或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两个事物的区别与联系。 语文中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基本的语法上,它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概念、法则都是借助于定义,这不但有利于语文中关键的考点——下定义——的掌握,现在的下定义与长短句变换、概括等常联系起来综合测试,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概念定义的分析能养成学生字斟句酌的“抠”字眼习惯,正是分析能力的重要体现。比如文言宾语前置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一概念,必须拆分、咬文嚼字,才能理解其特征:①否定句②有代词③代词作宾语,从而灵活地在阅读中运用、判断。 理是直的,路是弯的,语文题的语境(表述)是新的、变化的,但其考查的能力在一定阶段却是“旧”的、固定的。“一理通百事”,借助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理解了概念和规律的涵义、适用条件,就能透过纷繁多变的语文试题抓住本源,为演绎法(也可称知识定位)的高效运用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咬文嚼字对高效准确地审清题意特别有效,快速抓出提示语,明确问题的指向。波利亚说:“理解了题意,相当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理解了题意,往往能找到问题的解法。” 而咬文嚼字最好的训练机会就是早读、晚读,这个时候边阅读边动笔,圈、点、钩、画、批,甚至查。自己根据不同文体的文章,主动围绕字、词、句、语、修、逻、结构、章法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