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阴三阳开合枢+有关阴阳开合枢与脉理论述读懂三阳三阳的“开、阖、枢"+关、阖、枢(图)+三阴三阳的位序与《伤寒论》六经“开、阖、枢”

 仁人斋 2014-11-12
拳医道人何国星
关、阖、枢的概念
    1)关、阖、枢的本义关、阖、枢,是用门户部件说明三阳三阴的功能特点,与六经根结和皮部的命名相结合,对六经辨证施治有指导意义。
关、阖、枢,本义是指门户上的一些实物。
关:《说文》:“以木横持门户也”,指门栓;阖:《说文》:“门扇也”,指门板;枢:《说文》:“户枢也”,指门轴。
2)关、阖、枢的功能和方位关:主关闭和开启,部位在后;阖:是门的主体,主防卫,部位在前;枢:主转动,部位在侧。
2.关、阖、枢的意义及主要内容古代医家用关、阖、枢比喻三阳、三阴的气机变化,解释六经皮部的正常功能。三阳有如外门,三阴有如内门,各有关、阖、枢的区分。
阴阳的起始都称为“关”;阳之盛或阴之衰都称为“阖”;阴阳的转换都称为“枢”。
三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太阴为关,少阴为枢,厥阴为阖
门关,主禁者也。
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
脾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
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
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为阖也。
肝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寒悲乐,故为阖也。
门枢,主转动者也。
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肾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经脉,故为枢也。
六经皮部皮部,是皮肤按经络所属分区。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分布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这是经络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皮肤—络脉—经脉—脏腑各层次的最外部位。
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是面的划分。十二皮部,手足上下相合称为六经皮部。
体内的疾病,通过经络可反映到皮部;外部的病邪或治疗方法,则可从皮部影响经络及脏腑,因而外部诊察法(外诊法)和外部治疗法(外治法)与皮部关系最大。
六经皮部与关、阖、枢表





太阳是三阳之“关”,主一身之表,统营卫而应皮毛,是卫外屏障,为诸经之藩篱,所属皮部称“关枢”。
阳明皮部“害蜚”
阳明为阳气亢盛,是三阳之“阖”。多气多血,气血旺盛,为五脏六腑之海。所属皮部称“害蜚”,蜚即阳气飞扬的意思。
少阳皮部“枢持”
少阳是三阳之“枢”,外邻太阳,内接阳明,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职司升降和运转,可出可入如枢机,所属皮部称“枢持” .
太阴皮部“关蛰”
太阴是三阴之“关”,亦为病邪出入门户,寒邪直中,太阴先伤,病从口入,直侵太阴。太阴脾土,喜温恶湿。邪犯太阴,则邪多从寒湿而化。所属的皮部称“关蛰”,蛰即阴盛阳伏的意思。
少阴皮部“枢儒”
少阴是三阴之“枢”,所属皮部称“枢儒”(阴枢),与少阳相对。
厥阴皮部“害肩”
厥阴是三阴之“阖”,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即太阴少阴病发展到尽头即成厥阴病,是六经病证传变的最后阶段。其所属的皮部称“害肩”,肩是经受的意思.

三阴三阳的位序与《伤寒论》六经“开、阖、枢” 

【摘要】    六经“开、阖、枢”理论为《伤寒论》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结合前人经验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位序特征进行了诠释,对六经“开、阖、枢”提出个人的见解,并从气化角度借助“开、阖、枢”理论对六经生理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深化对伤寒六经的理解。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辨证; 时位辨证

   《伤寒论》“三阴三阳(或称六经)”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至今对其本质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结合个人对三阴三阳位序的理解,谈谈对六经“开、阖、枢”理论的认识。

1  对三阴三阳位序的思考;
  三阴三阳是古人对阴阳的一种分类法。《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其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则是“气有多少,异用也”。三阴三阳既有阴阳气的多少之异,又各有表里之分(《素问·至真要大论》)。诚如张景岳所谓:“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主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
   
  《伤寒论》将三阴三阳与经络、脏腑、气血相结合,用于外感病6个不同生理病理阶段的病机概括。《伤寒论》并未明确提出六经的“开、阖、枢”理论。本说导源于《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柯琴和陈修园等医家用“开、阖、枢”来比喻伤寒六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转,对理解外感病的疾病规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对于六经的位序,历代医家却避而不谈。
   
  笔者近来读民国彭子益老先生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对其所谓“六经乃六瓣之一橘”之说,深以为是。三阴三阳均内合于脏腑,故六经均有其里;三阴三阳又均外连有经脉,故六经亦均有其表。同时,太阳主外,统一身之营卫,为“六经之藩篱”,故六经之表又统于太阳;少阳枢转表里脏腑阴阳之气,为沟通六经表里脏腑之间的通路,习称“半表半里”,为六经之“枢”;太阴通过口鼻通于外,纳化水谷,外邪入中首当其冲,称“三阴之表”,为六经在里之屏障。

  2  解读六经“开、阖、枢”

  2.1  辨开阖  开阖思想源自《周易》。《系辞》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辟即开也。《系辞》认为,坤阴的功能是收敛包容,主入内,乾阳的功能是开放行动,主外出。开阖是从两种不同角度来比喻太阳与阳明及太阴与厥阴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说文》谓“开,张也”,作为“开”的“太阳”、“太阴”,指的是二者在生理上通达于外,与外界相通,宜开不宜闭的生理特点。如太阳主司卫表,司汗孔开合,汗孔开则卫阳始布,肌表方煦;太阴通过口鼻通达于外,水谷清气等入里方能生化,始能成形。阖,《说文》谓“闭也”,作为“阖”的“阳明”、“厥阴”,指的是二者闭合、闭藏、内敛的生理特点。如阳明之气内肃,始能温运太阴,腐熟水谷;厥阴闭藏于里,方能生化少阳,枢转阳气。证之病理,则正好相反,“开”闭则为病,“阖”开则生乱。
  “开阖”的“开”另有开始之义。如《后汉·冯衍传》:“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有开方有合,这样开阖便有先后之分。“太阳”、“太阴”均为“开”而通于表,故虚邪贼风之至,往往首先为病,所以临床上三阳病多始于太阳,而三阴病则多始于太阴。

  2.2  论开关  《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阖)蜚……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少阴之阴,名曰枢儒(棂)……心主(厥阴)之阴,名曰害(阖)肩……太阴之阴,名曰关蛰。”这样就又提出了一个“关、阖、枢”的问题,关与开一字之争,延续至今,未臻统一。
  对于主“开”的“太阳”、“太阴”为何又为“关”枢,笔者认为,此系从正邪两方面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致。谓“太阳”、“太阴”为“开”,系从人体生理角度而言;言“太阳”、“太阴”为“关”,系从邪气的角度来看。太阳主表,为六经之藩篱;太阴通过口鼻通达于外,为三阴之屏障。二者均需御贼邪于外,方能不病,犹守关隘,故对邪而言则为“关”。

  2.3  辨枢  枢,《说文》解释为“户枢也”。据此,今人多将“枢”解释为“转枢”,认为少阳介入太阳、阳明之间,出则太阳,入则阳明,当然也有人认为少阳介于阴阳之间,出则二阳,入则太阴。同理,对于少阴,则认为介于太阴、厥阴之间,系心肾水火之转枢,故病则或为寒化,或为热化。这种解释固然可以很好地从气机、气化和脏腑功能方面来解释六经的生理病理,但稍加留意,便会发现上面的解释其实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承认少阳为太阳、阳明之枢,那少阴就应该是太阴、厥阴之转枢,又何以成了“心肾水火”(本经)的转枢。
  笔者认为,这是对“枢”的含义理解有所偏颇之故。在古汉语中,枢除了具有“门轴”或“转枢”等本义外,更多被引申为“机”、“要”。如《易·系辞》:“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战国策·秦策》:“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古代设朝廷“枢秘院”等中央机关,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被称为“枢”、“天枢”等等。所以,古人称“少阳”“少阴”为“枢”者,应该还有强调二者作用“枢要”之意。少阳枢转表里,“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少阴枢转阴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六经病之中,少阳病不愈则多邪入三阴,少阴病不愈则其命立危,皆因少阳、少阴为六经之枢要故也。

  2.4  “开、阖、枢”与六经病机  “开、阖、枢”理论主要是从气化的角度,对六经病证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概括。一言蔽之,“开”针对于外,有释放之意,“合”针对于里,有收藏之意,“枢”则握其要,为表里阴阳之枢纽。“太阳为开”,说明太阳阳气的生理特点是浮现于外,有卫外之功效,也易于发散。太阳气化在表,其气开泄应天,风寒暑湿燥火上受之,故太阳病既有中风、伤寒之分,更有湿病、暍病、温病之别。“阳明为阖”,是说阳明的阳气宜蓄于内的生理特性。阳明气化应里,其气入于阴而主阖,阳气不阖则见大热、大汗、大渴、脉大等热证之象,阖之太过则见不更衣、脾约、大便难等燥实之象。“少阳为枢”,是说少阳之气握表里阳气之枢要,且有枢转表里阳气之功。气不足则“阳去入阴”(269条),“三阴当受邪”(270条);枢机不利则阳出生热,阳入生寒,表现为寒热交争之象。太阴气化在里但通于外,为阴分之表,其气通于外而应地,酸苦甘辛咸五味以饲之,其气主动而用阳,太阴升降有序则水谷得以运化,故太阴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厥阴为阖”,是说厥阴之气主静而用阴,宜蓄积闭藏于内的生理特性。厥阴不藏则阳无以制,故发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下之利不止。“少阴为枢”,是说少阴握阴阳之枢要,为一身阴阳之枢机。其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故其病有寒化、热化之别,其气微则见六经危候,有阴阳离决之虞。

  3  小结
  近年来有人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是“时位”概念,就是一个时位辨证[1],笔者甚以为是,但遗憾的是作者对其阐而未明。笔者曾经撰文对“三阴三阳”的时序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对六经“欲解时”进行了解读[2],本文则基于对三阴三阳位序的理解进一步谈了对六经“开、阖、枢”理论的认识。《伤寒论》所承载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不仅仅为中医药对外感病的辨治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仲景这种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为一体,融时空变化为一炉的辨证思维,更为后世各种辨证方法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点此进入陈知源空间【http://1154215506.qzone.qq.com/

点此进入陈知源空间【http://1093511817.qzone.qq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